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薇
【摘 要】文藝美學是研究文學藝術現象的審美性質和審美規律的人文學科,文藝美學并不企求給予問題答案,而是給人以精神上的啟迪。運用審美主客體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審美主體論中以人作為出發點,對我們的審美需要、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進行分析,在客體論中具體闡述音樂的美學意義,及如何進行音樂審美。
【關鍵詞】美學;音樂;審美
中圖分類號:J6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1-0087-02
一、審美主體論
(一)審美主體
文藝美學是研究文學藝術現象的審美性質和審美規律的人文學科。雖然文藝美學在學科建設上存在著分歧,但我們都肯定文藝美學并不企求給予問題答案,而是給人以精神上的啟迪。
人是認識主體、實踐主體和審美主體三者的有機統一。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人類趨于求真;在改造世界中,人類趨于向善;在美化世界中,人類趨向審美。當人作為審美主體時,他就處在發現美、欣賞美和創作美的過程中。
(二)審美主體的審美需要
在心理學中,“需要”是一種有機體內部的不平衡的狀態,它是個人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的源泉,“需要”還反映了一種客觀的要求。西方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他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把審美需要放在了比較高級的層次上,由此可見,審美需要是人所獨有的一種具有內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
審美是主體對美的需要,它并不是由于外力的壓迫而產生的,而是一種人生來就有的沖動。藝術審美與道德、法律、宗教不同,它不是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獲得的。我們雖然遵守道德規范,追求法律平等,崇尚宗教,但這些都不像人們追求美一樣純粹和自然,審美不是他律的行為,而是融于生命中的自然存在。
審美是人的自然欲求,但不能只停留在滿足表層的感性欲望層面,而應該深入地發展和探索,獲得社會的文化內涵,體現人類文明的光輝,把人的感性自由和理性自由和諧地結合起來。
(三)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
意識支配語言和行為,審美意識支配主體的審美創造、審美發現和對美的欣賞。審美意識包括審美理想,審美理想對創造美、發現美和欣賞美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審美理想是指人向往和追求的、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審美理想產生于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中,藝術家又將這種審美理想注入在其創作的作品中,整個過程是不斷地認識現實、產生理想并實現理想的循環往復的過程。
藝術作品對現實的反映是一種以審美理想為媒介的認識。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大體上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傾向性、內容形式和藝術探索方法。文學藝術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理想性的話語,是作為人的一種理想的生活條件和生存方式而存在的。文學作為一種話語,把話語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但比話語又多了表現理想的功能。
(四)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
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主要包括三種。
第一,審美鑒賞力。這是指審美主體憑自己的生活體驗、藝術修養和審美趣味有意識地對審美對象進行鑒賞,從而獲得美感的能力。例如,同樣的一段音樂,不同的審美主體會得到不同的審美體驗,普通人會認為這只是一段美妙的旋律,演奏家能聽到聲音的具體音高,作曲家可以創作出以這一片段為靈感的完整樂曲。同樣的一塊大理石,不同的審美主體會得到不同的審美體驗,普通人會認為這只是一塊未被打磨的石頭,繪畫家可能會看到色彩與明暗變化的色塊,雕塑家卻仿佛能看到一件完美的作品。
審美并不僅僅是對整體的審美,王旭曉老師在《美學原理》中提到,審美知覺是對事物的各個部分相互聯系的完整形象的整體把握”。不僅如此,主體的審美還因情緒的波動而不斷改變,它和人們的情感要求相聯系。比如著名的“維納斯”雕像,雖然其表面有很多瑕疵,但是每一個見到它的人,都通過自身的審美知覺力,建構了一個完美的維納斯形象。這也說明了人的審美知覺力還可以按照自身的審美需要主動建構審美對象。
第二,審美欣賞力。當審美對象是一種非實體存在時,藝術的審美對象本質上就是經驗對象,以音樂審美為例,這體現在聆聽樂曲時,欣賞者的心并不會只停留在表面的旋律中,而是旋律更深入地影響他們的情感,最終與心靈產生共鳴。如劉禹錫的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通過審美理解,我們可以體會到世事變化無常的凄涼。所以說欣賞美也是感受美和理解美的過程。
