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張闊海
【摘要】馬克思主義是立黨立國的思想保證,也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精神支撐。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青少年群體砥礪奮進、實現理想的動力之源,馬克思主義為青少年教育確定了基本方向、密切關注青少年教育的時代特征、指導青少年樹立文化自信、培育青少年民族責任心與歷史責任感。應堅定馬克思主義在青少年培養中的指導地位,學精、悟透、用好馬克思主義理論,以馬克思主義引領時代青少年發展,讓青少年走在時代前列。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 ?青少年培養 ?文化自信 ?歷史使命
【中圖分類號】 G4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8.018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培養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青少年階段是個人能力培養和邏輯思維訓練的重要階段,更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如何引導其養成正確的價值取向、人生態度和理想信念,不僅決定了個人的發展走向,更關系到國家的進步和發展。青少年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離不開堅實的精神后盾和思想支撐,要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來指導青少年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精神來引領和感召時代青少年,使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不斷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從而更加自覺地堅定文化自信、肩負歷史使命,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這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為青少年教育確定基本方向
當代青少年教育應引導青少年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己任。青少年的發展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方向,只有保證馬克思主義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主體地位,才能解決當下我國社會教育系統“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自五四運動后在我國得到了系統性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為我國民族獨立、國家統一和社會發展帶來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青少年關系我國社會未來建設走向,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必須同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保持一致。因此馬克思主義思想必須成為青少年群體中的主流思想價值。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包括青少年群體在內的中華民族共同的夢,才能在歷史潮流的更迭過程中始終保持中華民族的前進方向和前進速度。目前,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國社會對外開放層次逐漸深入,青少年認識世界的方法手段更加豐富多彩,在認識了國際文化多元性的同時,也為境外某些和平演變策略的實施提供了可能。青少年的思想認識與價值觀念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方向,一旦馬克思主義在青少年群體中失去其指導地位,無論是對于今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還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亦或是實現共產主義共同理想,都會帶來不可磨滅的打擊。因此,在知識大爆炸的當今社會,必須巧用活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將其融入青少年基礎教育中,才能始終保持其在青少年中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思想引導青少年在教育過程中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作為一個具備優良素質的現代社會公民應有的良好品德。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二十四字”方針不僅是青少年用以約束自身言行、養成良好品德的座右銘,也是在價值培育和思想成熟過程中需要通過自身不斷實踐完成的對于我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認知,更是在今后步入社會實現個人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為之不懈努力的前進方向,是融合了個人發展目標、社會建設方向與國家未來走向的高度凝練的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思想讓社會上的每一個公民得以凝聚成一個能夠創造出偉大歷史的偉大群體,從根本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現代中國最直觀的體現和最本質的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現代社會形成的新的表達體系,讓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基本國情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會為青少年世界觀的養成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打上最深的底色,引導其為完成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而奮斗終身。
馬克思主義關注青少年教育的時代特征
青少年思想教育注重結合時代體征,與時俱進。從本質上來說,馬克思主義思想是一個不斷與時俱進、不斷自我更新的理論體系。從馬克思、恩格斯的聯合著書立說,到指引中國完成民族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發展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伴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不斷得到擴充,這也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題。青少年是中國革命的先鋒隊,對于社會的發展與潮流的改變,青少年總是最先感知到的群體之一,當今社會的信息大爆炸為青少年帶來了相較于基礎教育更廣闊的獲取信息渠道,使得傳統教育中的主流意識形態傳播話語影響力式微,假如青少年教育系統一直拘泥于刻板的既定形式而缺乏時代精神與內容的創新,則無法形成對青少年群體的吸引力,那么教育的“教而化之”作用便會大大削弱。這是現代社會對于傳統教育模式的倒逼轉型,也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下的青少年教育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若寄希望于馬克思主義在現代青少年能夠接觸到的多元文化之中獨占鰲頭,則必須在教育的與時俱進中投入精力。
在青少年基礎教育體系中,融入鮮明的時代特色。從課程標準來說,中小學教育是青少年接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影響、養成良好思維和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在教學素材的選取與教學方法的選用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傳統教學素材和教學方法與當代社會現象和習慣存在脫節現象,無法激發學生同理心,價值體系教育更是如此,與當今社會相隔時代過于漫長的典型人物、與社會生活習慣整體不符的部分事跡,與生活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青少年之間距離過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完成深層次理解,只流于表面上的“偉光正”課業需求。這就需要教育部門和教師及時更新教學素材和方法,將價值觀教育與現代社會特色緊密融合,使教材與學生之間產生更加強烈的代入感和體驗感。
從社會生活來說,網絡上泥沙俱下的信息并非全部適應于青少年,因此需要網絡監管部門建立更加嚴謹的監管體系,保障網絡信息安全。同時,文藝作品的影響更應受到社會廣泛的重視,當下許多低質量的文藝作品影響著青少年審美價值的塑造,缺乏內涵的流量文化也極易使青少年投身其中,情緒走向宗教式的狂熱與偏激。因此更應規范當下的娛樂市場,樹立全社會重視知識、教育的思想觀念,讓優良文化思想、文化產品成為社會主流。總的來說,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更有利于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形成健康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只有在各方合力的基礎上,才能夠完成青少年馬克思主義德育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良性循環。
