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講述了二戰期間一位德國軍官之子(布魯諾)與一位猶太男孩的悲劇友誼。影片中,除了天真無邪的布魯諾,其他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法西斯思想之侵害,因而,處于童年的布魯諾難以受到健康的教育。本文從兒童成長的角度出發,探究了該影片中的教育現象及其對兒童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教育;兒童
馬克·赫爾曼執導的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The Boy in Striped Pajamas,2008)由愛爾蘭作家約翰·伯恩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影片中,8歲的男孩布魯諾在舉家搬至著名集中營奧斯維辛附近后,在父親的安排下開始接受家庭教師的法西斯主義教育。然而,布魯諾“學”到的與他“看”到的不盡相同,這一切令他困惑不已。影片在譴責戰爭和種族主義之害的同時,也反映出兒童教育過程中一些值得關注和探討的主題。
一、影片中的教育因素
(一)書籍
在家庭教師到來之前,布魯諾身邊的書籍大多是探險小說;在家庭教師到來之后,探險小說被厚重的歷史課本所取代。他能夠磕磕絆絆地將書中的內容讀給老師聽,但從他對下課時間的記掛、疑惑的神色、懵懂的語氣可以看出8歲的他根本無法理解書中描繪的政治的語句和內容。布魯諾在接受教育后,依舊熱愛探險,貪玩好動,絲毫不關心時事。可見,這類歷史書籍與布魯諾的年齡不符,無法對布魯諾產生教育作用。
(二)語言
布魯諾在被教育的過程中作為受眾所接受到的語言大多是“扭曲的”“權威式的”“結論性”的。書籍將惡劣的法西斯行為美化為正義的化身,并聲稱猶太人正在使國家“墮落”;被法西斯洗腦的父親和祖父告訴布魯諾希特勒是偉大的,與猶太人往來是有罪的;姐姐的語言則是“結論性”的,她在布魯諾向她詢問為什么要仇視猶太人時,不假思索地告訴布魯諾:猶太人都是害蟲,卻說不清楚原因。這些言語與布魯諾眼中善良的猶太仆人帕維爾、可愛的猶太伙伴什穆的形象是不相符的,他受到的教育與他自己探索到的事實發生了沖突,這對他造成了極大的困惑。
(三)環境
搬到奧斯維辛附近后的環境并不適合布魯諾的成長。從“人”的角度看,布魯諾身邊不再有同齡的玩伴,父親時常暴躁發怒,母親得知附近是奧斯維辛集中營后也變得郁郁寡歡,姐姐因為對希特勒的崇拜以及對年輕中尉的愛慕認為自己不再是“小女孩”了,不再和布魯諾一起玩耍;從“物”的角度看,布魯諾的活動范圍僅限于室內及屋前的小院子,家里時不時出現穿“條紋睡衣(囚服)”的人,后院的“大農場(集中營)”時不時冒出難聞的黑煙,身邊的探險小說被歷史書所取代,院子里用廢棄輪胎搭建的秋千成為僅有的“玩具”,這一切導致布魯諾對“大農場”“條紋睡衣”更加好奇,也最終導致了他不明所以地走向毒氣室的悲劇。
二、相關兒童教育主題
(一)教材的適齡性
教材的適齡性直接關系到兒童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一方面主要需要防止以下問題的出現:一是宣揚不適合兒童生理年齡的行為;二是過早地要求學生學習一些抽象邏輯思維要求較高或是需要生活經驗支撐的內容;三是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刻意讓孩子提前學習高年級知識。
(二)教師言語生態
教師言語行為失范的現象主要有以下表現:一方面,言語內容暴力、言語態度消極、霸占話語權,即如同影片中的父親一般用“暴躁式”“權威式”甚至“威脅式”語言對兒童說話,使得兒童的行為出于恐懼而非認同;另一方面,言語觀點性強、開放性差,即如同布魯諾的姐姐一般,告訴兒童一些“結論性”的語句,而缺乏得出結論的過程。這樣的言語生態不利于理性批判思維及創造力的形成。
(三)多元教育環境管理
隨著時代的發展,布魯諾那樣的法西斯教育環境不再存在,然而當今社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多元協調仍然存在挑戰。原生家庭的矛盾、留守兒童成長中父母的缺失、“社會青年”對中小學生的影響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環境是學生成長的直接容器,教育者如何協調各方,使得所有力量朝著有利于兒童成長的方向發展是一大重要主題。
三、對兒童教育的啟示
(一)培育兒童中心的教育價值觀
布魯諾的教育悲劇在于成人將自己的價值強加于兒童,而忽略了兒童好奇心重、愛探究、活潑好動的身心特點,這固然有歷史局限性的因素在,但也提醒了我們兒童有自己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運用成人的思維方式教育兒童是行不通的。只有形成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觀、從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才有可能防止教材不適齡、教師言語偏差的現象出現。
(二)加強家校溝通聯合
學生的成長環境是多維度的,任何一個維度的失當都會導致全盤崩塌。在做好學校教育的同時,要兼顧家庭教育質量的提高。家長簡單的一句粗話就可以打破課堂上老師千方百計強調的文明觀念、一個亂丟的垃圾便可以破壞課堂上老師一點一滴滲透的環保意識。教師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合作、全方位營造一個合適的環境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
(三)擴大兒童可探索空間
一方面,擴大兒童可探索的現實空間,即擴大兒童活動范圍,打破兩點一線式生活模式,多多開展合適的室外活動,“讀萬卷書”的同時,兼顧“行萬里路”;另一方面,要擴大兒童可探索的知識空間,減少課本中“結論性”語句,增加“開放性”語句;向學生展示事實,引導學生自主判斷是非對錯;以強調“探索過程”取代強調“正確答案”。
結語
兒童的健康成長是每一個社會至關重要的課題。《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中極端失當的法西斯主義教育雖然不復存在,但仍然具有警示作用。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不忘歷史,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頭腦,通過對不同時期教育經驗的縱向比較,以及同時代各領域經驗的相互交流,對教育不斷反思,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1]楊光.論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之兒童視角[J].電影文學,2014(07):22-23.
[2]林崇德.中小學教材編寫心理化設計的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09):9-11.
[3]于穎.中小學教師言語道德失范的表征、成因及轉化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9(33):42-45.
[4]梁翠娥.淺談教育情境與家校聯合對小學生良好品格的培養[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05):187-188.
作者簡介
王晨露(1998.2—)女,籍貫:江蘇南京,主要研究方向:兒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