第三,審美創造力。審美創造力是在具備一定的審美感受、鑒賞和評價能力的基礎上,運用某種藝術形式和表現技巧,創造美的藝術形象的能力。作曲家黃自曾說“藝術是生活的表示”,人們由客觀存在的事物來認識和創造藝術美,而創造美的動力也是由現實事物引起的,客觀現實是藝術美的來源。
作曲家在創作音樂的同時會去體驗文化生活,或者說音樂表達的就是他自己的人生經歷。貝多芬在自己人生最低谷的時期,創作了舉世聞名的《命運交響曲》,這位音樂巨人不向悲慘的命運低頭,不屈服于艱難的生活,他想向世界證明,雖然自己喪失了聽力,但依舊可以在音樂上做出一番成就。
藝術家們通過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體會與感受,運用自己的創作技巧與手法,創作出了許多動人心弦的、有個人藝術風格特色的藝術作品,說明藝術真實來源于我們的生活。
二、審美客體論下的音樂審美
(一)文藝美學中的音樂
音樂作為人類文學藝術大家族里的成員,雖然與其他藝術種類有相同的特征,但音樂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種類,它有自己的特殊性。隨著藝術研究的進步和發展,人們也開始著眼于各個藝術種類的特殊性研究。
蔣培坤先生在《審美活動論綱》中說到,不同種類藝術的特點是由藝術家的審美經驗的特點以及他利用的媒介材料和物態化方式這兩個方面所決定的,例如,書法、繪畫是空間的藝術,文學為語言的藝術,而音樂則是時間的藝術。音樂是以時間為存在方式的藝術種類,與此同時它也被空間因素影響。因此嚴格來講,音樂是具有空間性的時間藝術。
(二)音樂之美
我們肯定音樂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尼采說:“如果沒有音樂,生活就是一個錯誤”,美國小說家亨利·米勒也在《北回歸線》一書中提到“當無邊的寂靜籠罩了萬物,籠罩各個角落時,音樂最終會獲得勝利的”。
音樂的重要性肯定會引發人們對音樂本質的探索,早在戰國末期我國的思想家、音樂美學家們就在《樂記》中闡釋了音樂的本源和美學特征,其中說到“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我國近代音樂家青主對音樂的本質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音樂是上界的語言”,他認為音樂是“上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世界所產生的,音樂可以擺脫物質形態的束縛,以聲響表現內在的感情。
在西方藝術哲學中,也不難找到類似的“主情論”藝術觀點。哲學家費爾巴哈說:“當音調抓住了你的時候,是什么東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調中聽到了什么呢?難道聽到的不是你自己的聲音嗎?”哲學家黑格爾也系統地論述了音樂的審美作用:“音樂的基本任務不在于反映出客觀事物而在于反映出最內在的自我,按照它的最深刻的主體性和觀念性靈魂進行自我運動的性質和方式。”
所以說,聽到音樂后引發的情感,是人們內心的情感,這種情感來自于客觀的現實。作曲家黃自曾說“藝術是生活的表示……凡是偉大的藝術都不失為民族與社會的寫照”。人們由客觀存在的事物來認識和創造藝術美,創造這些音樂的動力也是由現實事物引起的,客觀現實是藝術美的來源和根本動力。但也有人持不同的觀點,并不認為音樂僅僅是表達感情的工具,音樂家坂本龍一認為音樂是純粹的,自然是音樂創作的最佳來源,音樂只是音樂本身。
(三)音樂審美
音樂與其他藝術相比有極大的特殊性,它沒有像建筑、繪畫那樣實際的圖形和色彩,它的媒介是看不到、摸不著的音響。它超然感性,力求詩意與美感,與其他學科相比,音樂可以說是一種最純粹的藝術。在生活中,音樂拓展了人的生存世界,使人的精神達到了一種悠遠的境界。
音樂的物理媒介——音響,在實際上不具備描繪現實事物的能力,但有一些標題音樂也有模仿自然事物聲音的成分,比如我國民間樂曲《百鳥朝鳳》用嗩吶模仿各種鳥鳴的場景。還有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根據童話《彼得與狼》創作的同名作品中,運用樂器來刻畫人物和動物的性格、動作和神情,他用長笛表現小鳥清脆的叫聲,用弦樂組展現彼得用機智化解危險的一系列行為,用三只圓號生動形象地表現狼陰森可怕的嚎叫聲。但這種模擬與再現,只能通過提示性的文字或者標題來理解,只聽音樂本身是無法得到這些信息的,所以音樂的非描述性,為音樂這門本來就模糊不清的藝術又蒙上了一層面紗。
既然音樂如此深奧難懂,又是怎樣獲得無數人喜愛的呢?這與音樂的巨大表現力、感染力和音樂形象的特性有關。音樂的非描述性使音樂不能為聽眾提供固定的空間場景,所以音樂中的形象并不是客觀性的。音樂形象是主體心靈的倒影,音樂是心靈的直接“語言”,當一首音樂響起,每個人內心對這首音樂的形象都會有不同的理解與看法,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樣,一千個聽眾心中就會有一千個音樂形象,這些形象會觸及到你的情感,打動你的內心,這些情感也就成為了音樂的內容。
三、小結
筆者從審美主體論和審美客體論兩方面闡述了文藝美學的基本內容。在主體論中,人作為審美主體時,他是處在創作美、發現美和欣賞美的過程中的。在客體論中,音樂本身是抽象的,不會強加給觀眾任何情緒,但音樂會引發出每個人內心的情感,這種情感是多面性的,并具有不同的意義。這就是音樂的強大能量。在欣賞音樂時,聽眾可以從音樂的表現力與音樂形象中理解音樂內容,體會作品的情感表達,感受音樂之美。
參考文獻:
[1]王旭曉.美學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5-36.
[2]刑建昌.文藝美學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126-140.
[3]馮長春.黃自音樂美學思想的基本觀點及其本質探微[J].中國音樂學(季刊),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