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散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散文是抒發作者獨特的心靈體驗和感悟,擁有強烈的情感、飽滿的生命激情和優美語言魅力的文章,可以激發初中生對語文學習的愛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文章作者發現,由于初中生對散文的題材和內容理解都有限,而且散文不像小說類的文章那樣具有情節性和曲折性,學生很難在腦中產生畫面感,因此學習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文章作者根據近幾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一些策略,旨在讓初中散文課堂更具特色,提高學生學習初中散文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散文教學;教學策略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教育的不斷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語文教學工作。而散文作為初中語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師更應該注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策略,讓初中語文散文教學更具特色。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語言優美簡練、富于文采的特點,雖然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要求解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但是好的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喚起初中生對散文的探究意識,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隨著語文教學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改變傳統的散文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采取最適合的教學方法,讓初中語文的散文教學更具特色。
一、放寬心胸,敞開心扉
初中生心智發育還不成熟,理解能力有限,對課文的感知往往只是一知半解,而散文由于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更是讓學生無法一次性理解透徹。但是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隨著學生經驗的豐富能夠提高。教師作為課堂的領導者和掌舵人,要做的就是打開學生的心扉,讓學生以一種愉悅的心情面對文本。散文比其他文章學起來難度要大,之前學生也很少涉獵,散文的學習要求高,這讓許多學生對于散文望而卻步,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學生不能真正地放寬心胸,敞開心扉。如果學生對散文始終存在一種抗拒心理,不愿意去感知,不愿意沉浸到文本中去,那么散文教學一定收不到理想效果。
初中語文教師針對學生對散文的抗拒心理,可以采取各種各樣的策略。在這里,我著重分析一下課文導入語設計對調動學生散文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意義。散文可以劃分為不同種類,有些散文更偏重于敘事,有些更偏重于寫景,還有些則偏重于作者情感的抒發,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散文內容和教學目標來設計不同的課堂導入語。例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這篇散文時,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要求來進行課堂導入。這篇散文要求學生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習本文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征——背影,在特定環境下進行細致描寫。除此之外,讓學生體會自己父親對自己深沉的愛,加強與父親的交流和溝通,學會感恩。
教師可以用一種更加新穎的方式——歌曲進行導入。有一首歌叫《父親》,它里面的歌詞和本篇散文的主旨具有相似性,都是表達了父愛的無聲和偉大,“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堅韌。撫摸你的雙手,我摸到了艱辛……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生活的苦澀有三分,你卻吃了十分。這輩子做你的兒女,我沒有做夠,央求你呀下輩子,還做我的父親……”這些歌詞緩緩地流淌進心底,和本篇散文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接下來學習這篇課文時會有更深的感悟。
歌曲本身就擁有一種讓人們放松身心、敞開心扉的效果,用這首歌進行導入,更容易將學生引入這篇散文的情境中去,更好地學習散文。而在學習楊絳的《老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導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意。這篇文章寫于1984年,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記敘了自己從前同老王交往的幾個片段,當時正處于“文化大革命”時期,作者夫婦被認為是反動學術權威,但是這些都沒有影響到老王對作者夫婦的尊重。而在后來作者回想起老王時,認為自己對老王的僅僅一點幫助只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散文的類型不同,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導入,可以注重圖景描繪,巧妙地激發學生參與閱讀的熱情,或者注重氛圍的強烈渲染用情感來讓學生打開心扉。
二、理解文眼,感受文意
文眼在一篇文章中是十分重要的,抓住文章的文眼,能夠提高閱讀的質量和效率,而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這就更加要求學生通過抓住文眼來感受文章的深意,讓散文學習更加輕松。散文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散文可以記敘發生的事情,可以抒發作者的情感,也可以刻畫人物,還可以發表作者的議論。但是散文想表達的主題一定是集中的,無論散文的內容多么寬泛,運用的手法多么復雜,都是為了表達主題而服務的,找準了“文眼”就能夠更好地感受作者表達的主題,理解文意。
