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心
【摘 要】我們國家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適應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應用型音樂人才,探索適合民辦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尤為重要。《合唱與指揮》作為高校音樂專業必修課程之一,不僅培養學生們的綜合素養,也為中小學和社會培養合唱活動的組織者、教育者、引導者。本文主要從安陽學院音樂專業《合唱與指揮》課程近幾年的課程改革實踐出發,探析其中的優點及不足,總結經驗,去粗取精,以便更好地完善和指導教學。也希望能為我國其他高校《合唱與指揮》課程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鑒。
【關鍵詞】民辦高校;合唱與指揮;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1-0178-03
民辦高校作為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公辦高校一樣,也肩負著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適應國家建設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任務。而《合唱與指揮》作為高校音樂專業的必修課程,實踐性強,旨在培養學生們的綜合音樂能力。安陽學院音樂專業《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改革嘗試進行了一些實踐探索,雖然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因此,筆者就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的措施和問題進行探析,以此來更好地指導教學。
一、安陽學院《合唱與指揮》課程的基本情況
安陽學院的前身是2003年成立的安陽師范學院人文管理學院,2016年4月,經教育部批準轉設為全日制民辦普通本科高校。目前,安陽學院音樂學院設有音樂學、音樂表演、學前教育三個專業。其中音樂學和音樂表演專業開設有《合唱與指揮》課程。
根據安陽學院音樂學專業2018年人才培養方案,該專業開設有《合唱與指揮》(該課程為必修課,從大二下學期開始,開設一年半,共三個學期,每個學期34學時)、《中小學合唱教學與排練》(該課程為選修課,從大三上學期開始,開設一年,共兩學期,每個學期34學時)等課程。而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合唱與指揮》課程也是開設三個學期;《合唱排練與實踐》代替了《中小學合唱教學與排練》,成為音樂表演專業學生們的選修課。
綜合來看,課程設置有一定的連續性、針對性、階段性,涵蓋了合唱指揮的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根據課程的設置,采用的是大班教學模式,一個班人數在60人左右。
二、《合唱與指揮》課程改革實踐具體措施
(一)明確課程目標,調整教學內容側重點
高校開設的《合唱與指揮》必修課程,是培養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具備合唱與指揮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使之能夠勝任中小學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教育工作,而非成為專業的指揮人才。要讓學生們掌握基礎的合唱指揮理論知識、組織合唱聲音訓練、指揮合唱演唱的能力。因此,在課程目標的設定上要更加明確。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針對性、階段性地開展教學工作。既要重視合唱訓練和指揮技巧,也要重視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還要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調整教學內容。
以安陽學院音樂學專業和音樂表演專業為例,都是在大二下學期開設《合唱與指揮》課程,都是開設三個學期。《合唱與指揮(一)》側重于合唱理論知識講解以及合唱聲音訓練;《合唱與指揮(二)》既包含了合唱綜合能力訓練,還涵蓋了一些基礎指揮理論知識及技巧;《合唱與指揮(三)》主要訓練和培養學生們掌握一些特殊的指揮技巧及對具體作品的指揮。在音樂學專業的《合唱與指揮》課程中,更多偏重于中小學合唱知識點和訓練內容;而音樂表演專業的《合唱與指揮》課程,更偏重于群眾性的合唱知識點和訓練內容。
另外,開設的《中小學合唱教學與排練》和《合唱排練與實踐》選修課,以學生們的實踐活動為主。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曲目的選擇和訓練的側重點都會有所不同。
(二)轉變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自主性和參與性
