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崢嶸
端午節和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傳承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端午節是力與美的呈現,是生與死的交響,是官與民的狂歡。屈原是戰國時楚國人,其一生主要活動范圍即今湖北、湖南地區。今湖北秭歸是其故里,今湖南汨羅是其沉江地。全國各地的端午民俗文化,就其與屈原的關系來說,以湖南汨羅與湖北秭歸兩地的端午祭屈民俗文化最緊密、最典型。
汨羅是端午源頭,龍舟故里。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端午日,屈原抱石自沉于汨羅江。經過歷朝歷代的豐富發展,汨羅江畔形成了與屈原有關的一系列極富地域特色的端午習俗。
一,劃龍舟。據《隋書·地理志》記載,屈原投江后,汨羅當地百姓劃著龍舟競相在汨羅江乃至洞庭湖中尋找屈原的遺體,由此便形成了后世的龍舟競渡。汨羅龍舟造型為龍頭鳳尾,極有特色。建造龍舟過程有許多禁忌與講究,如不準女性接近,不準小孩偷窺,船底那根主木一定要是偷來的(叫偷神木)。汨羅風俗,龍舟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舉行古老而又神圣的祭屈儀式和祭龍儀式。汨羅人過端午,將參加龍舟競渡看得十分神圣,有“寧荒一年田,不輸五月船”等說法。
二,掛艾葉、菖蒲。汨羅民間傳說,屈原沉江后化身跛腳道人,沿門化食,每到一戶都送一張字條,字條上寫“端午門插艾,無悲無煩惱”。到了端午節,有的人家照跛腳道人說的做了,門前插了艾葉;有的人家沒把跛腳道人說的話當一回事,門前沒插艾葉。這年端午過后,忽然暴發一場瘟疫,凡是門前插了艾葉的一家人全都安然無恙,凡是門前沒插艾葉的一家人全都染上了瘟疫。事后,人們再回想起跛腳道人的開示,才恍然大悟,認定是屈原化身為跛腳道人來救苦救難的。因此,就有“五月五日午,屈原騎艾虎。手持菖蒲劍,驅魔歸地府”之說。每年端午節,汨羅江兩岸家家戶戶門楣上都有懸掛艾葉、菖蒲的習俗,以祛除邪疫、驅趕蚊蟲。另外,還要在門上張貼黃紙帖子,上寫“荒坡艾葉噴噴香,溪邊菖蒲伴石長。青煙劍葉能驅疫,歲歲端午站門崗”。
三,飲雄黃酒。汨羅民間還有“端午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說法,因此,端午節聚餐每個男子都要飲雄黃酒,認為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小孩不能飲酒,則用雄黃調酒涂抹在額頭或脖頸上,還要在額頭上畫一個“王”字或在雙眉間點上一個圓點,名曰“點珠砂”,認為如此可避邪祛疫,不生痱子和疥瘡。
四,采百草。汨羅自古相傳端午這天采集的中草藥藥性最強,于是每家的男主人都會到坡上、水邊、路旁采集艾葉、菖蒲、車前草、水燈芯、夏枯草、金銀花、淡竹葉等中草藥,作為家中常備的良藥。
五,搶龍水。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天剛亮,汨羅江沿岸家家戶戶的當家人便爭著到汨羅江里挑一擔水回來,稱之為“搶龍水”?!褒埶睋尰睾?,一家老小都要用它洗臉甚至洗頭、洗澡,認為這可以洗掉一身的病痛,使人健康。
