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華
摘 要 基層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是用國家財政資金購買,保證各單位履行政府職能,開展各項工作的物質保障。為建設新型的服務型政府,更高效地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需要,國家將大量的財政資金投入基層,用于基礎工程、固定設施的建設。因此必須建設完善的固定資產管理體系,讓國有資產發揮最大的效能。本文通過對基層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建議,旨在為相關單位提供借鑒。
關鍵詞 國有資產 績效 管理 效益
一、行政事業單位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的重要性
國有資產的管理是對需求計劃,執行采購、實際工作中的使用、資產處置等各個環節進行管理的全過程。國有資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是社會制度建設的保障,加強基層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管理,有利于優化資產結構,有利于提高資產的利用效率,提高基層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政府職能的履行。
二、基層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國有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
基層行政事業單位未形成完善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有的單位雖有制度,卻未落到實處,未形成真正有效的國有資產監管機制,在管理方面還存在不少“真空”環節和漏洞。家底不清、賬實不符、重購輕管、體制不順、產權不清、資產價值和效益觀念淡薄等問題相當突出。例如,有的單位舊辦公樓已經出售,但資金可能在財政部門,未實際劃撥到本單位賬戶,無法辦理國有資產處置手續,對資產進行核銷。政府安排的新辦公樓無產權等相關手續,賬面上舊辦公樓的房屋已經不在了,新辦公樓又無法入賬。部分上級主管部門未對項目形成的資產進行資產核算,直接形成項目支出,基建項目形成的資產交付給使用者后,資產未辦理交付使用手續,導致賬實不符。
(二)固定資產配置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下
基層行政事業單位未對資產管理進行整體預算,固定資產的配置在總量、標準和實際使用需求方面缺乏整體調控,資產采購并不是根據實際需求,而是根據單位的預算資金進行的,導致資產權屬與實際使用資產的部門不對應。不同單位間資產調配難度大,部分資產在一個單位是閑置狀態,而另一個單位又恰巧需要。但沒有系統的管理制度及數據平臺,無法挖掘資產的使用狀態,或局限于制度,需求單位只能重新購買或租賃資產,導致資產閑置及浪費。
(三)國有資產流失嚴重
由于國有資產都是由國家財政資金,或是本級政府資金,或是上級政府或主管部門的專項資金購置,資金來源的多樣性,決定了資產購置的隨意性。由于無法硬性規定國有資產的配置標準,某項資產的采購可能只是為了某一特定的事項,單位內部不同部門之間重復采購現象頻出。特別是在行政事業單位改革時期,政府職能的改變、不同部門之間的合并,導致大量國有資產長期閑置,資產功能減弱,甚至出現資產損毀的情況,國有資產流失嚴重。
(四)對國有資產的管理未采用績效考評制度
績效評價制度是對各項業務進行的事前、事中、事后效益考核制度。基層行政事業單位對績效評價還只處于被動接受的初級階段,并未將內部的各項工作與績效考評掛鉤,其中包括國有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管理層認為國有資產權屬是國家的,只要不占用、侵犯就可以了,未對耗費大額財政資金購置的國有資產進行硬性的績效評價。購置之后,在使用過程中未對使用者在資產的管理、科學使用等方面進行考核考評,如是否存在不規范使用資產的情況,是否縮短了資產的使用壽命,是否沒有妥善保管資產,是否導致資產遺失等。對資產使用的效益也沒有進行績效評價,沒有考慮使用者是否挖掘了資產的最大使用效能等。
三、基層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缺乏國有資產管理意識
基層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主要是由財政預算資金購買或上級主管部門因項目業務無償撥付的。作為政府職能的履行部門,行政事業單位應依照職責權限提供公共服務,需要資產就上報購置計劃,卻未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對資產進行績效考評,導致購置的國有資產管理不規范,出現重復購買情況,資產的日常維護和后續管理工作無專人負責,引發資產浪費、資產使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
(二)固定資產管理相關內控制度不完善
國有資產所有權歸國家,使用權、處置權歸單位的固有特性,使得大部分單位對固定資產的管理還停留在核算數量方面,未設立專門的固定資產核算和管理部門。財務部門本就業務繁忙,人員不足,資產的使用部門和使用者認為自己只是工作的執行者,只需要完成職責范圍內的工作任務,資產管理與自身沒有關系或關系不大,沒有責任擔當精神,常常自由使用、隨便外借、隨意放置國有資產。
(三)固定資產信息化建設較為滯后
隨著制度的完善和發展,財政部門推出了國有資產管理系統,但由于工作人員的素質較低,登記人員不夠專業,只是按財務賬簿上的數據錄入系統。且業績考核與固定資產系統管理不發生關系,固定資產系統管理人員往往不是資產的實際管理者,并不清楚資產的實際變動情況,很難及時更新固定資產管理系統,只會按照財政部門的要求填寫報表,有時報表甚至來不及逐一與各部門核對,數據與實際并不相符。
四、基層行政事業單位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的建議