國內大多數高校的《合唱與指揮》課程采用的都是大課教學模式,由教師主導課堂,講授理論知識,指導學生們合唱訓練及指揮技巧。雖然也有課堂互動和自行練習環節,但或多或少忽視了學生們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由于《合唱與指揮》課程的實踐性強,建議集體授課、小組練習、個別輔導三者相結合,運用討論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除了要創新教學方法外,還要增強教師語言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們課堂上的自主性和參與性。
在《合唱與指揮》的第一節課上,我們先就各班的人數和男女學生比例分聲部和分小組,每小組6-8人,盡量保證各小組內聲部人數的均衡。在進行理論知識和指揮技術學習時,采用集體授課模式;在合唱作品演唱時,采用“集體學,小組練習”的模式,以小組形式進行匯報;在學習合唱作品演唱和指揮技術時,采用個別輔導和集體討論的模式。在課堂上要給予學生自由思考和發揮的空間。例如,在合唱作品的演唱和指揮動作設計上,以小組或個人的方式進行展示,其他同學進行點評,教師進行引導和補充。《合唱與指揮》課程偏重實踐,教師不能使用太枯燥和死板的語言進行指導,要運用一些趣味性語言,生動地進行示范,不僅活躍課堂氣氛,還會讓學生們加深對知識點的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曲目的選擇要具有針對性、時代性,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合唱與指揮》課程實踐性很強,選擇恰當的合唱作品就顯得至關重要。在曲目的選擇上,不能隨意、盲目,要根據各班學生的演唱水平、興趣喜好等進行選擇。我們選擇的曲目多以二部合唱、三部合唱為主,輔以少量的四部合唱。既有混聲合唱和同聲合唱,如《在太行山上》《送我一只玫瑰花》等,也有適合成人和兒童演唱的作品,如《黃水謠》《庫斯克郵車》等。不僅有無伴奏合唱和有伴奏合唱,如《春游》《菊花臺》等,還有經典的中外作品和當代流行合唱作品,如《四季的問候》《可惜不是你》等。為了擴大學生的感性體驗,可以選唱適量的技能難度較高的合唱歌曲[1]。曲目的多樣性,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們的參與性和課堂效率。
首先,選擇的曲目要有針對性,因材施教,要綜合考慮各班級的人數比例、聲部的劃分情況、學生的專業方向、學生的演唱水平、對不同語言的掌握能力和期望達到的效果等。其次,曲目的選擇要具有時代性。藝術家在不同時代創作的作品,具有獨特的時代性。不能一味選擇經典合唱作品,還要引入一些當代流行的合唱作品。要涉獵多種不同風格類型的曲目,讓學生體會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藝術魅力。最后,曲目的選擇要循序漸進,要根據學生的演唱水平,逐步提高作品的難度。
(四)增強學生合唱藝術實踐能力,創設平臺
藝術實踐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延伸,它與課堂教學互為補充[2]。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和訓練技巧,如果沒有藝術實踐活動進行檢驗和展示,往往都會成為“紙上談兵”。筆者作為《合唱與指揮》主講教師,一直在探索促進合唱指揮教學和藝術實踐兩者有機結合的途徑和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首先,加大課堂教學實踐的比重,并算作平時成績。安陽學院開設的《合唱與指揮》課程,有理論知識、技巧訓練和實踐部分。以《合唱與指揮(一)》為例,教學內容以合唱理論知識講解和合唱聲音訓練為主,每次教學兩個課時(即2節課),課堂上會分出一大半的時間讓學生自行開展小組實踐,策劃和組織合唱訓練。教師則對各小組進行引導,并會隨機進行小組抽查和展示。無論是合唱訓練還是指揮技巧,都會將學生們的實踐活動融入教學環節,加大教學實踐比重,讓學生們學以致用。
其次,創設課外實踐平臺,主要包括課外活動排練和舞臺表演這兩個方面。其中,校學生合唱團是課外實踐的必要平臺,有專門教師負責輔導,規范化管理,每周有固定排練時間,并代表學院和學校參加各類演出活動和比賽。由于人數有限,大多數學生沒有機會參與合唱團的排練活動,得到實踐鍛煉,為此,安陽學院音樂學院還創設了更多平臺,增強學生合唱藝術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例如,安陽學院音樂學院每年會舉辦“一二九紅歌合唱比賽”,以班級為單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同時學生們充分利用所學知識指導班級合唱排練,進行藝術實踐。另外,舞臺表演實踐是檢驗學生掌握合唱和合唱指揮綜合技能的重要平臺[3]。安陽學院音樂學院每年都會固定舉辦《實踐與排練》教學匯報音樂會、教師匯報專場音樂會、“青春夢想”教學匯報音樂會、合唱專場音樂會、迎新晚會、畢業晚會,以及各類文藝晚會等。
(五)綜合化的課程考核模式
