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群眾對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需求也越來越明顯,通過文化生活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顯得尤為迫切。本文從群眾文化的特點及現實意義等方面進行闡述,提出若干建設思路,希望對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有一定作用,從而推動社會各方面不斷進步。
關鍵詞:?群眾文化;現實意義;建設思路
一、群眾文化定義及特點
群眾文化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以各種形式開展文化活動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通過開展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動,可以提升人民群眾的修養和素質,對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群眾文化具有群眾性、娛樂性、多樣性、傳承性等特征,它的群眾性是由其文化活動主體所決定的,人民群眾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主力軍。群眾文化活動帶有自娛自樂性,比如廣場舞、歌唱比賽等,娛人娛己。群眾文化是大眾參與的文化,活動內容取材大多來源于基層,題材豐富廣泛,形式多種多樣。研究表明,群眾文化活動大多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因為它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容易代代相傳,對文化傳承和保護有一定作用。群眾文化的這些特征也凸顯了它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們要積極倡導開展內容健康、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讓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過程中獲得積極情感體驗,從而達到精神上的滿足。
二、群眾文化的現實意義
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都不可小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群眾文化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方面表現出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文化活動內容也不再局限于像過去的露天電影那般單一,現在有老少皆宜的廣場舞蹈、代表各個地方特色的戲劇如粵劇、京劇、黃梅戲等,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歌舞、戲曲、剪紙、繪畫、皮影戲等,有些形式可以互為輔助,相得益彰。廣大群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參加哪些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得到滿足,同時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反過來又可以促使群眾文化不斷擴大范圍、更新形式,推動群眾文化水平向新的高度發展。
第二,群眾文化可以很好地傳承和弘揚民間和民族文化?!叭魏我粋€民族現有的文化都是歷史文化的積累和延續,繼承和發揚本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最重要的途徑”。群眾文化大多來源于人民群眾日常勞動和生活,它是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創造的、在日常生活中摸索出來的,因此它的形成和發展深深根植于民間。比如麒麟舞文化,是樟木頭傳統民間藝術之一,也是解讀東莞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樟木頭麒麟舞已有500年歷史。樟木頭麒麟舞曾兩次進京獻演,上過上海世博,到過廣州亞運,成功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7年,樟木頭麒麟舞《麒麟獻瑞》登陸央視《群英匯》大舞臺,向全國觀眾講述樟木頭故事。麒麟舞領軍人物蔡玉財,傳承人對新人的技藝指導、動作示范等,為麒麟舞的傳承打下了基礎。由此可見,類似麒麟舞的這些群眾文化活動不僅有文化傳遞、宣傳教育等功能,還有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
第三,群眾文化可以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群眾文化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包括文學、歌舞、曲藝、戲劇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它可以滿足各個年齡層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音樂欣賞方面,有助于嬰幼兒培養興趣,有助于青壯年修身養性,有助于老年人優雅安詳。從這可以看出,音樂充當了群眾文化的重要載體,當群眾積極參加到有益于身心健康及發展的文化活動,久而久之,自然能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不斷良性循環,從而營造出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群眾文化活動不僅能夠促進差異性文化兼容并蓄,使人民精神文化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更是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我們要積極開展與組織好群眾文化活動,形成科學合理的發展格局和富有活力的文化運行機制,從而使群眾文化活動的先進文化特色更加鮮明突出,文化藝術精品不斷涌現。
三、群眾文化的建設思路
群眾文化要發展好,首先要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發展戰略。這就需要我們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具體情況,以求真務實的態度,構建具有特色的群眾文化,使之自成系統,別具風格。整合大眾文化資源,包括對外來文化的再認識、再評價、再創造。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以科學理性精神,人文價值精神為支柱的現代精神文化的新文化體系;把各種思想觀念,各種文化相互碰撞,用先進文化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
要在大膽借鑒和吸收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開闊視野的基礎上,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傳播民族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堅持抵制那些不符合國情、腐朽落后的東西。我們必須逐步深化對文化的內涵和功能的認識,把文化建設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提出文化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支撐作用。
二是要創新活動體系,豐富群眾文化內容。文化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感召力千金難求,但是文化建設不僅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奮斗目標,而且需要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皡⑴c”是群眾文化活動的第一性。而滿足“參與”主體的求新意識,同時是刺激其“參與”心理和熱情的動因,這就需要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因此,我們要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和飽含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內涵的先進文化活動內容,吸引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同時,要用時代的、新穎的、進步的先進文化活動形式,吸引人民群眾主動參與。
三是要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全心全意服務群眾。對人民群眾有深厚感情,并根據人民群眾的需求不斷改進工作,始終把人民大眾作為文化服務主體。在安排工作、部署任務、制定規劃、出臺政策等方面都要立足基層。例如對舉辦文化管理員培訓、排舞培訓、表演化妝培訓等活動,一定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這個根本問題。群眾文化活動運行機制創新的總要求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相適應,但由于群眾文化活動的意識形態主體屬性,又規定了其運行機制還必須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相符合,與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的規律相協調,因而不能簡單的借鑒、引進,而要適時創新我們自己的活動體系。
參考文獻
[1]羅楊.中國民間文藝麒麟之鄉—廣東樟木頭.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年7月
[2]《群眾文化活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搜狐網.2017年11月2日
作者簡介:鄧莉芳,女,漢,本科學歷,樟木頭鎮文廣中心工作,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