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
腹宜常摩,為歷代養生家所推崇的健身方法。隋代時已設有按摩博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記載了摩腹方法:“兩手相摩令熱,然后摩腹,以令氣下。”并說,“若摩臍上下并氣海,不限次數,以多為佳。”唐代時按摩術發展為獨立一科,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摩腹數百遍,則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飲食,無百病。”清代著名養生家方開創有《摩腹運氣圖考》,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摩腹的9種方法,在民間廣為流傳。
中醫認為,人的壽夭與五臟六腑盛衰密切相關。摩腹則能通和上下,去舊生新,外除諸邪,內安五臟,調理臟腑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使機體保持陰陽氣血的動態平衡,起到卻病強身延年之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摩腹可強健腹部肌肉,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增強胃腸道功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利于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加快胃腸道蠕動,使糞便盡快排出體外,減少了糟粕中有害物質的吸收和對腸道黏膜的損傷,起到預防大腸癌的作用。臨床實踐證明,摩腹可防治消化不良、潰瘍病、慢性腸炎、膽石癥、痔瘡、脫肛、便秘等癥。
腹部還是神闕、氣海、關元等穴位所在地。按摩神闕(即肚臍)可補中益氣、滋腎固精,治療內臟下垂、腎虛腰疼、陽痿遺精,以及女子月經不調、痛經等癥。按摩氣海(位于腹正中線臍下1.5寸)、關元(位于腹正中線臍下3寸),可延緩前列腺增生。
此外,體態臃腫,大腹便便者,堅持摩腹,則可消除掉堆積在腹部的脂肪,既消除多種代謝性疾病的隱患,又使體型變得結實健美。
摩腹宜在晚睡前及早晨進行,先排空大小便,然后仰臥在床上,精神集中,排除一切雜念,意守丹田,將左手疊于右手背上,雙手一起動作,宜柔和均勻,并有一定的滲透力。
遵循中醫“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原則,按逆時針方向(逆腸道方向)繞臍摩腹為補;按順時針方向(順腸道方向)繞臍摩腹為瀉。“一逆一順”或“一順一逆”各繞臍摩腹100圈為平補平瀉法,適用于一般養生。
年老體虛、胃腸疾患、大便溏瀉者,應采用“兩逆夾一順”的補法,即先用左手按逆時針方向繞臍摩腹100圈,再用右手按順時針方向繞臍摩腹100圈,最后仍用左手按逆時針方向繞臍摩腹100圈。
身體肥胖、便秘者,應采用“兩順夾一逆”的瀉法,即先按順時針方向、再按逆時針方向、最后仍按順時針方向,各繞臍摩腹100 圈。
患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可按摩神闕穴,初練時順時針方向49圈,再逆時針方向49圈,逐漸增加到各98圈,揉摩后用大拇指按壓神闕穴2分鐘。
大腹便便者可取仰臥位,以按摩神闕穴及關元穴為主,每天1~2次,每次30分鐘,可消除多余脂肪。
患有前列腺增生者,先用手指在氣海、關元穴處,上下左右按摩99圈,然后左手心朝下,右手在上,順時針按摩氣海、關元穴各18圈,再右手心朝下,左手在上,逆時針按摩氣海、關元穴各18圈;接著兩腿彎曲,用雙手各垂直按摩大腿內側99圈,再用兩手交替從會陰部從下向上按摩99圈。持之以恒,可消除排尿困難、尿滴瀝不凈等癥狀。
需提醒的是,在過飽或過饑時,以及腹內有惡性腫瘤、急腹癥等病者,禁止摩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