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靜
摘要:《立體構成》作為高職院校設計專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以材料和視覺為基礎,按照一定的構成原理與法則培養學生立體空間造型設計能力和思維能力。文章對當今時代高職院校教育中《立體構成》課程教學的現狀展開分析和論述,并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立體構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0)06-0056-02
過去,我國的美術教育和相關設計專業的教學方式是以平面的繪畫技法基礎、圖形表達基礎、工藝美術創作為主展開的教學模式,但是自從我國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引入《立體構成》這門學科之后,徹底改變了我國的美術教育和相關設計專業培養人才的模式,變成繪畫基礎教學、三大構成、藝術作品創作這一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設計界對設計人才的需求也不同以往,及時調整課程教學策略和創新性教學改革成為當務之急。尤其對于高職院校中《立體構成》這門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就更為重要。
1高職院校《立體構成》課程教學現狀
1.1教學內容與相關專業缺乏聯系性
立體構成是一門培養學生造型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基礎學科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更加重視學科內容的基礎性和普遍性,但是設計學科種類和方向多元化并且分類細致,不同專業的要求不同,教學的側重點也不同。目前,高職院校《立體構成》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課程安排還是處于一種教學模式簡單復制和刻板化的情況。尤其在《立體構成》的課程設計上,教學內容基本都是對理論知識進行一個普遍化的堆砌,并沒有結合不同設計專業進行有側重點的融合教學。
1.2教學方法傳統單一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在《立體構成》課程教學中依舊沿襲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從教師講授、學生實踐到作品展示等教學模式都體現出不同的存在問題。雖說也引入多媒體的現代教學方式,但也只是通過注入式教學方法將課程基礎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過分追求現代教學的表面形式,并沒有真正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與特點。比如在給學生們講述點、線、面的基礎知識時,只是根據教材提示步驟來做練習,表面看似這樣的教學是讓學生進行了動手實踐,但是不能真正的引導學生理解理論與實踐、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反而會阻礙學生想象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1.3教師自身能力有待提高
現高職院校的教師不管在知識理論上還是專業技能上無疑都是具有豐富且扎實的知識儲備,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很多教師對自己的專業知識停滯更新,用以往的教學理念和知識體系來傳授知識,可能會導致課程評價標準不統一、課程內容主次不分等問題。尤其對于設計學科,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
2高職院校《立體構成》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和種類也在不斷的擴增。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其人才培養模式也在不斷的更新與發展。為適應高職院校教育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發展需求,滿足藝術設計專業領域對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立體構成》作為藝術設計專業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在整個設計學科課程結構中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開發性效應,對藝術設計人才專業素質培養和專業潛能的訓練具有獨特作用,并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在課程結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功能位置。而目前高職院校《立體構成》課程還存在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課程缺少與專業聯系性、學生被動接受式學習、缺乏興趣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重新審視《立體構成》課程教學,提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學改革尤為必要。
3高職院校《立體構成》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3.1針對不同專業設置不同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中《立體構成》作為各個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不同專業的教學要求、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也不同。在教學實踐中,《立體構成》課程內容應根據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針對性和側重點的課程設計。比如產品造型專業的《立體構成》課程,不僅需要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空間造型能力,以及為之后的專業課做好扎實的基礎。因此在《立體構成》的課程設計中,可以增加與產品專業后期課程銜接的課題訓練,來培養學生綜合造型創造能力。例如:《立體構成》課程與《產品造型設計》課程結合,兩個課程都是在培養學生的空間造型能力,不同的是立體構成是培養學生的基本審美能力和空間造型創造能力,可以是“有意義”或是“無意義”的,相對感性的創造。而《產品造型設計》是培養學生“有意義”的造型設計,即滿足某種功能需求的空間造型設計,更為理性。所以在實際的課程中,可以通過一些課題設計來訓練學生,如何從立體構成形式美法則上轉到有意義的形態造型設計中,通過此課程設計,能讓學生更好的實現課程的轉化,增強與產品造型設計專業的融合性,從而更有利于后期課程的學習。
3.2實現《立體構成》課程教學方法多樣化
教學方法是教師“教”法和學生“學”法的統一。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應立足于課程特點與學生特點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否則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達到預期學習目標。《立體構成》課程屬于設計基礎課,主要培養學生的空間造型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授課對象是大一的高職院校學生,這部分的學生對于空間造型的理解相對比較薄弱。基于此,在教學實踐中,要結合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理論知識講授與示范輔導相結合;多媒體教學與案例教學相結合;互動式與開放式教學相結合;因材施教與個別輔導相結合;啟發引導與創造性思維訓練相結合;延續傳統教學中的講述法,精講多練,給學生更多的實踐與練習時間,結合“示范法”將知識點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并選擇國內外優秀案例,通過多媒體深入講解分析,啟發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應相互交流、討論,共同探討問題解決方案,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要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和特長。
3.2.1引入數字化教學
數字化立體構成教學是指利用數字化教學平臺來完成造型設計的基礎教學。它與《立體構成》課程的結合是一種新的造型語言及表達形式。具體是指在《立體構成》課程中,通過計算機相關軟件將造型設計概念初步完成,之后再將3D打印教學引入課程體系中,來最終完成造型設計模型。不僅可以讓學生更為直觀的對點、線、面、體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能幫助學生們打開創作思路,讓他們可以多角度的去對立體作品進行更加大膽的創意設計和想象。通過數字化教學的結合、3D打印技術的引入、創新思維的開發使《立體構成》的教學呈現新的活力及更好的發展前景。
3.2.2重視材料的拓展訓練
《立體構成》以力學為依據,是在一定的材料和視覺基礎上培養學生立體空間的造型設計和思維能力的課程。如何恰當的選擇材料,創造出理想的符合美的造型,在課程引導中至關重要。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增加學生對材料的深入認識與應用,不僅要深入研究材料的形、色、質,同時也要對材料的柔韌性、加工工藝、承重能力以及視覺重量等進行反復試驗。在課程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課程主題設計來訓練學生,全面深入的認識材料特性。不同材料特性受力大小不同,同一種材料不同形態構成也會呈現不同的承受力。通過不同主題的訓練,使學生充分掌握材料、結構的受力點、受力大小與受力方向等,深入理解材料的材性、型性和構性等受力規律。例如:選擇同一種材料來表達不同的課程主題;或者同一課程主題用不同材料來表達;可以是情感的表達或重量的表達等。
3.3教師需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
俗話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是教學的組織者和知識的傳授者,在實踐活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設計學科,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術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專業素養和設計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在高職院校《立體構成》課程中,教師作為一線人員,若想要把這門重要的設計基礎課上好,務必在注重個人專業素養的同時,與時俱進,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教學水平,根據不同學生、不同專業,探究不同的教學方法與理念,關注最新設計訊息與展覽,了解專業發展動向,課程內容設計要符合后續課程及職業發展需求,從而促進《立體構成》教學的有效實施。
4結語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立體構成》的傳統教學方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以全新視角來探索《立體構成》課程的教學改革刻不容緩。文章通過對高職院校《立體構成》課程現狀分析,提出教學改革策略,使設計基礎課程內容更加細分化的同時引入數字化教學,充分發揮現代化教學的優勢,不僅能夠有效避免傳統加工方式及材料處理方式等因素的制約,而且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等有更大的幫助,為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