文眼的位置不是固定的,有時出現在文章的首段,有時出現在文章的最后,還有時出現在文章中。它能夠使文章看起來更加緊湊,首尾呼應,體現了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和深刻的文章內涵。但是無論文眼在哪里,他對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都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春》這篇課文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抓住文眼。這篇散文的文眼很好找,就是文章的題目——春,文眼交代了文章的寫作中心和寫作重點,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調。作者通篇都圍繞著“春”來描寫,寫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首先,作者寫“盼春”,這一段是總領全篇,引起下文的段落,表達了作者對春天喜悅而迫切盼望的心情。其次,作者詳細地“繪春”,通過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的具體描寫,為我們勾勒了春天的具體景象,突出了春天的自然美。作者贊美了春天的無限活力,春天可以帶給人們希望和力量。通過這五幅春景圖,作者對春天的景物進行了具體的描寫,表達了美好的感受。最后,作者對春天進行了歌頌,概括了五幅春景圖的含義,點明全文中心,同時與開頭呼應。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春”這個文眼,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深意,感受作者寫下這篇文章的情感。這篇散文抓住了春景的特點,描繪了大地回春、萬物茁壯成長的動人景象,同時贊美了春天能夠給人帶來希望和力量,以此來激勵人們抓緊春光,努力工作,奮發向上。而我們在學習西蒙諾夫的《蠟燭》這篇文章時,文章的文眼就在結尾:“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文眼贊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它具有象征意義,象征著老婦人對烈士的敬意,象征著紅軍戰士為了和平而獻出了生命,也象征著兩國居民的深厚感情,象征著一個母親對一個兒子的深厚感情——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這種情感不分國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學生找到文眼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文眼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意,利用文眼舉綱張目,有效地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把握線索,理清思路
文章的線索就像是一條線,它可以連接各部分內容。有了這條線,所有內容都能夠結合起來,從而讓文章的結構看起來十分完整。文章的線索分為暗線和明線,不同文章的線索不同,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具體的散文進行具體的分析,常見的線索有人物線索——人物的見聞感受;或者事跡物品線索——某一具有特殊意義的物品;感情線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等等。學生只有把握了散文的線索,才能夠理清文章的思路。
散文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選材上會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系,在結構上借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例如,在學習《紫藤蘿瀑布》這篇文章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找出文章的線索。這篇文章是以作者的感情為線索,文章大致可分為賞花、悟花、思花三部分。這篇文章看起來好像僅僅在寫紫藤蘿花,但實際上通過線索,我們可以了解到作者是在借紫藤蘿瀑布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作者及家人在“文革”中遭受到迫害,“焦慮和悲痛”一直縈繞在作者心頭,而在撥亂反正后的1982年5月,作者的弟弟又不幸身患絕癥,作者感到異常的悲痛。她在庭院中徘徊,看見了一株盛開的紫藤蘿,睹物抒懷,從花的盛衰感悟到生命永恒,所以才寫成了這篇文章,表達了“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篇文章的線索是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心情從悲傷和焦慮轉變為寧靜和喜悅,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升華,她要投入到生命長河中和千萬人共同努力。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我們面對人生應該是豁達、樂觀、奮發和進取的。而我們在學習《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時,經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知道這篇文章的行文線索就是作者父親送給他的玩具——羚羊木雕,這篇文章記敘了“我”將父親送的羚羊木雕轉送給了萬芳來證明我倆珍貴的友誼,但是父母要求“我”討回羚羊木雕的過程,反映了父母和孩子之間對事物的認識矛盾,贊美了少年朋友之間真誠無私的友情,同時含蓄地批評了父母只看重金錢的行為,告誡父母不能只用成人的方式思考問題,應該理解孩子真摯的感情,尊重他們純真的友誼。文章以羚羊木雕這一線索貫穿全文,使文章渾然一體,結構完整嚴謹,通過羚羊木雕引出文章中幾個重要人物對要回羚羊木雕這一問題的態度:“我”認為友誼重要,不想要回,但是迫于壓力,無可奈何;父母逼我要回,奶奶理解我的想法,認為要回不好。萬芳先是責備“我”反悔,然后肯定“咱倆還是好朋友”,萬芳的媽媽責備萬芳,然后把木雕遞到了“我”的手上。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時,要格外注重線索的尋找。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教授,讓學生真正地掌握尋找線索的方法,獨立地理清思路,把握全文的結構。
總而言之,教師在進行散文閱讀教學時,一定要講究策略和方法,培養學生閱讀散文的能力,教他們學習散文的技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來確定教學的方法和模式。同時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引導學生注重誦讀,重視鑒賞,讓學生吃透課本上的散文,讓初中生加深對整篇散文的理解,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雪梅.淺談初中語文散文教學策略[J].祖國(教育版),2014(4):211-212.
[2]李品杰.淺談中學語文散文教學[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
[3]靳美霞.淺談初中語文散文教學策略[EB/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3(8):82.
作者簡介:張仕堂(1979— ),男,廣西隆林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