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部
近年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逐漸增多,大腸癌是較為嚴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大腸癌的發展較為漫長,它是由正常的腸上皮組織逐漸演變為腺瘤最后變為惡性癌,因此,在腸上皮組織癌變之前,大腸腺瘤可以作為癌變的標志之一[1,2]。為盡量減少大腸癌的發生,通常在大腸腺瘤期進行內鏡下腺瘤摘除手術,術后再次復發演變成大腸癌的機率極低。大腸腺瘤的種類分兩種,一種為直徑小于5mm 的腺瘤,癌變機率較小,臨床上可以切除或者不切除將其保留[3,4];另一種是直徑大于5mm 的腺瘤,這種腺瘤需要及時處理留取標本進行病理檢查,其癌變的機率較大。因此,通過腺瘤的形態改變可以判斷出腺瘤的癌變情況,通過形態特征和基因結構表達來判斷是否含有有風險的腺瘤結構,并且給予早期預防和控制,進而控制大腸癌的進一步發展,對預防大腸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6]。目前,通過各種醫學途徑均可證明大腸癌是通過多種基因信號的異常積累所導致,p53 和EGFR 的表達也成為大腸腺瘤惡性演變為大腸癌的重要表達因子。本研究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大腸癌、大腸腺瘤以及正常結腸粘膜患者各50 例,通過分析三組患者中p53 和EGFR 的表達及其與臨床特征的關系,研究其對大腸癌發展的重要影響,進而對日后大腸癌的預后起到重要作用。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大腸癌、大腸腺瘤以及正常結腸粘膜患者各50 例。大腸癌患者中女24 例,男26 例,年齡32~91 歲,平均(45.78±10.23)歲;大腸腺瘤患者中女15例,男35例,年齡21~79歲,平均(46.12±9.34)歲;正常結腸粘膜患者中女16 例,男34 例,年齡23~63 歲,平均(45.86±9.65)歲。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所有組織經病理檢查證實且均含有癌性與癌旁組織;患者術前均未經過任何抗癌治療且均行HE 染色明確病理類型。
1.3 方法正常大腸組織由腸鏡下活檢取出,大腸腺瘤經腸鏡下整體電切后取出,大腸癌診斷均經腸鏡組織活檢或手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三組標本均在手術中切除新鮮組織后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石蠟包埋,4μm 連續切片,采用免疫組化Envision 法對組織中EGFR、p53 進行檢測。
1.4 診斷標準根據陽性及陰性對照顯色情況,確定無假陽性及假陰性前提下,EGFR 染色定位于細胞胞膜和(或)胞漿,呈棕色;p53 染色定位于細胞胞核,以胞核內有棕黃色顆粒為陽性細胞,凡胞漿有棕黃色著色的不計入陽性細胞內,而作為陰性處 理[7]。低倍鏡下選取陽性細胞最密集區,高倍鏡下計數腫瘤細胞。EGFR 陰性為無陽性結果表達或非特異著色,>10%區域陽性表達且胞膜顯色不連續為+,>10%區域陽性表達且胞膜顯色連續,未形成完整細胞膜形態為++,>10%區域陽性表達且胞膜顯色連續,形成完整細胞膜形態為+++。p53 陰性為陽性癌細胞計數<10%,10%~25%為+,25%~50%為++,>50%為+++。所有+以上的切片均由兩位資深的病理醫師進行雙盲觀察[8]。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標本中p53 和EGFR 的表達情況p53和EGFR 在細胞質和細胞膜內均有表達,p53 在大腸癌、大腸腺瘤以及正常結腸粘膜的表達陽性率分別為74.00%、6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EGFR 在大腸癌、大腸腺瘤以及正常結腸粘膜的表達陽性率分別為76.00%、64.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標本中p53 和EGFR 的表達情況[n(%)]
