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因為房顫找到我,當時的發病頻率平均一周2~3次。望診:面色偏白而黃,身體胖大,體重接近200斤,精神萎靡,舌淡體胖。聞診:語聲低微,說幾句話要休息一下。問診:患高血壓二十余年,房顫3年,自覺胸悶氣短、頭暈頭痛、自汗乏力、喉中有痰、食欲正常、大便偏黏。切脈:沉滑。
辨證:心脾陽虛,心血淤阻。
立法:健脾養心,活血化淤。
方藥:生黃芪、太子參、五味子、丹參、麥冬、炒白術、炙甘草、桂枝、瓜蔞、薤白、炒棗仁、浮小麥、鹽知母、法半夏。14副。
方解:黃芪、太子參、五味子、麥冬益氣養陰;桂枝、炙甘草、浮小麥甘溫助陽溫,通散寒;炒白術、法半夏健脾燥濕化痰;瓜蔞、薤白是中醫著名方劑,為理氣劑,具有通陽散結、行氣祛痰之功效;炒棗仁養心安神,知母清熱養心。
2周后,老人房顫發生率減少了一半,精神也好了一些,胸悶氣短也減輕許多,自汗好了,仍然有痰。在上方基礎上去掉浮小麥、炙甘草,加川芎、蘇梗,再服半個月。之后半個月復診一次,半年后房顫基本控制,只是偶爾發生并很快恢復。如今,3年過去了,雖然沒有徹底治愈,但老人體質大有好轉,精力充沛,說話底氣十足,生活無障礙,治療仍在繼續。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隨著年齡增長房顫的發生率不斷增加,75歲以上人群可達10%。房顫時心房激動的頻率達300~600次/分,心跳頻率往往快而且不規則,有時候可達100~160次/分,不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絕對不整齊,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縮功能。
初發房顫,因為癥狀不明顯,發作次數少,很容易被忽略,如果治療不及時,很容易轉為持續性甚至永久性房顫,造成嚴重的后果。一般來說,房顫會導致心肌缺乏有效的收縮,消耗心肌的能量,故時間一長就容易引起心力衰竭。因此,房顫必須引起重視并積極治療。
該患者的治療經歷也提醒大家,一是任何疾病都有3種轉歸:痊愈、惡化、原地踏步,人們都希望痊愈,但是許多慢性疾病難以做到,而控制不發生惡化、不出現并發癥已經很好了;二是如這位老人一樣,堅持治療才是最好的配合治療;三是中醫對慢性疾病的治療控制有很好的效果。
王國瑋 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出身于中醫世家,自幼隨父王鴻士教授(全國名老中醫、著名中醫疑難病、肝病專家)學習中醫,熟讀中醫經典。20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在繼承父輩治肝經驗基礎上,師古不泥古,提出“百病從肝治,治肝先實脾”的治肝思路,在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酒精性肝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探索出了一條發揮中醫特色、結合現代醫學治療各類肝病的道路,在臨床實踐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