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錫伯族有著悠久歷史,錫伯族舞蹈伴隨著錫伯族的社會文化、生活習慣的發展而產生,西遷后的錫伯族人,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與藝術,形成了當下的錫伯族舞蹈。盡管現有錫伯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卻鮮少有相關的書籍記載相關類別舞蹈的詳細內容。本文將闡述整理與研究錫伯族舞蹈素材的意義,將現有的錫伯族民間舞蹈素材進行整理,希望能夠更好的將研究的內容運用在傳承與教學應用中去。
關鍵詞:錫伯族民間舞蹈;舞蹈素材;應用研究
引言:
錫伯族歷史悠遠,已經有上千年的文化歷史,這個民族最早是以狩獵為生的,而錫伯族民間舞蹈的兩大門類之一,“貝倫”,便是源自于民族的狩獵生活。錫伯族擁有鮮明而又獨特的民族文化,但這一民族舞蹈的詳細記載少之甚少。筆者也進行了一些實地考察和采風,盡可能在本文中整理出錫伯族舞蹈的精髓與特征,充分體現出錫伯族的民族文化。有意識地將尚未構建成完整體系的、較松散的的錫伯族民間舞蹈運用到教學中,使得文化特征更加鮮明,也更能夠促進錫伯族舞蹈與錫伯族文化的傳承。
一、整理與研究錫伯族舞蹈素材的意義
目前,除了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制使得錫伯族人們對于民族舞蹈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相關的舞蹈領域也逐漸重視錫伯族舞蹈在教學中的傳承,可以相對避免民間傳承中可能會引發的不便尋找教導源頭、傳授質量不穩定等問題。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實地考察、采風,使得教學課堂更加系統化、還原民族特征,使學生認識到錫伯族舞蹈中的優質文化基因,進而有意識地保護、傳承。課堂傳承無疑是當前非遺保護工作的另一條互相支持的戰線。在開展教學傳承活動時,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基石和核心,教材既是保證課堂傳承系統、有效的載體,也是課堂傳承的保障和前提。目前專業領域的錫伯族舞蹈也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舞蹈組合,教材則處于空缺狀態。使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感知和認識常常出現不系統化、碎片化了解的狀態。相較而言,教材必須充分體現出錫伯族舞蹈的特征,有意識地將尚未構建成完整體系的、較松散的的錫伯族民間舞蹈融入到教材中,使得文化特征更加鮮明,也更能夠促進錫伯族舞蹈與錫伯族文化的傳承。錫伯族的舞蹈經過歷史的洗滌有了一個全新的自我融合,而在傳承這一民族舞蹈的過程中,更要將傳承的內容主動擴大,不囿于單一的舞蹈姿勢與動作,要將技巧與感情完美融合在一起。
二、錫伯族民間舞蹈的基本概況
在進行實地考察與采風之前,筆者先對錫伯族以及錫伯族民間舞蹈的現有素材做了查閱和整理的工作。在查詢過程中,發現錫伯族民間舞蹈與錫伯族人民的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在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的舞蹈內容與形式,通過一些民族的歷史資料得以窺見一二。以貝倫舞為例,貝倫舞是錫伯族的舞蹈核心之一,是民族舞蹈的源泉,而它的形成與溯源也非常的復雜,涉及到文化、地理遷徙等因素的影響。貝倫舞舞姿極其優美,具有很強的觀賞性。且主要動作是通過手腕與手臂的動作來傳遞的,下肢的舞蹈動作常常不多。特點是扭肩、彈腕、拍地、甩胯。男子的舞姿豪邁、灑脫,彰顯了男性的野性。女子舞態嫵媚、優雅,舒展了女性的魅力。貝倫舞中繞手、拍胸、揉肩等多種舞蹈動作造型獨特,靈活多樣,在婚禮、朋友聚會等各種聯歡場所,貝倫舞在群眾中已流行開來,極受歡迎,達到幾乎人人會跳的境界。