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溪謠 李恒
摘 要:兒童德育教育,指對兒童進行思想、道德、政治、法律、心理健康教育,與智育、美育、體育等密切協調,彼此相互聯系、滲透,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兒童成長成材有重要的動力和導向作用。現如今,兒童德育教育已成為一項重大的國家事業,關系到人類社會的延續。因此學校、家庭乃至全社會,須將兒童德育工作擺于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影響兒童德育教育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本文主要探討家庭、學校、大眾傳媒三大外部影響因素,分析具體表現,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兒童; 德育教育 ;影響因素 ;對策
一、兒童德育教育的外部影響因素
(一)家庭
1.居住環境
遺傳、環境、教育是人身心發展的三大要素。其中環境是不容忽視的十分重要的一環。我國曾有過“狼孩”和“猴娃”的相關報道,他們從小離開人類的居住環境,缺乏人類生活的基本要素,因此不具備“人”的很多行為和能力。圣人孟子的母親為了給他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留下“孟母三遷”的佳話。印度電影《流浪者》,用嚴峻的事實擊碎了“法官的兒子就是法官,強盜的兒子就是強盜”的主觀看法。[1]出生于相同家庭的孩子,今后處境不同,其發展結果也可能會不一樣。再比如,農村兒童通常熟悉農作物栽培、除草、豐收等生產知識,受大自然熏陶也比城里孩子較多;城市兒童則對科技、工業生產、互聯網等比農村兒童了解得多。由此可見,不同的生活和居住環境各有利弊,兒童的身心發育、思維、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都與所處環境有重要關系。
2.家庭關系
德育教育中,不能回避的是家庭關系因素對德育教育的影響,這是最關鍵也是最直接的。家庭關系,它不僅是兒童最早確立的人際關系,而且也是兒童接觸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種關系。家庭關系對兒童德育教育的影響包括有利和不利:家庭關系良好,能使兒童感受到充足的愛和尊重,從而對自己、他人及周圍環境產生積極樂觀的認識。其中,民主型家庭關系是一種高水平的和諧家庭氛圍,家庭成員間有類似朋友式的平等關系,能促進兒童的品格健全發展,生活于這種家庭的兒童的德育效果通常最為理想。反之,緊張的家庭關系,則易導致兒童產生不良認知和消極的情緒體驗。再者,父母的良好期望對兒童成長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強烈的期望輔之以行動,能無形中促進兒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家庭關系還會影響兒童對整個生存環境的期望,進一步影響兒童道德觀發展。需要重視的是:離婚率上升及外出務工者的增多,使單親兒童與留守兒童隨之增多,這些兒童的德育教育非常棘手。
3.經濟狀況
就城市來看,隨著國力強盛,許多家庭先富起來,經濟狀況良好;但另一方面,由于產業結構調整,一些企業破產或被兼并,導致為數不少的人下崗失業,成為城市中的弱勢群體。以農村來看,貧富分化日益嚴重:缺乏一技之長或家庭勞動力的家庭日漸衰敗,而文化程度高或有一技之長或勞動力強的家庭則逐步富裕。無論城市與農村,都存有這兩種不同家庭,因此對兒童的德育教育影響也就清晰可鑒:家庭經濟情況較好的兒童,擁有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可以得到優質的學校教育,家長一般也會較為重視孩子學習成績之外的道德品質、心理狀況的發展,因此具備良好的德育基礎。而家境貧寒的兒童,在學費難以湊齊,甚至日常生活都需要社會接濟的情況下,更難以獲得優質教育和周圍人的關愛,因此德育教育的開展也就更遲緩、困難。
(二)學校
學校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系統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社會規范、價值觀念等的機構,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場所,也有設立專門的思想品德課程,因此學校對兒童的德育影響非常大。一方面,學校能鞏固家庭教育中兒童已有的德育基礎,另一方面,還能傳授兒童更多的新認知新技能,提供兒童與老師及同齡人的交往機會。兒童與老師、同齡同伴間的關系,也是影響兒童德育教育的又一因素。首先,教師的權威性使學生通常以教師的行為、品質作為衡量自己的標準。尤其是低年級兒童,他們傾向于把教師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態度理想化,以此作為自己的行為典范。由此來看,教師對兒童的情感支持能促進兒童德育教育,相反,沖突的師生關系則對兒童德育教育產生不利影響。
(三)大眾傳媒
近年來,網絡、電視、廣播和報刊等大眾傳媒,作為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已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對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也無處不在、方方面面地影響著兒童的生活,影響著他們的道德認知和形成。高速發展的大眾傳媒猶如一把 “雙刃劍 ”,既給兒童德育教育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新的途徑,但也帶來了許多嚴峻的挑戰和風險。毫不夸張地說,如今兒童們己完全處于現代大眾傳媒的重重包圍之中,加之兒童對事物缺乏判斷能力,它在豐富傳統兒童德育內容、為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武器和新陣地的同時,也因其傳播內容的良莠不齊,給兒童德育工作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增加了兒童德育教育的復雜性。
二、兒童德育教育外部影響因素的具體表現
(一)兒童德育教育中學校影響因素的具體表現
首先,學校在兒童德育教育方式上往往以事后管理為主,重懲罰輕教育,呈現被動式、治標式、應付性的教育特點,并沒有做到主動針對兒童身心的教育。容易忽視兒童的人格與道德發展的特點,缺乏特殊的倫理道德關懷,對兒童的多元價值選擇與行為失范不能提供恰切的支持與援助。
