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汝婕 史夢瑩 王憶梅
摘要:《玉石設計與制作》是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中的一門專業特色課程,其綜合了材料美、造型美、裝飾美、工藝美的立體呈現。在課程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的自主學習,練就熟練的技藝;如何在熟練掌握工藝制作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創作;如何使課程與市場、行業發生關聯,是值得認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問題。文章通過三個板塊,對課程進行設置改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架構中國傳統造物藝術思想,培養適應當前珠寶行業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玉石設計與制作》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0)06-0033-02
1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玉石與設計與制作》課程現存問題
1.1“輕”理論
《玉石設計與制作》是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的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必修課,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實操練習。但因總的學時數量有限,常常導致教師對理論知識的不重視。只是篩選一些教學重點知識進行講解,并不深入展開。甚至為了保證學生足夠的實踐練習,而直接忽視理論知識講解。
1.2“缺”原則
自古以來,中國造物技術的經驗主要依靠師徒之間口授心傳、家族成員之間的傳承以及行業間的交流傳播。有長久積淀下來的行業術語,工藝范式,以及傳統玉作所必須遵循的設計原則。在題材的選擇上有一定的選擇,要尚活、尚善、尚美,這也是當今高校教育中容易忽視的。
1.3“遠”市場
由于玉石課程的特殊性,雖然近年來高校教育不斷改革,實行“高校學徒制”、建立“校企合作”,但學生與市場的距離,仍然遙遠,并不了解市場發展和需求,導致學習具有盲目性,缺乏興趣。
2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玉石設計與制作》課程教學改革意義
傳統的課程教學任務主要是讓學生掌握治玉流程,熟練使用工具,完成玉石的設計與制作。希望通過課程的教學改革,使課程內容涵蓋更全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指導學生深入了解傳統玉文化、傳統治玉思想、玉器的造型與紋飾、玉作構成,引發學生對玉的興趣,通過實踐練習把握玉石特性,做到“因材施藝”“量料施工”。《玉石設計與制作》作為傳統造物藝術,多見為傳統題材,對于追求個性的新時代學生來說很難產生濃厚的興趣,借助數字網絡媒體的應用,引發學生對市場的探索和思考,銜接所學知識并形成系統。
3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玉石設計與制作》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在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中,《玉石設計與制作》課程設置通常分為學期內專業特色課程和實踐周課程,其中“理論思想”“實操技藝”可在學期內課程中進行,目的是為學生了解玉文化,了解玉作行業,并能熟練使用工具;而“設計創造”“營銷策劃”可在實踐周環節完成,目的是讓在市場背景下進行玉器的設計與制作。具體如下:
3.1深入理論知識講解
古人云:“金自礦出,玉從石出,非幻無以求其真,然談美玉之樂者,未必得美玉之真趣”。玉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從新石器時代發展至今,無論其材料本身,或琢磨成器,都帶給人各種美好而幸福的心理暗示和吉祥寓意,因此,深受中國人的喜愛。然而,蘊涵更深層次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玉文化,是許多人并不了解的。
學習《玉石設計與制作》,必然要先了解玉行,即完整的治玉生態機制。其系統內部構成,組織、管理、模范、模式、工藝步驟及傳統玉作思想,以此理解玉器蘊涵的工藝價值觀、創作方法論、精神氛圍、文化意義,使學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是“設計”的前提條件。玉器飽含濃厚的人文思想,立足于人文學科的方法去關照玉作,用“設計”的觀念去審視玉作活動,使玉作映射出人的本質力量和人的創造作用。以此凝聚出穿透過去,照見未來的創造力。