貝倫舞自身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特性,將錫伯族人民的豪邁與灑脫展示的淋漓盡致,查閱歷史材料和實地調研比較清晰的看到錫伯族舞蹈的整體分類,比如說,“錫伯貝倫”是貝倫舞的基礎舞蹈之一,這一個舞種囊括了貝倫舞的多個幾乎是全套的舞蹈動作,常人也稱之為貝倫舞。“錫伯貝倫”通常是一些70歲左右的錫伯族人民所跳。“單阿合蘇兒”舞蹈是一類單腳的踢步舞,舞動時所涉及到的行動范圍并不大,但是對于相應舞者的要求卻十分嚴格,多半為行家表演,有專門的舞曲為其伴奏。相關的錫伯族民間舞蹈種類還有“雙阿合蘇兒、”“多禾倫阿合蘇兒”、“扎克楚爾登登”、“行禮舞”、“拍手舞”、“蝴蝶舞”、“招媳婦舞”、“仿形舞”、“耶爾克爾德克舞”、“燒茶舞”、“醉舞”、“走馬舞”等等相關的舞蹈內容及形式便暫時不在本篇文章中一一贅述了。
三、錫伯族民間舞蹈素材的應用
通過對錫伯族民間原生態的舞蹈素材充分理解、加工,形成特有的教學模式運用到錫伯族舞蹈教學中。是希望能夠使得錫伯族舞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有一個更規范的整理,這對于傳承也有很大的積極作用。這種教學模式常常包含訓練性強、風格突出、有很強的表演觀賞性三大特點。
(一)以訓練性作為教材切入點突出訓練價值
從大量的民間舞蹈素材、歷史故事中匯集出具有鮮明民族特征和傳承性極高的舞蹈動作,就是民族民間舞蹈的元素,它是民間舞蹈流通的基本單位,不僅代表了錫伯族舞蹈風格的美感,又兼具了訓練性。而錫伯族舞蹈中獨具特色的腕部、臂部及各種“阿合蘇爾”的步伐動作突出體現了它的訓練價值。
(二)以風格性突出教材的風格韻律
民間舞蹈的風格性主要體現在民族心態,民族情感以及舞蹈蘊涵著的文化氣息等等諸多方面。舞蹈風格是暗函于或沉積于這一民族舞蹈素材中的民族個性特征,它體現和蘊含著塔吉克族特有的肢體動律。只有凸顯個性才具有獨特的風格特點。將“扎克楚爾登登”、“行禮舞”、“拍手舞”等舞種按照典型的風格特點整理編排成舞蹈組合,突出風格韻律。
(三)以表演性突出教材的訓練價值
錫伯族舞蹈中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無論是模仿“蝴蝶”、“熊”、等動物或是表現生活中燒茶、醉酒等動作,都是錫伯族舞蹈主要表現的對象,展現了錫伯族民間舞蹈的神韻與核心。教師在授課時便要努力帶動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真正舞動出錫伯族舞蹈的豪放灑脫之美。在表演時也要注重學生的舞蹈與音樂的結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動作感染力。
四、結束語
錫伯族的民間舞蹈源遠流長,其相關歷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的年代,錫伯族的舞蹈在很大程度上彰顯了錫伯族人民的特征和生活現狀,相關人員也要提高錫伯族舞蹈的社會關注度,使得相關的舞蹈素材與文化能夠長久的傳承下去。因此,如何在文化傳承中,依據各自的民族文化屬性、民族喜好和民族符號來進行良性發展與完善,求同存異,也使得錫伯族相關的舞蹈素材與文化能夠長久的傳承下去,最終形成文化遺產保護之自覺與共同合力的盛景,是我們當地舞蹈教學工作者努力的前景。
參考文獻
[1]張雷軍. 獨具特色的錫伯族傳統舞蹈[J].中外文化交流 2008(03)
[2]孫慧佳, 王營營. “同化”與”融合”——從民間舞看東北、西北錫伯族的文化適應策略[J].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18(01):116-120.
基金項目:新疆藝術學院校級科研項目《錫伯族民間舞蹈素材的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2018XYKYY1304
作者簡介:曹景,1978.5-,女,漢,新疆昌吉人,本科,新疆藝術學院講師,中國民間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