其次,學校德育教育通常是純知識性教學,在黑板、書本上講道德學道德,用考試成績評價兒童的思想品德發展,與兒童的生活實際脫節,是一種過于理想化、難以實踐、美化了的道德教育,缺乏一套使學生認同、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德育價值觀體系,從而影響了德育效果。
最后,德育與心理教師在兒童德育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引導和疏導作用,但由于學校德育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師缺編較為明顯,普遍存在以代課教師填補正式老師,且還有課時不足、被占,教師不專業等問題。德育教師通常由校領導、后勤等教師頂替。專業心理健康教師尤為缺乏,大多存在于城市學校,農村學校幾乎沒有,這對農村兒童德育教育質量的影響很大。
(二)兒童德育中家庭影響因素的具體表現
兒童德育教育受多種因素影響,但最關鍵最直接最不能回避的是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對兒童德育教育的影響包括不利和有利因素。
1.不利于兒童德育教育的家庭因素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人們常說,因為我是父親、母親,所以,一切都應讓給孩子,甚至自己的幸福。這是危險的禮物,會使孩子中毒而死。”[2]現代家庭規模小,獨生子女家庭較多,孩子通常被兩代人視為寶貝,老人對孫輩存在過度袒護、溺愛的傾向,不利于兒童德育發展,使得一些兒童無意中養成了獨斷專行、唯我獨尊的自私心理,造成兒童來到學校后帶有為所欲為的壞習慣,缺乏容忍、謙讓、尊重他人的品質,甚至蠻橫稱霸、道德缺失。在學校違反紀律,在社會違法亂紀。
此外,還因一些家長的個人不良品質及行為,導致兒童從小會受不良的家庭環境的影響,形成消極的思想觀念或沾染不好的行為習慣。并且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使得許多家長奔波工作,無暇顧及兒童德育問題,還有很多留守兒童無人管。學校和家長的聯系顯得越來越困難,家庭德育教育、學校德育教育兩張皮,難以協調一致。
2.有利于兒童德育教育的家庭因素
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不斷加大,教育環境越來越好。而家庭規模的縮小,使家庭人均收入顯著提高,對教育的投入也隨之增高。一個兒童對學校而言,也許只是一個普通個體,但對家庭來說,就是全部,所以許多家庭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子女教育需求,這為兒童德育教育創造了良好的必要物質條件。
現如今,年輕一代父母的大多文化水平、教育觀念有了顯著提升,他們期望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愿意陪孩子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孩子的閱歷。并且由于父母家教水平和對孩子關注力的提高,使得他們能夠發現孩子的特長與愛好,提供學習和發展的機會,促進孩子的品格健全發展。這是一種無形的道德教育,對兒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兒童德育效果的提高。
(三)兒童德育教育中大眾傳媒影響因素的具體表現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我國大眾傳媒也發展迅速,無論是報紙、廣播,還是電視、網絡,大眾傳媒己經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大眾傳媒的價值取向多元化,深刻影響著兒童思想觀念、道德品質、行為習慣、思維方式。這些影響既有積極也有消極,有些對兒童德育起到積極影響,有些則弱化了兒童德育效果,并且這種影響還會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而不斷強化。以動畫片為例,好的動畫片蘊含豐富的情感、英雄主義,善惡分明、相對簡單的價值觀符合兒童年齡特點,使兒童崇拜其中的正面英雄人物,向往動畫片里的生活,對兒童德育教育能產生積極影響。但隨著近年動畫片種類逐漸增多且內容繁雜,對兒童的負面影響也逐漸顯現。2008年,一名6男童模仿動畫片中的場景,撐傘跳樓身亡。2010年,有4 歲男童模仿《唐老鴨和高飛狗》的情景,把衛生紙纏到脖頸上,然后用打火機點燃造成嚴重后果。[3]還如“抖音”“快手”等平臺的一些低俗風氣,也使很多兒童效仿,對其德育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三、兒童德育教育的改善對策
(一)改造整治社會環境
環境對兒童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環境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不同也不容忽視,應重視每一個兒童的學習和居住環境。在德育教育中要避害趨利,看到不同環境的利弊,充分揚長避短,通過客觀努力來實現環境的整治和改造。社會大環境的改善,需要全體公民共同的努力,為兒童營造、維護良好社會環境,使兒童身心愉悅,免受污濁之氣的負面影響,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下受到濡染。還要在全社會形成尊老愛幼的良好風尚,充分滋養兒童幼小的心靈,為其今后成為社會棟梁打下堅實基礎。
(二)充分認識教育對象的特殊性
《愛彌兒》中有一段話:每一個年齡,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狀態。萬物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人生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4]傳統德育中,教育者通常已足夠關注德育活動目的、內容、環節,甚至可以顧及某些細節,但往往卻忽視了教育對象本身,德育目標過于理想化。把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作為兒童教育內容,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卻成為大學生的教育內容,這種背離兒童實際的本末倒置的德育現象,正是因為忽略了教育對象本身具備怎樣的特征。兒童的德育教育是一個過程,不可功利性太強、急于求成,要以一顆關愛與寬容的心,善于發現,真誠傾聽,探索觸動兒童心靈的德育方式。
(三)在家庭德育方面注重情感體驗