(一)建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規章制度
基層行政事業單位應以《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為依據,建立完善的資產管理內部控制制度。制度要具體化、詳細化,要具有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要貫穿國有資產管理的全過程,涉及資產管理與使用的各個環節,將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人員身上,做到有據可查、有人可找。從價格到質量,從使用到效率,要通過管理實現效益。要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加強對工作人員業務能力的培訓,認真負責地對各項資產進行清理,確保固定資產賬實相符,賬表、賬賬相符。要對固定資產的使用嚴格按照固定資產管理辦法進行登記,定期進行實物盤點,密切關注固定資產的使用狀態,督促相關人員重視資產的安全使用,提高國有資產的使用效能。
(二)強化國有資產管理的責任意識
基層事業單位管理層要樹立國有資產管理意識,并將這種意識在單位內部進行宣傳,讓全體干部職工樹立資產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國有資產管理觀,把單位資產當成自有資產一樣愛護和保管。從原來的只管購買,只提需求,壞了就買,舊了就換,轉變為怎樣買、買什么才劃算、怎樣用才節約、怎樣用才產生效益。由不同部門聯合定期或不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清查,核實固定資產的遺失、毀損情況,檢查實際與賬面存在的差異,年底對單位內部固定資產進行一次全面大盤點,保證固定資產的完整。
(三)加快國有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
行政事業單位應成立專門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要加強國有資產的信息化管理及電算化核算,搭建本轄區內的國有資產管理庫平臺,將所有國有資產的規格、數量、金額等基礎信息錄入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在收到各部門的采購需求時,要仔細認真地審核資產購置的必要性,從一定區域內的資產管理平臺中調取數據,看是否有共享資源可以調配。并對平臺上數據的真實性進行核查,及時發現問題,對賬實不符、資產毀損的情況進行處理。一定要采取問責措施,追究資產管理人的責任,避免呆賬、死賬的出現,避免國有資產的閑置及流失情況出現。
(四)建立有效的國有資產績效評價制度
目前,我國正處于基層行政事業單位改革期間,按照中央部署,由于單位職能的改變,不同部門會相互合并,部門職能會進行調整。在改革時期,要委派專人認真清點各單位資產,辦理好各項資產交接手續,避免改革過程中資產流失。要建立完整有效的資產績效考評機制,提高國有資產的使用價值,實現資源共享和資產的優化配置,績效評價制度的目的就是促進國有資產的優化配置,實現資產利益的最大化。
單位各級領導要將資產的績效評價作為一項制度,落實到工作的各個環節當中,明確每一位干部職工的責任,結合本單位的職能和特點,制定科學的績效考評指標,將固定資產管理、財務核算管理、單位資金預算等結合起來。從資產采購、使用、監督、處置等方面進行公開的績效考評,保證資產統計報告的數據準確可信,保證反映的資產狀況真實有效,保證提供的信息可靠完整。對資產的配置包括單位內部使用資產和由專項資金形成的交由第三方使用的基建資產等,進行評價,保證資產配置的合理性、科學性,保證資產采購及建設過程的規范性。對資產的采購、登記、驗收、入庫、領用、保管、核銷等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績效考評,在定期盤點期間進行詳細記錄,對發現的盤盈、盤虧進行詳細記錄,明確責任。要對資產的基礎信息進行信息化錄入,并對信息化系統的運行情況進行績效評價。要堅持激勵與約束相統一的原則,將資產績效評價與資產管理工作人員的工資、職稱、職務等自身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帶動全體干部職工積極主動地完成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建立相應的績效考評指標,每年公開考核結果,嚴格執行績效考評的獎罰措施,從而實現國有資產的優化配置,提升國有資產的管理效率及使用效益。
五、結語
基層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決定著一個單位的發展。在事業單位全面改革與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新要求下,各級行政事業單位在資產管理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單位領導層要積極探索適合本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做到權責分明,建立完整的資產體系,實現科學管理。將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結合起來,發揮資源配置的職能,優化資產的使用處置程序,培養高素質的資產管理團隊,更好地保障行政事業單位的有效運轉和高效履職。
(作者單位為崇陽縣農業農村局)
參考文獻
[1] 閆旭.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幾點思考[J].財務學習,2018(15):175-176.
[2] 張春玉.關于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思考[J].納稅,2018(33):243-244.
[3] 鄺鳳珍.關于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思考[J].經貿實踐,2018(12X):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