鄧玉環

張平199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抉擇》,以大中型企業改革過程中步履維艱的現實為背景,描述了一群領導干部腐敗和廣大群眾反腐敗的激烈斗爭。小說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筆觸深入到對大多讀者來說屬于日常經驗之外的官場“新世界”,小說第一次正面揭示了嚴重的集體腐敗問題,這在上世紀90年代是一個題材“禁區”的突破,小說發表后在社會各界引起了熱烈反響,受到廣大讀者的高度贊賞。2008年小說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后被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2019年9月23日,《抉擇》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改革,目的是要把企業推向市場。在體制轉型過程中,腐敗分子借改革之機,大肆侵吞國有資產,暗中發展私人企業,國有大中型企業破產,出現工人下崗潮,《抉擇》中的海州市中陽紡織集團公司面臨的困境就是這一問題的典型。小說以工人集體“鬧事”——反映公司領導層的腐敗問題拉開故事序幕,市長李高成原在中陽紡織廠當過廠長,他決心親自調查處理這一嚴重事件。然而他很快就陷入了從未經歷過的復雜局面和尖銳矛盾中,廠級、市級甚至省級領導暗地進行“權錢交易”,建立盤根錯節龐大的關系網,觸目驚心的“集體腐敗”搞垮了有著輝煌歷史的中紡集團。花錢買官、公款嫖娼、行賄受賄、拉幫結派搞圈子、官商勾結、國有資產流失……雖然這些抽象的詞語時有耳聞,但許多讀者并沒有親身經歷和具象認識,小說通過逼真寫實的敘事方式,把這些概念轉化為有血有肉、可觸可感的具體事件和生活細節,讀者與主人公李高成一樣,目之所見無不痛心疾首、義憤難平。
《抉擇》是一部精彩跌宕的故事小說,具有高度的現實真實性。小說懸念貫穿、矛盾重重、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心理刻畫細膩真實,讀者迅速被故事吸引,被鮮明的大開大闔的情感波瀾所裹挾。小說開篇就是一個矛盾一觸即發的場景:上萬工人聚集,黑壓壓的人群聚在中紡宿舍門口,而且還出動了幾十輛大卡車,事態非常嚴重,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暴動。這一直奔主題式的開頭,就把李高成放到了一種極端困境里。小說中,群眾聚集的大場景多次出現,各種矛盾沖突火藥味十足,腐敗官員與廉政官員、非法暴富者和貧困工人、主人公與自我內心的激烈斗爭……李高成深陷其中,猝不及防,步履維艱。小說集中展現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反腐敗工作的復雜性和緊迫性。反腐的難度有多大、阻礙有多大?不僅普通讀者無法想象,作為一市之長的李高成都幾乎無法招架。他在青蘋果娛樂城親歷令人目瞪口呆的奢靡消費,他的妻子、反貪局局長吳愛珍背地里以權謀私,他在私訪新潮紡織公司時被當成不法分子拖走,曾經提拔他的省委常務副書記嚴陣對調查工作大加阻撓。李高成深陷困境之時,腐敗分子又設置重重障礙阻撓調查,設計讓吳愛珍受賄30萬元,制作假錄音栽贓給李高成。而身居更高位的領導干部,掌握著反腐的權利,他們成為腐敗行為的保護傘,一旦發現有人揭發他們,就會用手中的權力將反對者置于死地。這已不僅只是腐敗與反腐敗的問題,而是正義與邪惡、高尚與卑鄙、守法與犯法、你死我活的斗爭與較量。
李高成是技術人員出身,他不懂權謀、不搞關系、正直而純粹,他埋首工作,連愛妻的思想變化毫無察覺,對上門行賄者在他家偷送錢款也一無所知,他面對的是一群“高明”而狡詐的犯罪分子,所面對和抗爭的是一股更大的勢力和敗壞的“權力圈子”“利益集團”。他赫然發覺自己是那樣無力和渺小,如何以一己之力應對一個無所不用其極的“腐敗集團”?隨著真相一層層揭露,李高成的處境越發危急,他又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身心備受煎熬、精神極度焦慮,一個廉潔奉公的高層干部竟然四面險境、孤立無援,這是怎樣殘酷的官場現狀?
