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近幾年,開“斗氣”車滋事的報道屢見不鮮。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曾在北京、上海、廣州3個城市隨機抽取900位司機開展問卷調查,約35%的司機承認自己屬于“路怒族”,在駕車時出現過強行變更車道、強行超車、爭道搶行、連續鳴笛催促前車等駕駛行為,也曾因此發生過交通事故,甚至與其他駕駛人、行人發生肢體沖突。在圍觀者看來,無非都是一些小事情,怎么當事人會如此發飆?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路怒癥是一種消極激情的爆發,害人害己,要積極調整。
所謂激情,是以猛烈暴發時間短暫為主要特征的情緒狀態,是情緒世界里的暴風驟雨,如狂歡,如盛怒。當一個人處于激情狀態時,對于自己的控制力降低,表現為頭腦不冷靜、行為易沖動。所以,就社會意義說,除特殊情況下的激情有積極作用,日常生活中的激情都會害人害己,輕則影響身心健康,造成人際沖突,重則危及人身安全,危害社會秩序。
但是,激情之下,人的理性和控制力并非完全喪失。所以,人應對自己的消極激情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有所警惕,激情犯罪同樣要受到應有的制裁。一個有高度修養的人,一個信念堅定的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會聽任激情的擺布。一句話,路怒癥是激情爆發,但是,激情絕不可以成為路怒癥的遮羞布。
有人說,路怒癥源于路況不好,認為交通擁堵、天氣惡劣、車輛事故、其他司機的野蠻駕駛行為等會導致怒火中燒;有人說,路怒癥源于生活壓力,認為生活壓力破壞了人們的好心情,于是,路上一個小摩擦就會引起壓力的爆發;有人說,路怒癥是一種時代特征,認為在這個車滿為患的時代,路怒癥是文明的必然代價。
這些想法有沒有道理?有,但這只是外因和誘因。道理明擺著,這些外因是所有司機都要面臨的,卻不是所有司機都會出現路怒癥。如此說來,路怒癥就必然有個人內在的心理原因了。
第一個心理原因是人格障礙。爆發型人格障礙、攻擊型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一經形成,就有相當的穩定性。容易動怒的人,隨時隨地都會有所表現,開車時更容易出現路怒癥。
第二個心理原因是性格特征。夠不上人格障礙的某些性格特征,也容易導致路怒癥。其中最典型的是A型性格,這樣的人有時間緊迫感,爭強好勝,喜歡競爭并渴望在競爭中取勝,經常處在緊張和壓力中,平時好沖動,好發脾氣,開車時愛高速行駛和超車。再有是敏感脆弱或沖動性格,這樣的人缺乏自信和耐受力,遇到點小挫折,要么垂頭喪氣,要么非理性攻擊。還有易激惹性的人,容易被激惹而出現攻擊性行為。
第三個心理原因是心理周期。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從出生之日起,其體力、情緒、智力,便分別以23天、28天、33天為周期,遵循著臨界日→高潮期→臨界日→低潮期→臨界日→高潮期的規律,上下起伏,循環往復。在低潮期或臨界日,是駕駛員容易出事故的日子,當然,也是容易出現路怒癥的日子。
第四個心理原因是情緒轉移。有時候,人會把對某一對象的情緒,轉移到其他替代性的對象身上,比如,在外面生了氣,會拿家人當替罪羊。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轉移作用”,有些人的路怒,就是這樣的情緒轉移,讓別人當了“替罪羊”。
第五個心理原因是幼稚心態。所謂幼稚心態,就是一些非理性的心態,比如,心存不合理期望,認為路上不該有任何意外妨礙自己開車;即使完全沒有必要趕時間,也會設定一個預期到達時間;喜歡和其他司機競爭,超過對方就高興,被對方超過就懊惱;如果旁邊的汽車打方向燈想變換車道,本能反應是加速跟上去,不讓他超車;覺得別人侮辱了自己,會產生報復心態。如此等等,也會誘發路怒癥。
防治路怒癥,固然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但就個人來說,要想遠離路怒癥,最需要我們從修心上下功夫。
一方面,是平時加強個人心理修養,學會為自心做主。大家可以看看網上那些行車記錄儀錄像集錦,看看別的司機在路遇麻煩時是怎樣做的:一個小動物跑到車前,司機減速停車把小動物送走安全地帶;一位殘疾人倒在前面,司機下車攙扶殘疾人緩緩走過;一位老人在人行道前踟躕,司機下車攙扶其過到馬路對面……其實這里的每一幕,都可能成為某些人路怒的理由,但是,這里卻沒有爭吵,沒有辱罵,更沒有拳打腳踢,這才叫為自心做主。不要再抱怨別人了,不要再抱怨路況不好了,從自己做起,從修煉自心做起吧。
前面說到的人格障礙和性格特征,都需要這樣的修煉。比如,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有爆發型人格障礙,就要在平時加強自我修養,增強法制觀念,學會心理換位,學會制怒,學會抗挫。當然,必要時還應在專業心理人員的指導下,完善心理素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另一方面,是臨時提高個人行車素養,學會心理調適。首先是出行前做好心理準備:適當休息,保證身心的良好狀態;給自己一兩分鐘“緩一緩”,想想是否帶齊物品,從而避免因為匆忙出門而導致的不安情緒;出行時間上有個提前量,讓行車時間更充足,讓自己盡量從容;做好心理自查,發現自己情緒不好時,及時通過一些放松活動來排解;如果對誰有情緒問題,堅持解決好再上車,以免因為情緒轉移讓別人當了替罪羊;對路況的預期不要理想化,事先想好出行不順利時的各種可行預案。其次是路途中做好心理調節:準備好口香糖,不時地放進嘴里慢慢嚼;適當的時候來幾次深呼吸,平復心緒;與前車保持一定車距;合適的時候打開車窗,讓新鮮空氣進入車廂;打開收音機,聽聽比較輕松舒緩的音樂;堵車時看看遠處的風景;車上放一張全家福,溫馨的畫面會安定你的內心;必要時把車停在路邊合適的地方,稍做休息后再開車前行。
最后還要說的是,為了幫助開車者修煉出這樣的功夫,家人和親友也應多多“給力”:為了加大人格障礙或性格特征的改變力度,家人和親友應經常提醒和勸導,以免開車者拿“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當借口,必要時家人可以拿“如果不改拒絕乘車”,來促進開車者的改變;出行前當個“好幫手”,幫忙不添亂,特別是不給開車者平添憂煩,幫他安心啟程;路途中當個“好乘客”,陪伴不添堵,特別是不給開車者火上澆油,幫他開心前行。
如此,你我他的前行之路,會多一份順利,會多一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