對于兒童德育,完全可以從家庭生活中易于被兒童所接受的做起。比如教育兒童從愛父母、愛同學、愛老師開始,逐步引導他們愛工人、愛農民、愛其它所有正能量的人,樹立起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其次,還要滿足兒童被尊重的需要,應理解兒童的不足、適度寬容成長中在所難免的錯誤,尋找合適的教育機會。最后,還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化差異,重視個別化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彌補學校團體教育的不足,共塑兒童完美心靈。兒童是不斷發展中的人,都蘊含巨大潛能,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發展空間,樂觀估計兒童的天性,相信他們,對每個兒童充滿期待。對于單親家庭的家長,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給予家教輔導,保證家庭教育不至于缺失。
(四)重視德育目標的落實和延伸
兒童德育目標的落實,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和課堂,而應向課外延伸,向生活延伸。有效德育應重視行動、重視延伸,回歸生活、回歸實踐。德育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它應和日常教學、兒童教育、家庭生活融為一體,做到從書本、課堂而來,最后回歸生活中去。其次,兒童德育是一項長期工作,兒童的品德發展事關家庭和國家的未來。家庭、學校和社會都對兒童德育教育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這項任務光榮而艱巨。應趨利避害,保證并加強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相聯。
(五)關注兒童自我教育和信息辨別能力
自我教育,是進行有效德育的核心。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5]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種先由外而內,再由內至外的過程,它是自我教育的結果。德育教育要充分發揮兒童的主體功能,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讓兒童懂得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評價,敢于自我定位。但由于兒童自身意志力薄弱,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依賴性強,因此增強兒童辨別信息的能力尤為重要。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家校合作,為孩子成長保駕護航,引導孩子免遭不良信息的入侵,形成健全人格。只有兒童真正樹立道德標準,學會道德判斷,才能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形成良好及穩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達到更好的德育教育。
(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充分利用班集體力量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是處于主導地位的實施者,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兒童德育的效果。因此,要重視兒童德育問題,必須要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督促教師提升自身素質,加強師德修養,使老師充滿愛心,對孩子充滿責任。最好使學校配備專門的德育老師,他們應受過專業培訓,具備良好的德育工作技能,了解兒童的成長規律和心理發育特點,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兒童德育方面出現的問題。還可定期邀請校外專家到學校,開展德育講座,進行心理輔導,指導學校此方面的工作。此外,和諧溫馨的學習環境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有益。兒童所在的班集體要給予兒童充足的愛,讓孩子們在班集體里同樣能感受到愛的溫暖。還要讓兒童學會去感恩,把感恩意識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來抓。教師除了言傳身教外,還可嘗試努力創設德育語境,開展各項以感恩為主題的班級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寓德育于活動中,從身邊的一些小事中讓兒童明白社會規則的重要性,讓孩子學會回報他人回報社會。
參考文獻:
[1]王平.論影響德育的外部因素及其對策[N].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1),14-1.
[2]湯宏.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這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J]. 自我保健, 2007(11):28-28.
[3]魯光楠.動畫片對5-6歲幼兒道德發展影響的探究[J].語數外學習,2012(3)
[4]王昭煜.突出德育有效性,構建有效德育[J]. 新課程:教師, 2011.
[5]侯建麗.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 2008, 4(5):20-20.
作者簡介:
1.馬溪謠(1993),女,回族,寧夏銀川人,北方民族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民族地區道德建設。
2.李恒(1992.02-),男,河北唐山人,北方民族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
基金項目:北方民族大學2020年研究生創新項目“社會微歧視與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項目編號:YCX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