玉器屬于特種工藝美術,它的審美、文化、象征意義完全凌駕于實用之上,其特殊性,是由其精神及文化價值所決定的。這種超越了實用性的文化力量,使之能夠歷經滄桑變遷而傳承不斷。正是這種深藏于民族內心的一種文化認同,推動玉石制作工藝傳承的力量。所以,在教學中,應注重理論的教學,使學生深刻了解中國玉文化、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玉作價值觀、治玉方法論等,以理論指導實踐。因此,在學時分配中,應合理安排理論和實踐課時。既要注重實訓,強化技藝,也要注重理論知識講解,使學生了解傳統玉作,為學生架構傳統造物思想體系及價值觀體系,培養學生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造。不能完全實踐,沒有理論,也不能理論過多,缺乏熟練的實操能力。
3.2秉承玉石設計創造原則
玉石制作工藝流程中有兩次設計,一次是之前提到的“相玉、設形、畫活兒”,另一次為最后的“裝潢”,是在完成玉器制作后的“二次設計”,根據制作完成的玉器的大小,進行最后的美飾工作。如給大件玉器配底座,給適合做手把件的玉器穿繩配匣,或者把小件玉器通過金工,鑲嵌為身體配飾等等?!把b潢”部分常常涉及到其他的工藝門類,是為突出玉器主體之美,烘托主題、協調色彩、補缺藏拙,強化玉器功用。玉器之功用是在“相玉”過程中根據材料的大小、品質確定。當然,小件的玉器也可作為其他主體物的點睛之物,如鑲嵌在手提包、陶瓷杯等日用品中。這兩次設計都需要學生在課程中完成。
在課程教學中,“設計創造”通常會在學期實踐周環節中進行,由于學時的限制,通常會選擇較小的材料提供學生進行設計創作。在課程初始,學生根據手中材料,確定題材,畫好設計圖,并通過PPT演示作品構思、功用、說明及最終效果等,由老師提出建議,“設形”完成。之后用鉛筆在材料上繪出設計圖,調整后落墨,完成“畫活兒”。至此,整個玉石制作工藝流程中最重要的前三個設計部分結束。
3.3營銷策劃與市場銜接
李立新先生認為,在商品社會中,至少有三種造物設計,一是技術性設計;二是藝術性設計;三是營銷性設計。由此可知,一件進入市場的玉器,不僅需要體現工藝、審美,還應關注市場。在營銷設計前期通過分析調研,與市場做到完美的銜接,更加準確地掌握消費者的信息,滿足市場的需求。在后期,應用新媒體,拍攝作品宣傳短視頻。
因此,在課程教學設置第四部分“營銷策劃”中,鍛煉學生兩種能力:
1)是講故事的能力,以“情”動人。隨著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力、鑒賞力也隨之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對美有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不僅要求玉器在形式上表現美,也因玉器的“美好”屬性,需要更深層次地體現內容美。玉器以玉為載體,用其特有的藝術語言,表現傳統文化之美、制作者真摯的思想感情和個性的善??梢越柚Z言解讀玉器的內容美,使人們從中了解玉器蘊涵的傳統文化、寄予的美好愿望和飽含著的動人的情感,與玉器從內心里建立一種情感聯系。
2)是視覺營銷的能力,以“美”動人。近年來,數字網絡媒體的飛速發展,使操作更為簡單,同學們可通過攝影、攝像、音樂、文字,營造并烘托作品的意境,情景交融,通過感性的形式,表現作品的形式、風格、藝術語言、藝術技巧、題材意義、主題思想等,凸顯玉器的“美”的價值。
在整個“營銷策劃”過程中,使學生對課程整體進行融會貫通。消化理論知識的同時自主搜集吸收大量的人文資料,具備成熟的美學知識,對玉器及市場有全面深入地了解,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所有審美感受,詮釋玉作品之美,不能在不知曉文化的關聯性與系統性的情況下,貿然膨脹地進行玉石的商業開發,這樣只能催生出一種沒有文化根基,沒有創造力的脆弱的市場價值。只有準確把握市場,才能引領市場。
4結語
通過《玉石設計與制作》課程改革,即四個板塊的教學實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學生對玉材、玉行、玉文化有了全面的認識,培養學生材料的鑒別能力和玉器的鑒賞能力;熟練使用工具,掌握整體的治玉流程,培養學生設計與制作的動手能力;了解中國傳統造物藝術,秉承玉石設計創造原則,培養學生把文化貫穿設計中的創造能力;融入營銷策劃,對市場有深入地探索,培養學生的玉石品牌營銷策劃能力。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文化與設計的貫穿融合,營銷與策劃的策略配合,塑造新型珠寶玉石專業人才,培養出適應當下珠寶市場經濟發展,具備全面的專業基礎知識、實踐技能、美學素養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也希望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優點及專業興趣點,能夠自主深入學習并成為行業佼佼者,滿足行業對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