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暢霧 魯楊
摘要:《空間設計》課程是環境設計專業的必修課,但是在目前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足。本文首先分析了環境設計專業《空間設計》課程的教學現狀與意義,最后提出教學改革的方法,希望在設計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和把握空間尺度與行為互動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同時強調視知覺感知對《空間設計》的重要性。
關鍵詞:環境設計專業;《空間設計》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0)06-0050-02
《空間設計》訓練是環境設計專業的必修課。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理解空間的意義并深刻地認識空間,如何對人體以及行為進行分析把握,并應用到建筑空間中,是《空間設計》課程的重要內容。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觀察方法和構思技巧并樹立正確的空間觀念,學會從形態和空間結構入手,掌握空間構成在形態方面的規律性,把握空間形態的塑造與審美能力。
1環境設計專業《空間設計》課程現狀
目前《空間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單一,欠缺針對性,沒有抓住環境設計學生在專業素質和能力上的現實特點去安排適合于他們的教學內容及方式,很難使學生在重要的設計入門階段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對后續的專業課程學習不能起到促進作用。面對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情況,總結了以下幾個存在的問題:第一,教材內容陳舊,不能跟上專業領域技術發展迅速的步伐,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培養需求,不僅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受到限制,而且在實踐環節會遇到方法技術滯后的問題;第二,教學手段單一,課堂氣氛沉悶,缺乏引導式、探究式等有吸引力和挑戰性的教學方法;第三,理論與實踐脫節,理論學習綜合性不強且與實踐教學聯系不緊密,甚至缺乏實踐項目,導致所學知識難以鞏固、提高;第四,學生欠缺自主學習的研究能力、個人表達能力、團隊協能力、創新能力等問題。
2環境設計專業《空間設計》課程改革的意義
2.1提升學生專業技能
《空間設計》作為基礎課,是針對三維空間思維訓練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本門課程能夠掌握空間設計步驟、原理和方法。該課程改革可以對空間形式美的研究與空間思維邏輯的綜合訓l練進行強化式提升。在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基礎上,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從事空間設計工作。因此,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從而使學生勝任裝飾行業的相關崗位。
2.2優化課程設計
通過《空間設計》課程學習,掌握空間基礎理論知識,認識基本的空間概念、空間的形態要素及基本理論,促進課程的改革和進一步優化課程設計,用空間構成原理的思維訓練、創造和表現等內容激發學生思維,同時也為后期給學生進行專題訓練課程打下基礎。
2.3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空間設計》課程在專業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空間設計》課程改革教學體系中,能夠進一步明確各階段三維空間思維訓練的目標要求,進一步提升人才定位標準,實現課程優化設置,創新教學技法。《空間設計》從空間訓練的基礎課抓起,在教學過程中,訓練學生從簡單空間到復雜空間思維的轉換,逐步提高其空間想象能力,從而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3環境設計專業《空間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方法
《空間設計》課程作為基礎教學,第一步應該培養學生對環境設計專業的興趣。課程內容較傳統相比可以適當減少理論授課,增加實踐部分,實踐內容分為:基礎一操作與觀察;抽象一要素與空間。通過實驗性課程的設置,了解設計生成的想法。每一個環節都包含了模型制作、空間觀察、作圖記錄等步驟,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這門課程,解決一些理論不足的問題,通過教學方法的改變提升學生專業技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與課本知識相結合,活躍學生的思維,達到提升抽象空間思維訓練的目的。空間形式形態的處理能力是環境設計專業學生需要的必要能力,因此空間的基礎教學對于這些專業而言具有明確的實用性和相關性,對空間形式美的研究與活躍的、動態的思維方式提升也有很大程度的幫助。而理論教學往往不能滿足或替代實踐操作,學生往往會忽略最終目的是空間。需強調空間的感知認知和體驗,讓學生學會觀察和記錄,鼓勵并倡導學生自覺主動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將是改革方法的重點。