六,踏露珠、抹露水。端午這天清早,汨羅江畔小伙有光著腳踏露水、女孩有用手帕沾露水抹頭發的習俗,叫作“踏露珠”“抹露水”,認為端午清晨的露珠為龍珠,可祛風濕、防疾病、除腳氣、去頭風、青發絲。
七,包粽子。自古相傳,屈原在汨羅江自沉后,沿岸百姓為了防止魚蝦吞吃屈原尸體,遂將食物裹在樹葉(粽葉)里,往水里扔,給龍蝦吃,這便是后世端午包粽子的起源。由此可見,汨羅是粽子的發源地。過端午節,汨羅家家要用糯米包粽子。汨羅的粽子是堿水粽,顏色淡黃晶瑩,氣味清香誘人。
八,歇端陽。所謂歇端陽,就是端午節必須休息。汨羅江畔流傳這樣一個傳說:一個年輕的農夫端午節下地干活,老婆發現了,就罵他牛馬不如,罵完了就拉他去看龍舟競渡。老爸知道了,也罵他牛馬不如,端午節都不知道去陪屈原一天。由此就形成了汨羅當地的諺語:“牛歇谷雨馬歇社,人不歇端陽惹人罵?!泵磕甓宋绻澾@個時候,汨羅農村繁忙的春插春播已經完成,人們便在這時稍事休整和娛樂,以便迎接更為緊張的收早插晚。
湖南汨羅江畔端午節一般從五月初一開始,十五結束。五月初五為“大端午”,五月十五為“小端午”。據傳屈原是五月初五投江的,五月十五才將遺體打撈上來,所以五月十五還要過一次端午以示紀念。這一天仍然要劃龍舟、吃粽子,但各種活動都要比五月初五的大端午簡略些。過完大端午,汨羅這一年的端午節才算過完了。
汨羅的所有端午節習俗都是以祭祀屈原、紀念屈原為核心的,幾乎每項端午活動都和屈原發生了聯系。龍舟競渡是為屈原招魂,吃粽子是紀念屈原,向水中拋粽子是防止魚蝦吃屈原的尸體,懸掛艾葉、菖蒲象征屈原再生,踏露水、抹露水寄寓的是對屈原的懷念。這些習俗都表明屈原在汨羅有深遠的影響,是汨羅最經典、最響亮的文化符號,汨羅人民對屈原具有極其深厚的感情。
湖北秭歸是屈原故里。秭歸稱端午又叫端陽,此節該地一年要過三次,農歷五月初五日為小端午,農歷五月十五為大端午,農歷五月二十五為末端午。三個端午,民俗文化內容各有側重,各不相同。農歷五月初五小端午秭歸民俗是懸掛艾葉和菖蒲,飲用雄黃酒;農歷五月十五大端午秭歸民俗是舉行龍舟競渡、游江招魂;農歷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歸民俗是送走瘟船,團聚親友。秭歸端午祭屈民俗文化主要有如下程序:
一,祭屈儀式。秭歸祭屈儀式通常安排在小端午的上午,眾人聚集屈原廟里或長江岸邊,設專門祭壇,祭奠屈原。祭奠設主祭、嚴祭,敬香上供,恭誦祭文,合奏雅樂,跪拜燒紙。整個祭屈儀式活動將楚民族傳統的宗教、禮儀、音樂、舞蹈、服飾、飲食等,聚焦呈現,場面壯觀,氣勢恢弘,感情肅穆,態度莊嚴,極好地表現了對屈原的崇敬、緬懷、贊頌之情。
二,龍舟競渡。秭歸龍舟競渡在大端午舉行,包括龍舟下水、游江招魂、正式競渡三個儀式。大端午的黎明,舉行龍舟下水儀式。龍舟下水前,劃手們隨“站頭”(艄公)祭拜天地,飲雞血酒,給“龍舟披紅”,即用長塊紅布掛上龍舟。然后,眾人齊到江邊安龍頭下水,龍舟中的擊鼓人則扮演屈原之妹屈幺姑,呼喚:“我哥回,我哥回——”?!罢绢^”吹哨舞橈片點標,龍舟開始游動,唱《起槳曲》。等到龍舟至江心,便接唱《游江》,呼喚屈子魂歸:“安安然然回故鄉,好和鄉親過端陽。”參與競渡的龍舟色彩各異,或黃、或白、或紅,劃船的人數不等,船尾一人掌舵把握方向,船腰一人擊鼓呼喊號子,中流擊水,百舸競發。