2.2 大腸癌中p53 和EGFR 表達與臨床表現特征的關系p53 與分化程度:低分化及中-低分化p53的表達陽性率明顯高于中分化(P<0.05);而低分化與中-低分化p53 的表達陽性率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53 與浸潤深度:T2、T3 和T4 的p53 的表達陽性率明顯高于T1(P<0.05)。EGFR與分化程度:低分化及中-低分化的表達陽性率明顯高于中分化(P<0.05),而低分化與中-低分化的表達陽性率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EGFR 與浸潤深度:T2、T3 和T4 的EGFR 的表達陽性率明顯高于T1(P<0.05)。p53 和EGFR 表達在年齡和有無淋巴結轉移中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大腸癌中p53 和EGFR 表達與Dukes 分期的相關性隨著Dukes 分期的逐漸升高,p53 和EGFR 表達的陽性率也逐漸升高,p53 和EGFR 在患者體內的表達與大腸癌的癌變程度均呈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rp53=0.520,rEGFR=0.518,P<0.05。見表3。

表2 大腸癌中p53 和EGFR 表達與臨床特征的關系[n(%)]

表3 大腸癌中p53 和EGFR 表達與Dukes 分期的相關性
大腸癌作為一種較為嚴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發展過程也較為復雜,一些正常的大腸黏膜可以轉化為良性的大腸腺瘤,而有些大腸黏膜會因為一些惡性基因的積累導致轉變為大腸癌[9,10]。大腸癌在50~70 歲人群中發病率較高,而且我國每年的大腸癌發病率都在逐漸升高,一些患者不注重惡性腫瘤的發展最終導致死亡[11]。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良飲食習慣也給患者帶來了不良影響,使大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12]。p53 是一種可以參與細胞增殖分裂并能抑制腫瘤發展的基因,它通過負調節作用控制體內的癌細胞發展。而突變后的p53 失去了對細胞增殖分化的控制功能,導致突變的p53 和野生p53 不斷結合積累,引起不良基因的積累,進一步導致腫瘤的發生[13]。研究表明,在大腸癌患者體內,癌變越嚴重體內突變的p53 含量越多,表達陽性率也越高[14]。原癌基因c-erbB-1 的表達產物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正常細胞中EGFR 含量是正常的,而癌變細胞中EGFR 含量會表達過多過強。研究表明[15,16],p53 和EGFR 的表達與浸潤深度和分化程度有一定的關系,而和有無淋巴轉移及年齡也有較大關系。根據Dukes 的分期可以表明,D 期p53 和DGFR 的表達最高,陽性率也隨著期數的下降而降低,p53 和EGFR 的表達與大腸癌的癌變程度呈正相關。
本研究表明,p53 和EGFR 在細胞質和細胞膜內均有表達,p53 在大腸癌、大腸腺瘤以及正常結腸粘膜的表達陽性率分別為74.00%、62.00%、0,EGFR在大腸癌、大腸腺瘤以及正常結腸粘膜的表達陽性率分別為76.00%、64.00%、0。p53 在不同分化程度組織中,低分化及中-低分化的表達陽性率明顯高于中分化,而低分化與中-低分化的表達陽性率相當。p53 在不同浸潤深度中,T2、T3 和T4 的表達陽性率明顯高于T1。EGFR 在不同分化程度中,低分化及中-低分化的表達陽性率明顯高于中分化,而低分化與中-低分化的表達陽性率相當。p53 和EGFR 表達在年齡和有無淋巴結轉移中也有差異。大腸癌中p53 和EGFR 表達與Dukes 分期的相關性可見,隨著Dukes 分期的升高,p53 和EGFR 表達陽性率也逐漸升高,p53 和EGFR 在患者體內的表達與大腸癌的癌變程度呈正相關。因此,分化程度越高的腫瘤患者體內,p53 和EGFR 的表達陽性率也越高,與癌變程度呈正相關,說明p53 和EGFR 可以作為篩查大腸癌的重要標準。
綜上所述,p53 和EGFR 的表達對腫瘤的浸潤深度、轉移程度、分化程度都有直接的影響。因此p53 和EGFR 的表達可以作為大腸腺瘤及大腸癌組織中的早期診斷指標,通過監測p53 和EGFR 在體內表達可以判斷患者的大腸組織是否有癌變的可能性,對腫瘤預后程度的判斷提供較可靠的依據,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