3.1增加提升學生抽象思維的教學內容
《空間設計》教學內容相對傳統,缺少抽象思維的教學內容。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理論教學。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安排評估設計任務,學生仍然是被動的接受者。當他們真正進入設計層次時,在理論知識和應用方面缺乏抽象思維的培養,導致設計作品缺乏科學性和功能性的思考。
抽象思維是人們在認識活動中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現實進行間接、概括的反映過程。抽象思維從概念開始想象,注重概念與目標事物間的內在關聯與可能性的創造。
在這個階段的課程訓練中,課程可以先從空間維度進行講解,從點延伸到三個維度,最后加入時間概念,進入四維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會展開抽象思維分析和推理。將空間進行抽象化,提取出三種最純粹的要素,即體塊、板片、桿件,然后讓學生進行模型制作,在相同范圍內利用不同的要素進行組合,從而得到不同的空間形式。訓練學生對復雜的空間進行抽象表達,最后通過案例的講解,讓學生了解空間的意義,以及運用哪些手段可以改變空間中的體驗感。
基于特定場所的體驗需求來指導具體空間的設計,認識基本的空間概念、空間的形態要素及基本理論。在這一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按自己的理解方式去尋求對空間的抽象表達,大膽鼓勵組員去建構未知的空間形式,更好的掌握空間組織的基本原則。
3.2增加觀察與記錄的相關實踐訓練
《空間設計》的最難之處在于操作是直接作用于要素本身,學生往往會忽略操作的目的就是空間,空間不可見,但可知覺,以觀察的方法來知覺空間,要求學生以人的視點高度來記錄與觀察。用相機代替人眼來體驗空間,相機可以幫助人眼記錄下容易忽略的信息,客觀的、全面的留存取景框內的所有信息,可以幫助人眼記錄忽略的客觀部分。學習人眼與相機交替觀察空間,是學習該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這個階段會給學生規定限定的基面大小和板片數量,根據學習的理論知識去開始設計第一個空間,不給空間限定功能,僅作為對空間抽象概念的理解,提倡多角度的觀察與思考,需要學生充分調動視覺思維的能力,參與互動討論。體驗空間的環節非常重要,若只操作不觀察,就會失去目的性。
4環境設計專業《空間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針對環境設計專業《空間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方法,讓學生進行展覽空間設計實踐。在課程要求的范圍內選擇某位藝術家或設計師,為其設計出適合作者作品的展覽空間。其中包括空間的參觀者流線、作品大小和分隔尺度、疏密關系等,并與前期當代美術課程內容相結合,完成較為完整的空間圖示表達、效果表達等。操作與之前理論良好銜接,完成從“認知”到“制作”的練習,同時結合設計方案進行模型制作。設計要求學生熟悉人體基本尺度與活動空間之間的關系,分析活動方式的構成,創造個性空間形式,把握空間設計的基本原則。通過這種連續的作業過程,學生不僅在圖面上理解空間設計,還能從實際中了解空間的基本形體、空間尺度以及與人的心理需求、行為習慣、人的活動的關系,從而建立基本的空間概念。
空間的認知理解與體驗,以及空間尺度的認知理解與體驗,這兩者是對空間基礎教學的基本要求。空間思維的想象力和邏輯性訓練則是在此基礎之上,培養學生對空間的質感“體量與存在”、空間的美感“虛實之間”、空間的理解“結構與圍合”、空間的內涵“空間界定”和空間的體驗“尺度的認識”的認知。
空間的設計需要在空間形態、空間的限定和組織等很多方面結合人的行為做出合理的安排。而初次接觸設計的學生們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和認識,常出現各種情況:空間形式缺乏創新;曲線、直線和斜線在空間中毫無規律的組合,生成形式各異的子空間;各空間之間缺乏聯系;部分學生對空間屬性缺少了解,空間層次混亂,各空間都被單調地塑造成封閉形態,之后無秩序地連接。發現這些問題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完全開敞的空間和半封閉的空間及完全封閉的空間在空間意義上有何不同。空間比例和尺度的選擇上,如何有一個適度的把握,恰當的比例和尺度可以滿足人的行為需求,反之會阻礙或者影響人的行為。
5結語
改變傳統的教學體系,提倡簡單思維的開場,直接進入操作環節,在設計的過程中進行推敲和修改從認知入手,引導學生進行建筑空間體驗,在空間設計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行為與空間的關系,鼓勵并倡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此次基礎課程改革打破了傳統的訓練模式,更多是鼓勵學生們制作模型,以手繪素描小稿的方式去感受和揣摩空間,激發視知覺的潛能,并引導他們積極思考空間的內涵和存在邏輯,讓學生們經歷了從感性到理性的思考過程,從抽象概念到具象空間模型的表達過程,從而完成從視知覺感知到空間形態的生成過程。課程改革為了樹立正確的空間表現與實驗性設計思維觀念,真正理解空間的意義,希望為學生后期專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