三,包粽子、蒸粑粑。在秭歸,小端午、大端午、末端午都會動員全家男女老少,用蓼竹葉包糯米,包出三角棱形的粽子。為使粽子美觀漂亮、味道香甜、營養豐富,還特意在粽子內放一顆紅棗。大家一邊包著粽子,一邊還唱著秭歸民謠《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白,半世煎熬。”以此來紀念遭讒被貶、含冤自沉的屈原。秭歸是山區,在高山不產糯米的地方,就不包粽子,改蒸粑粑。用剛磨出的麥面蒸出來的粑粑,又大又軟。
四,飲雄黃酒。秭歸人認為雄黃能殺毒除菌、防疫驅邪,每年端午家家戶戶將雄黃研成粉末倒入白酒中,制成雄黃酒。端午家人聚餐,大人飲用雄黃酒;另用雄黃酒在小孩額前耳后涂抹,以此來防止蚊蟲叮咬;還將雄黃酒灑于房前屋后、床下墻邊,驅趕害蟲,以免為害家人。
五,制作香包。秭歸人過端午,還會將艾蒿、雄黃、陳大蒜梗、花椒、胡椒、白果、核桃、瓜子或五種中藥材裝入小布袋中,以五彩絲線纏繞,做成小巧漂亮的香包,佩戴在胸前,懸掛于室內,不僅用作裝飾,亦用來驅邪防病。
六,掛艾葉。端午節當天清晨,趁露水未干時,秭歸人會上山采割艾蒿。采割艾蒿拿回家后,選幾枝用彩帶扎上,懸掛在大門兩旁,用來辟邪祛風。采割來的大部分艾蒿則曬干儲存起來。一年四季,如感覺到身體痛癢,隨時可摘取幾枝配以大蒜梗,用水煎煮,洗擦患處或泡腳,可以止癢、祛風、消炎。
七,回娘家。在秭歸民間,出嫁的女兒都要在小端午這一天回到娘家,與娘家人團聚,與老人和小孩共同開展聯誼談心活動。
八,給老人泡腳,為孩童洗澡。在秭歸,自古以來有端午給老人頸戴艾葉花環,晚輩端來盛滿艾香水的水盆,蹲在老人面前,一邊慢慢地往老人的腳背上撩水,一邊拿艾葉在老人的腳上輕輕地按摩。為老人泡腳,這是屈原故里端午節孝敬老人的一種形式。另外,還要盛滿一浴盆的艾香水,抱孩童放入盆中洗澡沐浴,大人不斷往孩子身上澆水擦洗,以預防和治療小孩皮膚病。端午節前用艾葉水為孩童洗澡,這是屈原故里又一傳統風俗。
九,騷壇詩社吟詩作賦。自明代起,屈原故里秭歸樂平里,就自發產生了一個詩社,叫騷壇詩社,詩社成員每逢端午齊集于屈原祠吟誦屈原詩作、創作詩詞歌賦,相互唱和,興味無窮,數百年來創作了許多緬懷屈原、憑吊屈原、贊頌屈原的優秀作品。此社迄今仍年年開展詩歌吟誦與創作活動。
十,笙歌鬧晚。農歷五月二十五為末端午。秭歸人喜于這天夜晚,邀約親朋好友,送瘟船,玩獅子,吹笙簫,唱山歌,吹拉彈唱,載歌載舞,往往笙簫齊鳴,歌聲震天,通宵達旦。誠如宋黃公紹《競渡棹歌》所描述的:“看龍舟,看龍舟,兩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屈原故里秭歸端午民俗包括設壇祭拜、游江招魂、龍舟競渡、粽子寄情、笙歌鬧晚等環節,不僅繼承了傳統端午習俗驅邪避害、防疫避瘟的內涵,而且強化了屈原故鄉人民祭祀屈原、紀念屈原、贊頌屈原的內容,將其作為秭歸端午節民俗活動的主旋律和核心主題。自明代起,秭歸產生了“騷壇詩社”,凝聚了當代一批騷人墨客,于端午時吟詩作賦,賡相唱和,創作了大量頌懷屈原之作,成為秭歸端午民俗文化極具地域特征的現象。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