李高成派去中陽紡織公司的檢查組最終做出了一個瞞天過海的調查報告,李高成大惑不解,“這兩個人都是自己一再地斟酌,在各方面都認為比較靠得住,比較謹慎,比較廉潔,比較能干,比較精明,當然也比較聽話的財務審計”,這個調查結果讓他有了一個痛心的發現:他們“……都是為了讓你放心,為了讓你滿意才這么做的!都是在深刻地理解和領會了你的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意圖而做出來的!”
李高成原以為自己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剛正無私,腐敗怎會在他眼皮子底下,在他親手提拔的中陽紡織集團領導那里發生?他最終將問題的矛頭對準了自己,沉痛地發現腐敗分子之所以能夠橫行無忌,根源在于領導干部的選拔本身程序就存在缺陷,“他們之所以能當上中紡的主要領導,就是因為我看走了眼!”而政企分開,權力下放,“把國有產權、國家資產以及國有企業的掌握權全都交給了他們的時候,同時也告訴了他們可以不受任何制約和監督,想怎么干就可以怎么干”。“是我們給予了他們這種絕對的權力,也正是在這種絕對的權力下,才導致了這種絕對的腐敗!”這句話石破天驚、一語中的。正因為中陽紡織集團的領導班子是李高成一手提拔起來的,因此,他無形中竟然充當了腐敗分子的保護傘,這個發現讓李高成痛苦到了極點。
小說一次比一次深入地揭開了權錢交易的面紗,真實地再現了李高成心靈的痛苦,靈魂搏斗與艱難的生死抉擇,扣人心弦。小說采用第三人稱限制視角,讀者經歷了李高成一樣的心理風暴、精神的打擊。李高成的抉擇將決定反腐大業成敗,他該何去何從?勇敢地站在人民一邊、維護工人的利益,他就要因妻子的貪污受賄面臨審查,他可能會被牽連、誣陷,失去已有的地位、名譽,一雙兒女因此會受連累,會失去完整幸福的家庭。如果他選擇隱瞞事實、與腐敗集團同流合污,他就必須放棄共產黨員的立場和信仰,成為一個自己所唾棄的罪人。這是擺在李高成面前最為嚴峻而殘酷的人生考驗。小說關鍵情節是那盤真實的錄音帶,如果沒有這個物證,李高成無法自證清白,雖然對于故事的懸念和情節翻轉而言這是精彩的構思,但對于反腐主題的呈現似乎少了一點支撐力度和信心保證。
李高成最終做出了共產黨員的正確選擇,他怒斥郭中姚,義正言辭、毫不留情、暢快淋漓,這正是人民群眾需要聽到的聲音,這正是人民群眾惶惑不安中得到的一顆定心丸,一個有著堅定信仰的共產黨干部,一個一心為民、把人民和國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黨員干部形象最終立于讀者眼前。李高成發出錚錚誓言:寧可犧牲自己,也不會讓黨和國家,讓我們的改革被摧毀!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清清楚楚地知道,這種選擇是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的,甚至是生死存亡的代價”。李高成是一個清廉正直的反腐英雄,但小說沒有將他的性格簡單化,他同樣有人之常情、有心理脆弱和猶豫不決的時候,小說在挖掘人物性格深度方面值得稱道,小說著力刻畫了李高成在面臨身家性命、政治前程、家庭幸福等問題時的哈姆雷特式的猶豫、彷徨,經歷了一個由猶豫到最后抉擇的艱難而曲折的心靈歷程,形象塑造得真實可信、打動人心。
除了李高成,小說中市委書記楊誠也是一個重要角色,是幫助李高成最終做出抉擇的關鍵人物。小說情節的明線是李高成,暗線是楊誠。同樣是黨的好干部,他們面對同樣大的心理壓力。楊誠平時平穩冷靜,睿智祥和,但在面對不法行為時,他又疾惡如仇、怒形于色。李高成陷入困境之時,楊誠一直保護著、提醒著、幫助著李高成,他雖然比李高成年輕,但他畢竟是政工干部出身,對政府官員腐敗的根源分析更為清晰深刻。借楊誠之口,小說指出了官場腐敗問題就是官員既要有權又要有錢,私欲膨脹,他們在轉型期為自己“留條后路”,卻忘記了自己賴以立身的恰恰就是黨和國家。官員們“上無制約、下無監督”才滋生了腐敗,他對貪官的心態、腐敗的根由分析得絲絲入扣,一針見血。楊誠的無奈和悲憤并非空穴來風,反腐的路,比同流合污更難走,而腐敗下去導致的后果是極其危險的。