馬克思主義指導青少年樹立文化自信
馬克思主義能夠幫助青少年樹立更加理性的文化觀。文化是立國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文化自信。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各種文化思潮伴隨著改革開放過程中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大量涌入,給自幼生長于網絡社會中的青少年帶來巨大影響,一方面帶來了知識文化體系的極大擴充;另一方面也擠壓了原社會文化的生存環境。目前來看,我國文化整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然而細詳其中,在青少年群體中大量擁躉的多為改革開放后涌入的快餐文化,而具有更深層文化積淀的本國優秀傳統文化卻有式微之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能夠幫助青少年更加理性地看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正反兩個方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對文化精華與文化糟粕進行合理的揚棄與吸收,融合成為更加吻合于現代社會發展的新文化。這不僅有利于當代社會主義建設的健康有序進行,也能夠形成廣泛的國際影響力與文化向心力。
善用馬克思主義指導青少年樹立文化自信,更應注重思想文化的包容與自我更新。五千年文明賦予了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也帶來了面臨外來文化沖擊時更強的承載能力和消化能力。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能夠指導青少年在面臨多重文化入侵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自身優秀文化的主體地位,對于本國傳統文化與現行社會制度的合理性與優越性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同時對于先進的外來文化能夠以學習的態度接受并吸收。這更加要求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指導思想本身的與時俱進,正如一代代共產黨人所不懈追求的,通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不同階段不同國情的結合,形成不同階段的發展思想,與經濟文化發展實現雙向互動,為社會發展帶來不竭動力。新思想、新文化對于青少年的吸引力更高,在此條件之下,只有讓馬克思主義思想時時以更加深刻的文化內涵為基礎,保持更加年輕化的社會存在形態,始終維持對青少年群體的高吸引力,才能夠潛移默化地進一步引導青少年樹立文化自信,成為未來社會主義事業有力的建設者。
在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塑造過程中,也要重點關注文藝作品的風格和品質。在當今更加趨向于平等的對話環境下,青少年接受知識不再單純地依靠家庭和學校教育,而往往通過互聯網、電視、電影、文學作品等多媒體渠道能夠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和信息交互。原因在于現代多媒體信息傳播相對于具有壓倒性特征的學校、家庭教育,更具平等和交互色彩。從文藝作品風格變化角度來說,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電影作品素材,大多傾向于站在民族大義的角度謳歌英雄,具有強烈的英雄情結和偉人情結,如《地道戰》《小兵張嘎》等。而現代的影視作品則更加關注小人物的生活,或許在創作過程中出現種種“懸浮”現象,但是總體上仍舊靠攏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原本的宏大敘事也逐步轉向生活敘事,也更有利于青少年接受其中的價值教育。從文藝作品品質來說,泛市場化大幅度縮短了文藝作品的創作周期和市場檢驗周期,使得當代文藝作品市場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在一些青少年比較容易接受到的影視作品中,一些荒誕的情節和表現手段極易誤導青少年對于國家、戰爭、民族等基本概念的認知,這需要在高速市場化進程中進行更加嚴格的質量把控,還文藝作品市場一片凈土。
馬克思主義指導培育青少年民族責任心與歷史責任感
青少年的民族責任心和歷史責任感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少年強則國家強,青少年一代的責任心決定了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培養更加具有民族責任心和歷史責任感的繼任者。每一代青少年,都承載著無數先輩們為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所付出的努力,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斷攀登國家和文明的下一個高度,他們奔跑的方向決定了民族未來的發展方向,青年人的擔當承載著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最終政治理想需要在無數青年們的努力下實現,為此,青少年成長必須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成長與發展相聯系,馬克思主義也必須成為青少年成長最豐富的營養,讓當代青少年成長為具有民族責任心和歷史責任感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培養青少年民族責任心和歷史責任感的沃土。在我國,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成長與發展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屈辱與復興。五四運動、國共合作、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大改造、改革開放,一部黨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奮斗史,這不僅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也為青少年民族責任心和歷史責任感的培育提供了沃土。通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學習,能夠使青少年充分認識到個體發展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讓青少年成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堅強的后備力量。通過黨史的學習,更使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到當今社會和平與發展的來之不易,更加堅定青少年投身于中華民族復興事業的偉大理想。在長期和平的社會環境下,青少年極易對于歷史發展缺乏危機時代必要的責任心,成為自由主義者,因此更加需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引導,使其對當下的國際環境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具有更加明確的認識,培育出具有強烈民族責任心和歷史責任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
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樹立馬克思主義在青少年中的指導地位,對于今后選拔優秀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乃至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都具有鮮明而重要的作用。五四運動已歷百年,一百年前的青年們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為當時的社會帶來了全新的思潮與發展,當今的青年們正接續他們的腳步,讓站起來、富起來的中國逐漸強起來。撫今追昔,更應深刻體會到青少年的思想觀念是當今社會風氣最為直觀的體現,青少年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確立意味著其在社會上馬克思主義思想與文化的主體地位,對于今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世界上少數的社會主義國家之一,我們只有牢牢堅守建設共產主義的初心和理想,才能夠在紛繁復雜的變革與發展中以高度的注意力與行動力應對未來的挑戰,完成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本文系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基層執法人員法治思維培育研究——以陜西省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2018Z103)
參考文獻
王潭,2013,《青少年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困境及超越》,博士學位論文,河南師范大學。
王偉光,2015,《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理論成果——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國社會科學》,第10期。
施杭齊,2016,《關于當代中國青少年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研究》,《改革與開放》,第18期。
寧瓊、肖光榮,2019,《習近平新時代青少年工作思想》,《當代青年研究》,第1期。
責 編/周于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