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藥源性高血糖是指藥物誘發的血糖值超出正常血糖波動范圍的一種現象。部分患者停藥后血糖和糖耐量可恢復正常,部分患者可能表現為器質性的損傷造成糖尿病。那么,臨床中有哪些藥物會導致血糖升高?
糖皮質激素可通過拮抗胰島素的降糖效應導致血糖升高。不同類型不同結構的糖皮質激素引起高血糖的程度不同,其中氫化可的松、潑尼松、甲強龍引起高血糖較為常見。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也可能是使用糖皮質激素發生高血糖的危險因素。
這類藥物導致血糖升高一般發生在用藥2~3周之后,空腹血糖一般正常。血糖變化與激素作用高峰有關,如甲強龍一般在用藥后4~8小時,強的松在用藥后6~8小時發揮作用。因而,每日上午1次給藥的模式下,患者的血糖以午后增高為主。
生長激素導致血糖升高可能的機制為:減少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促進糖異生,糖原分解和肝糖輸出;還可拮抗胰島素作用,長期高劑量應用生長激素可使外周組織產生胰島素抵抗。
該類藥物可引起低血鉀,抑制胰島素分泌,或直接對胰島細胞有毒性作用。研究顯示使用該類藥物治療的患者約30%可發生高血糖,一般劑量越大發生高血糖的風險越大。常見藥物為氫氯噻嗪。
這類藥物對血糖的影響比較復雜,一方面可抑制胰島素分泌和釋放,出現血糖升高,嚴重時誘發糖尿病高滲性昏迷;另一方面,此類藥物能夠抑制兒茶酚胺對糖原的分解導致低血糖,同時它掩蓋了低血糖時出現的出汗和心率加快等癥狀,使發生的低血糖不易被察覺,造成嚴重后果。常見藥物普萘洛爾。
該類藥物導致血糖升高的機制可能為導致胰島細胞壞死、空泡樣變、抑制胰島素分泌、增加胰島素抵抗。研究發現,較大劑量的他克莫司和環孢素A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其中,他克莫司升高血糖的作用更強。
喹硫平、氯丙嗪等典型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可不同程度地引起血糖升高,機制為誘發體重增加、拮抗下丘腦多巴胺受體、抑制下丘腦對血糖的調節、減少胰島素分泌。
包括鉑類、門冬酰胺酶、甲氨蝶呤、環磷酰胺、左旋門冬酰胺酶等可對胰島β細胞造成一定傷害,進而導致胰島素合成和分泌減少,血糖升高。
他汀類調脂藥,尤其是脂溶性他汀類藥物在降低膽固醇的同時,有引起血糖升高的趨勢。這可能與他汀類藥物會損傷患者的胰島β細胞,間接引起胰島素分泌減少有關。
煙酸類調脂藥可能會對葡萄糖和胰島素的代謝產生負面作用,降低胰島素的敏感性,進而導致高血糖。
口服避孕藥中含有炔諾酮和炔諾孕酮,服用炔諾孕酮,可能會使血糖輕度升高,使隱性糖尿病變為顯性,對患有糖尿病的女性會產生不良影響。
如沙丁胺醇。引起患者血糖升高的可能原因是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這類藥物時,會出現更高的血糖、游離脂肪酸、酮體和甘油三酯水平。這些不良反應可以通過減少藥物劑量而改善,終止治療后可消失。
苯妥英、甲狀腺激素、左旋多巴、茶堿、嗎啡、加替沙星、利福平、吲哚美辛等。可引起血糖升高的中藥如紫蘇、龍膽草、秦艽、貝母、全蝎、黨參、杜仲、鹿茸、甘草等。
總之,對于藥源性高血糖,患者應做到早期診斷、及時治療。非糖尿病患者,用藥后若發現血糖升高,應鑒別是否由藥物引起的,排除其他非藥物因素。對于由藥物引起的高血糖,原則上應權衡利弊停用可疑藥物,若確需繼續用藥,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