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鯤 程碧流
【摘要】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和“互聯網+”模式加速迭代的當今,產高利低的建筑業利用技術變革進行財務信息化建設,升級管理模式,實現了財務創效、助力企業轉型升級。文章通過總結中國建筑財務一體化平臺建設的現狀與特點,分析了由財務入手,不斷構建建筑企業數字化轉型引擎的實現路徑,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管控建議。
【關鍵詞】價值密度;財務信息化;數字化轉型
【中圖分類號】F426.86;F270.7
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做了諸多嘗試,BIM、云計算、智能機器人、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也為建筑行業帶來了巨變。
一、建筑企業數字化轉型概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筆者認為實現建筑業數字化轉型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管理精細化
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呈現出點多面廣、資金密集、過程周期長和工序復雜的特性,且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1%~3%。筆者認為,管理變革的趨勢可借鑒制造業:基于2018年全球41個主要經濟體的GDP調研結果顯示,制造業的生產力水平遠超整體平均值,而精細化管理是其最大的特點,擁有較高的信息化、數字化水平,整個生產過程和每一個具體細節都能被實時掌控。
建筑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在于投標前可研分析、中標后施工組織設計、過程中工序和成本控制以及變更資料管理等各個環節。精細到每一個工序、每一個構件和每一個崗位。將精細管理融合到質量、工期、安全和費用等諸多方面。例如,通過平衡費用開支節奏,按既定工序合理投入材料、機械和勞務資源。
(二)業務數據化
目前,歐盟正在力推工業4.0在建筑業的實施,以數字孿生等技術為核心,依托BIM技術實現建筑業的數字化管理。當今正處于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數據算法為王,萬物互聯、物聯網(IOT)覆蓋一切,數字化轉型是重中之重。具體如圖1所示。
對建筑企業而言,實現業務數據化,可以將“公司管理層級”維度的審批、融資、擔保和管理,以及“項目實施層級”維度的策劃、施工準備、施工組織和交付過程中的各類業務轉化為標準數據,使之融合成一整套資料,匯聚在數據管理平臺之上。
(三)數據資產化
數據的價值體現在如何流通和運用,2020年4月16日,央行首個數字貨幣應用場景在蘇州湘城區落地。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布,數字被列為核心生產要素之一,新基建的投入只是前奏,未來在新基建上流通的都將成為數據資產。
建筑企業可通過全要素、全過程、全員(各參與方)的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來打破信息孤島,搭建以項目為中心的數據鏈,建立數字建筑生態平臺,通過數據治理,使數據可視和可用。
二、中國建筑在數字化轉型中的財務賦能
中國建筑于2019年成功上線運行了財務一體化平臺,運行現狀和效果分析如下:
通過統一財務核算標準、梳理規范流程管理,打通數據孤島,實現一鍵出表,憑證溯源。雖然當前在會計電子檔案建設、預算及資金計劃管控等方面的應用還有待完善,但底層原始數據的全面、同源、及時和準確為管理層經營數據分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從規模巨大的數據中挖掘有效信息,不斷提升價值密度,并通過BI展示,為決策層平衡資源配置、掌舵企業航向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如圖2所示。
通過上線財務一體化平臺,客戶/供應商關系確立、項目設立、合同簽訂到結算確認、收取/開具發票、收付款處理、稅務匯算、賬務處理和報表出具等一系列業務,都實現了線上管理。一方面對已發生的數據進行梳理,即“向后分析”;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風險預警、趨勢判斷等“向前分析”的功能。
通過平臺,可以對現有資產進行多維度分析,明確哪些客戶存在違約風險;哪些應收賬款賬期過長,屬于“低效資產”可用來證券化及時變現;哪個子企業融資成本過高,可以內源融資置換外部債務;哪些應付賬款可以利用供應鏈金融延長付現周期等。平臺的上線有利于企業集團平衡資源配置,如所投資的板塊、區域、期限、收益水平和融資渠道等。實現財務管理從記錄型、服務型,逐步向決策支持型和價值創造型轉變。
三、建筑企業數字化轉型措施
建筑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并非一蹴而就,特別是屬于行業翹楚的“頭部企業”。筆者認為,財務條線是非常好的切入點,以中國建筑為例,在上線運行財務一體化平臺后,可逐步向其他業務端融合,最終實現企業全面數字化管理平臺。在過程中建議采取以下舉措:
(一)保障措施
無論是公司的管理層,還是項目的實施層,都牽涉了眾多業務條線、職能部門及合作關聯方,需要從戰略配套、組織制度、人才儲備和資源投入上給予保障。
1.戰略配套
在相對漫長的變革過程中,先發先動的優勢會逐漸凸顯,企業要樹立大數據思維,轉變經營管理模式。不能止步于“向投標經營要效益”“向精細管理要利潤”,需逐步深化到“向業務數據要方向”。將數字化變革寫入企業的“十四五規劃”。以便為制度優化、人才培養和資源配置等做好鋪墊。
2.組織制度
首先,決策者要充分認識到這是“一把手工程”,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順暢溝通機制;其次,考慮通過數字化轉型逆向重塑企業管理的扁平化組織架構;最后,應適時健全或優化與變革相適應的工作規范、績效考核等管理制度。
3.人才儲備
大型建筑企業對工作的分工十分精細,而轉型升級有助于培養“業務多面手”。通過全鏈條追溯查詢拓展管理視角,不再局限于自己工作職責內的“一畝三分地”,從業務經辦逐步向參與管理的角色轉變。
4.資源投入
相關調查顯示,全球67%的建筑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只投入不到營業額1%的資金。建筑企業要積極擁抱數字化變革,將其看成一筆“輕概念、重應用、控節奏”的重要投資。同時積極招攬優秀的架構師、開發和運維團隊。
(二)數字建筑平臺的搭建
所謂數字建筑平臺,是通過統一的管理系統,實現“集團層級智慧決策”“公司層級協同管控”和“項目層級敏捷作業”。通過落地集團全域數據的標準集中,建設數據驅動的決策體系,實現決策集中;通過內部橫向業務融合的一體化應用,打破上下級及系統間的流程和數據壁壘;通過“智慧工地”、移動辦公、BIM等數字化技術,提升作業層面的工作效率。平臺搭建過程,應注意以下幾個融合:
1.制度與平臺的融合
平臺系統是落實制度、實現管理訴求的手段。建筑企業在數字化變革過程中,將戰略、規定、考核和管控措施內嵌到系統控制邏輯和指標體系當中,以輔助運營管理和業務支撐。
2.虛擬與現實的融合
通過“智慧工地”、BIM技術、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手段,實現全過程數字化監控公司層、項目層的進度、成本、質量、安全,以及物資、勞務、機械設備和施工環境的管理全要素。力爭在公司總部能實時查看某具體項目材料倉儲地采集運送物料車輛的車牌號、到達和離開現場的時間、運送的物資種類。
3.生產與管理的融合
項目部可以實時掌握所有橫向業務的數據,包括合同、結算、收付款情況、物資進銷存情況、管理和勞務人員分布情況等。同時,這些數據可按照管控要求,自動在公司層匯總成各類報表,并靈活展示所轄各項目的收入成本和生產經營現狀。
4.業務與財務的融合
實現業財一體化融合,要通過數字企業管理平臺將財務管理與業務管控的數據流程打通,將主數據、收支單據、費用信息、管理臺賬等所有數據進行集成。項目管理過程中的合同、物資、設備、人力等數據傳輸給財務模塊,財務管理模塊將項目融資成本、管理費用等需要分攤到作業層節點的數據回寫給業務管理模塊,形成完整的項目成本數據,供企業管理層決策進行參考。
5.上下游鏈條的融合
系統的部分接口應該是開源、開放的,使客戶和供應商也能將結算數據、收付款結算、票據收取和開具在同一個平臺上錄入和管理。在戰略上建立從客戶到供應商的共創共贏生態圈,為利益相關方數據鏈閉環開創條件;在組織上,變傳統的自我封閉為開放的互聯節點,顛覆樹形制為網狀組織。
四、總結
建筑企業數字化轉型存在非常陡峭的學習曲線。從財務管理入手,統一不同業務條線的主數據標準源,逐步搭建能輔助企業實現“數據實、質量高、經營穩、底線牢”的數字建筑管理平臺。在轉變價值創造型財務模式的同時,以數據流程為驅動,以智能技術為依托,不斷提升企業價值密度。服務企業的決策層、管理層和作業層,在IOT全球盛行的當下,又快又穩地矗立在時代浪潮之上,開創數字管理、數據創效的新局面。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昕.擁抱建筑業數字化未來[J]. 中國建設信息化,2018,(24):31-33.
[2]于小四,喻太祥,房建華.建筑業企業重點信息化技術建設分析[J].中國建設信息化,2018,(24):60-63.
[3]袁正剛.建筑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之路[J].施工企業管理,2019,(02):38-40.
[4]王景.《建筑產業數字化轉型白皮書》為產業數字化轉型賦能[J].中國建設信息化,2019,(14):16-18.
[5]孟楠.謀勢而動:數字建筑產業發展新未來[J].建筑,2019,(14):12-17.
[6]王世明,李彩云.建筑行業數字化轉型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9,32(10):29-32.
[7]王景.用數字技術為建筑企業賦能升級[J].中國建設信息化,2018,(12):13-15.
[8]馮俊國.施工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思考[N].建筑時報,2019-12-2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