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五第二章第二節《芳香烴》(第1課時)為例,闡述了依托在線直播平臺整合多種網絡互動工具,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線上直播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教學目標;學習任務;直播教學;微課
2018 年年初《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 2017 年版)》正式頒布,它明確指出:教師應重視開展“素養為本”的教學,并通過“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實踐,評價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情況,使各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2020年春季,學校延遲開學,推動了線上授課。如何突破師生交流受阻的瓶頸,實現高效教學,成為教師授課必須直面的問題。
一、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結構以及學生學情分析制訂教學目標
相比線下教學,線上教學的師生互動有效性減弱,因此,教師若要在既定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就要對標(2017年版課程標準)、對表(見表1《芳香烴》教學目標分析表),結合學生的學情,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把能自主完成的知識留給學生線下完成,著力圍繞“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制訂線上課堂教學目標。
通過表1的分析,我們明確了《芳香烴》第1課時的教學目標,具體為:“①能判斷苯的同系物;②說出苯的同系物與苯、烷烴的化學性質的相似性;③能辨別芳香烴中苯基與側鏈烷基間的相互影響及其結果。”①②為本節重點,③為難點。表1中目標4、目標5在《芳香烴》第2課時達成,目標6讓學生線下自主完成。
二、教學內容任務化,是診斷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手段
本課以四個課堂任務為載體(見表2)層層推進,其間貫穿三條線索:物質分類線、分子結構線、化學性質線。其中,教師抓住“組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重要學習思路,在苯的同系物化學性質線上,對“斷鍵位置”“反應條件”“反應類型”三個重要方面,與學生展開充分的分析解釋活動。在各項任務落實過程中,教師針對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具體的引導設問。這些針對性的設問,都直接指向并服務于對教學目標實現程度的診斷評價,使“教—學—評”一體化的思路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
指向教學目標的課程內容任務化后,課程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有利于學生在完成該課學習后形成重難點知識結構框架。
三、整合多種網絡工具,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教師在線上教學中如何充分了解學生?這一問題是教師線上授課時的重要考量點。表3列舉了筆者在實施本節線上課程時師生互動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及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
[1]葉冬麗.基于支架式教學的高中化學“芳香烴”教學策略[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8.
[2]孫桂梅.網絡環境下高職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智庫時代,2019(41):187,212.
課題項目:廣東省廣州市2016年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學習者角度的高中化學微課建設與應用策略研究”(1201554264)。
作者簡介:韋麗儀(1983— ),女,廣東廣州人,中學化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學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