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

摘 要:在內鄉縣衙儀門后陳展著一塊《潘江斷案改作碑》,記載了知縣潘江斷案的故事,由此引述清代地方民事案件審判制度。
關鍵詞:潘江;斷案;清代;民事審判
在內鄉縣衙儀門后陳展著一塊《潘江斷案改作碑》,碑高1.70米,寬0.61米,光緒十二年(1886)張寅亮立,王瑞璣撰文,袁瑞堂書,字體為楷書,額書“政簡義明”四字(圖1)。這塊碑原立于馬山口鎮關帝廟碑林中,后由內鄉縣衙博物館收藏。
碑文記載了潘江在內鄉任知縣期間的一個小故事,故事講述一位王老先生云游到馬山口,在張寅亮家的藥鋪門口以算卦為生。老先生已經一把年紀,整日沒有什么多余的話,所以別人稱他為“不語先生”。他與張寅亮性情契合,就寄宿在藥鋪中。在談話中,張寅亮得知老先生是光州(今河南潢川縣)人,問到家世時,他只是含淚不語,經常感慨嘆息,經常為世道人心不古、風氣江河日下而擔憂。王老先生所說的風水學說與河圖洛書一致,又精通醫術,經常施方救人,空閑時還手著一本名為《五樂三合》的書,授梓勸世。張寅亮對先生非常敬重,“中心悅服,先友而后師之”。
無奈王老先生年紀大了,身體漸漸衰弱,于是移居到張寅亮家中修養。張寅亮對老先生細心照顧,經年毫無怨言。王老先生感動于張寅亮的照顧,就在臨終時將自己的所有資產交給了他,并囑托在他死后用這些錢來置辦喪事,多余部分留著每年祭祀之用。老先生去世后,張寅亮遵守遺命,安葬老人,并用余下的錢購買數畝土地,以便用每年收成供后世祭掃之用。
就在這個時候,夏館有個叫王子義的人,見財起意,冒充王老先生的侄子,將張寅亮告到縣衙。一堂官司打下來,張寅亮敗訴了。后幸得潘江大老爺再次升堂,把案由問清,還了張寅亮清白,并澤及“不語先生”枯骨,斷令張寅亮合法擁有所購田產,其子孫可以在購得的田土上耕種,以奉先生祭祀,不許私自出賣,外人不得覬覦競爭,否則當地鄉紳、商人有權將違令者呈官究治。潘江又下令購買石碑,立在馬山口的關帝廟里,供后人為證。
潘江,直隸天津府鹽山縣人,光緒二年(1876)丙子恩科,二甲第一百零二名,官至廣西府知府。清光緒十二年(1886)在內鄉任知縣,捐加同知銜。經資料查證,王子義將張寅亮告于縣衙內,張寅亮原本是敗訴了的。后來知縣潘江在進一步的走訪中,始知王子義家在夏館之地,與“不語先生”所說光州有天壤之別,于是潘江才斷定是王子義見財起意,包藏禍心。他多方查證,知錯能改,才糾正了這場冤案,這就是碑銘中“改作”二字的由來。“改作”就是我們常說的“更改為”“改正為”的意思。
這個案件起初涉及的主要是張寅亮用王老先生遺產所購買的土地,屬于民事案件范疇。清代民事案件常稱為“戶婚田土案件”,或稱為“戶婚田土錢債案件”,可分為牽涉刑事的民事案件和純粹民事案件兩類,這兩類案件均屬州縣自理案件。據《清通典》記載,清代知縣執掌為“掌一縣之政令,平賦役,聽治訟,興教化,勵風治,凡養老、祀神、貢士、讀法,皆躬親厥職而勤理之”,俗稱知縣的六大職能,即征稅納糧、聽訟斷獄、教化百姓、勸民農桑、災荒賑濟、興學科舉。
在知縣的六大職能中,以征稅納糧和聽訟斷獄最為重要。我國古代行政與司法不分,自秦行郡縣以來,縣令(長)有聽訟斷獄的職責,唐代有縣丞、縣尉、司戶佐等佐職,幫助縣令審理訴訟。到了宋代,司法佐、司戶佐逐漸被廢除,縣丞、縣尉也因各有職責,不再幫助縣令完成這一職責。到清代形成了“官非正印者,不得受民詞”的原則,州縣官負責全權審判,但也對審判結果負全責。知縣不僅是一縣的行政長官,也是司法長官,他所管轄范圍內發生的大小案件,不論是刑事案件還是民事案件,都要由知縣本人親自審理。對于民事案件和一些輕微的刑事案件,知縣可以全權處理,處以笞杖等刑法以調解息訟,做出終審判決。對于重大刑事案件,知縣要查明案情,進行初步的審理,然后逐級上報,經四級終審后,做出判決,由知縣具體實施判決,如斬首、發配邊疆等。過去不允許越級上訴,老百姓有冤屈必須先到縣衙告狀,知縣也不能拒絕審理案件。但在農忙及封印期間,知縣只受理重大的刑事案件。另外,還規定每個月有三天的“放告日”,在“放告日”期間,老百姓不用擊鼓鳴冤,直接遞交狀紙,知縣就可以審理案件。過去也有官代書,就是專門替人代寫狀子的人。凡新官到任,他們要照例通過一次考試,繳納一定的規費,才會發給戳記準其開業,只有帶有官代書戳記的狀子,衙門才會予以受理。
清代民事、刑事案件的審理都需要經過一定的程序,現以此案為例,簡述清代州縣衙門的審判制度。
按照清律規定,清代設“放告日”,但王子義將張寅亮告于縣衙,必須是在非農忙期間。清律第334條規定:“每年自四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日,時正農忙……其一應戶婚、田土等細事,一概不準受理。自八月初一日以后方許聽斷。若農忙期間,受理細事者,該督撫指明題參?!痹诜寝r忙期間,民人控告此類案件時,州縣衙門必須受理,并定限二十日完結。
州縣官在其轄區內負責審理所有的民事、刑事案件,不僅是負責審理、判決的法官,還負責調查、偵訊、發現犯罪,同時還是典獄長??梢哉f州縣官是“行政與司法合一,審判與檢查合一”。這件案件狀況百出,不易審訊,州縣官必須搜查證據,仔細斟酌,詳細推理,才能保證審訊的順利進行。州縣官堂斷權限很大,律例未規定時,得斟酌道德、情理、風俗斷案。經過調查審理,堂斷之后,即可結案。如果州縣官審判不公,人民可以上控。上控時,上級須查明案件最初是否是在縣衙控告,如果不是,就要追究告狀者的越訴之責。如已在縣衙控告,上級會要求縣衙送卷查閱,發現不公,進行提審。
潘江處理的這起案件無傳記載,因此他是在初審還是復審中發現冤情,已不得而知。但潘江下令將張寅亮所刻石碑立在關帝廟,無避錯誤,將此案情形詳盡描述,并稱“改作碑”,已是典范。
眾所周知,一座關帝圣殿,就是一方水土的民俗民風展示;一尊關公圣像,就是千萬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塊青石古碑,就是一個感天動地的忠義教案。這種做法不僅僅是對張寅亮的莫大寬慰,也是對一方百姓的忠誠負責,更是潘江恪守工作職責、宣揚民間教化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
[1]劉鵬九.內鄉縣衙與衙門文化[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2]王鐸纂修.內鄉縣志[M].民國二十一年(1933)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