這部發表于20世紀90年代的小說,通過李高成、楊誠兩位市級領導推心置腹的交流,將貪腐腐敗內幕公開化,將腐敗給國家帶來的可怕后果,一字一句道出,不可不謂振聾發聵。正是經過尖銳、客觀、真誠、深入的交流,李高成找到了精神支持和行動的力量。楊誠的存在是李高成能夠戰勝自我、勇于斗爭、敢于自我解剖、徹底放棄個人私念的重要因素。而小說中其他眾多人物也匯聚成反腐重要的精神力量源泉,省委書記萬永年、省長李高明、省紀委書記馬衛華,對企業對國家有著高度責任感和高尚品格的中紡集團總工程師張華彬、老廠長高明亮、高級技工胡輝中、老工人王英烈、老勞模范秀枝、老紡織女工夏玉蓮等。中紡集團的工人們雖身處逆境,連日常生活都難以維持,仍體諒國家困難,牽掛別人的安危,維護黨和國家的形象。夏玉蓮這個奶媽的形象令人熱淚盈眶,一個普通的紡織女工,從不因為和李高成一家的關系而伸手要過任何好處,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一心想的還是保護李高成,要用生命保護紡織廠,剩下最后一口氣也要去同那些腐敗分子做斗爭——這是多么善良的百姓,他們身上的高貴品格讓作者和讀者都為之流淚動容。他們的全心擁戴和支持,鼓舞激勵著李高成一次次果斷地做出正確抉擇。
作家都希望自己的寫作能夠在文學史上留下一筆。張平認為,對一個作家來說,生活本身、題材本身并不決定作品的優劣,決定作品優劣的是對生活的態度和對文學的理解。張平也曾經嘗試過現代、后現代寫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后來逐漸主動放棄,他覺得關注文學形式和技巧的試驗性寫作,所“表現的并不是自己的骨子里滲出來的,不是從自己的潛意識里冒出來的,不是從自己的血液里流淌出來的”。張平始終牢記著作家的責任,“面對著國家的改革開放,人民的艱苦卓絕,面對著泥沙俱下,人欲橫流的社會現實,一個有良知的作家,首先想到的也只能是責任,其次才可能是別的什么……也許正因為如此,自己才會選擇了今天這種創作方式,自己才會在生活中找到如此之多的創作素材,也才會讓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一次次的震撼,從而讓自己不斷地產生著強烈的創作沖動和創作欲望……”張平的創作思想、創作動機總結為一句話,就是:我的作品就是要寫給那些最底層的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我永生永世都將為他們而寫。(《十面埋伏》后記)為人民大眾而寫作,也就是為自己而寫作,這“更多的是出自自己的一種本能”,這就是融入他血液中的敘事文本和思維模式。對張平而言,現實題材寫作其實更難,“特別是涉及社會矛盾,涉及黨群、干群關系,涉及社會焦點、難點問題的現實題材,太難寫太難寫了。”(張平:《反腐是挽救我們的文化挽救我們的未來》,《北京青年報》2018年12月19日)但是,他一邊感慨著寫現實題材“太難、太難了”,一邊依然凝神運筆,書寫著腐敗對人與社會的戕害。在2018年,他的反腐新作《重新生活》出版問世。
張平以飽滿的政治激情、沉重的憂患意識、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對社會矛盾的深刻揭示和無情剖析,緊緊抓住了反腐敗這一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重大主題,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一部蕩氣回腸的反腐經典之作,而這部作品給中國千千萬萬的讀者以巨大鼓舞和信心,喚起了百姓對黨和國家的熱望與深情,推動了國家反腐敗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這正是文學力量不可小覷的時代明證,它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文學審美價值,具有了文學歷史性的經典價值。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