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終于要走進我們的現實生活了,幾代民法學人的立法夢想得以實現。這是“萬里長征”所邁出的第一步,接下來如何具體理解和適用,可謂任重道遠。
例如,民法典在人格權編的身體權和健康權部分,對性騷擾問題作出了比較全面的規定。在民事責任中,一方面,要讓實施性騷擾的人承擔責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性騷擾者為何可以做到違背別人意愿。職場上的很多案例,受害者往往有忍辱、不敢反抗的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雙方有職務上的從屬關系,受害者礙于施害者的地位,不敢做聲。所以,民法典特別強調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要建立起預防機制和投訴機制。單位建立相關規章制度后,一旦發生這類事情,可以很快啟動調查程序。有時單位的處理會比到法院訴訟更有效率,也更有威懾力。勞動法有明確規定,勞動者實施性騷擾,單位可以直接解除勞動合同,而且不予經濟補償。高校里,按照教育部師德師風建設要求,對存在性騷擾的老師可以一票否決,別說晉升職稱,連飯碗都保不住,會直接被開除。
民法典專門對預防和制止性騷擾作了頂層設計,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下一步,需要結合勞動法、教育法等諸多法律進行理解和適用。民法典規定的預防、制止義務,如果有單位違反,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雇主可能因為沒有履行這種安全保障義務,從而要為雇員的性騷擾行為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再比如,民法典充分關注了人們處在信息時代、網絡社會的情況。其總則部分提到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合同編中針對網絡合同訂立的情況,規定訂單提交時合同就已訂立,快遞簽收了就意味著合同已履行交付等。還有一些信息服務,如購買了一個網站的VIP會員,對方將相關數據發送給購買者,會員身份可以識別,這就算合同履行。
然而,網絡技術發展很快,有些問題還不適于在民法典中作出規定。網約車就屬于一種新業態,發生交通事故后,乘車人、開車人、網約車平臺,到底誰該擔責?民法典沒有直接對其進行規定。但這并不意味著法律規定不足以解決這類問題。人民法院可依照民法典的侵權責任編中的相關規則,解決不同情形下的責任承擔問題。
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順應了現代社會科技、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頒布實施后將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司法實踐中,如何更好地對民法典進行理解和適用,是及時應對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的關鍵。
(《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