《合唱與指揮》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們的合唱演唱技巧、指揮技巧和排練的綜合能力。安陽學院《合唱與指揮》課程的考核由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這兩部分組成,綜合百分比后得出最終成績。其中,終結性考核為技能考核,即以小組形式進行舞臺表演。在《合唱與指揮》課程中,只有《合唱與指揮(三)》是考試課,其他都為考查課。考試課中過程性考核占30%(包含考勤、作業、課堂表現等,各占10%),終結性考核占70%(以分組形式進行實際指揮展演,并打分)。而考查課中過程性考核占60%(包含考勤、作業、紀律、互動等,各占15%),終結性考核占40%,以實際展演方式進行打分。這種綜合化的課程考核模式,使學生們不僅要關注最終的考試結果,還要注重平時的課程學習。除了學習理論知識以外,還要注重實踐學習和最終展演的呈現效果。
三、課程改革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安陽學院《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仍在不斷探索的階段。綜合來看,該校學生的合唱與指揮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但是,在教學改革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和改善。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設施和環境受限
近年來,安陽學院音樂學院的招生人數逐年遞增,現有的教學設施和環境已不能滿足所需。由于各班級的人數較多,上課時雖然分小組進行實踐活動,但都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進行,難免會受其他小組影響,效率不高;在實際小組排練過程中,每個教室僅有一架鋼琴,各小組無法及時校對音準;缺乏專門的合唱課教室,沒有空間讓學生們設計合唱隊形和動作等。
(二)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參差不齊,綜合能力不足
民辦高校藝術生大多從高中才開始接觸音樂,專業技能單一,基礎知識掌握參差不齊,且生源的整體素質同其他專業院校和公辦類綜合類高校相比差距較大。雖然大一就開設了《聲樂基礎》《鋼琴基礎》《視唱練耳》等相關基礎課程,但學生們掌握的各項基礎知識還遠達不到合唱指揮課所需要的水平。安陽學院音樂專業的學生大多數以聲樂專業為主,但學生們多以首調唱名法進行識譜,缺乏絕對音高和固定音高感,常會出現跑調現象。另外,大多數學生鋼琴視奏和彈奏合唱作品的能力極差,無法運用到實際合唱訓練中。在和聲、曲式分析、音樂史、組織排練等方面同其他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學生參與性差異較大
民辦高校的學生們普遍存在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的問題。在課堂實踐活動中以小組為單位,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們課堂互動的積極性。但也有小組成員性格較怯懦或不善交際,難以調動其課堂參與性。需要教師及時關注,并積極進行引導和課堂調控。除此以外,仍然有一些學生以不掛科或者順利拿到畢業證為目標,在課堂小組活動中不作為。
(四)教師創新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民辦高校的教師隊伍存在不穩定、年輕化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定著大學辦學能力和水平。”要加大教師培養專項經費的投入,鼓勵教師外出學習和交流,完善科研獎勵機制等,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和創新,進而提高民辦高校的辦學質量。
四、結語
《合唱與指揮》作為高校音樂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不僅培養學生們的綜合素養,也為中小學和社會培養合唱活動的組織者、教育者、引導者。為適應新時代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刻不容緩。民辦高校作為公辦高等教育的有力補充,也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各民辦高校還要從各自的實際出發,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改革道路。安陽學院《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改革實踐探索正在進行,希望能對其他高校的后續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徐武冠,高奉仁.合唱與指揮[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谷秋陽.藝術實踐在高師“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J].教育現代化,2019,6(58):260-261.
[3]谷秋陽.應用轉型背景下高師合唱藝術實踐教學模式探究——以湖北民族大學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55):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