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薇,吳舒琦,李雪菲,梅雯婷,金 一
(華東理工大學,上海 201424)
當今上海的城市建設飛速發展,相比之下,一些老舊社區由于建造時間早,規劃不完善等原因,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對空間重新規劃以滿足居民的需求,改善生活環境。目前,老舊社區公共綠化空間的改造更新,已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協調好綠地環境與現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間的關系有重要意義。同時,近年來我國積極建設海綿城市,利用多種技術緩解城市雨洪管理問題。其中,雨水花園作為公共綠化空間的一種,可以從生態、景觀等方面解決這一問題。關于雨水花園的研究與應用逐漸被人們所關注。
老舊小區通常是指單位制改革之前,由政府、單位出資建設的居住區。雨水花園,也被稱為生物滯留區域,是指自然形成的或在園林綠地中種有樹木或灌木的淺凹區域,由樹皮或地被植物作為覆蓋[1],能夠凈化并收集雨水,使之能循環再利用。
目前我國在雨水花園方面的研究基本還處于探索階段,對范圍較大、問題復雜的整體雨水花園建設的研究深度和廣度還不夠[2]。
我國目前關于利用雨水花園更新老舊社區景觀的研究較少,本文希望能夠通過研究,探討雨水花園在上海老舊社區景觀更新中的可能性,拓寬雨水花園的應用范圍,為老舊社區的景觀更新提供新思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老舊小區配套設施不齊、雨洪管理不到位等問題日益凸顯,直接影響了居民生活的質量和美好城市的建設。
目前的上海老舊社區普遍面臨基礎設施破舊的問題,同時由于物業管理較為困難,導致基礎設施難以得到維護和更新。這樣的情況促使了老舊社區中的雨洪管理情況進一步惡化,使小區內極易形成積水和內澇。
另外,社區建筑密度高、公共空間少,社區內的綠化多為宅旁綠地,空間狹小,不夠連貫,缺少大面積的多功能綠地,部分老舊小區的公共綠地雜草叢深、綠化種植單一、高大喬木常年缺少修剪,對居民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
本文將利用雨水花園相關的技術,針對目前老舊社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做出具體設計,以實現老舊社區的景觀更新。
雨水花園主要分為自然入滲式和外排式。
自然入滲式的雨水花園底部不做防滲,不設穿孔管,在其中滯留的雨水主要通過蒸發和下滲作用進行排空,下滲和儲存能力有限,適合分散運用在公園里或別墅邊。
外排式的雨水花園底部包有防滲膜,并埋設穿孔管,收集的雨水通過管道外排至雨水回用井或河道,適合運用在小區、停車場、道路等空間[3]。
雨水花園主要由蓄水層、覆蓋層、種植圖層、人工填料層和底部礫石排水層組成。
不同場地由于雨水的流向、聚集面積等方面的不同,適用于不同形式的雨水花園。
在小面積內向型場地中,一般可以采用集中處理的方式,在場地中心設置雨水花園。通過管道、溝渠等設施將屋頂、道路等硬質場地中的雨水引入雨水花園。
在道路等線性空間中,雨水花園的布置應當沿線展開。徑流的流向可以通過街道固有的坡度、雨水收集池閘口等方式加以引導。另外,在選用植物時應當注意選用具備過濾雜質、吸附有害物質能力的植物。
在建筑集中且有大面積不透水表面的場地中,可以考慮分散式的雨洪管理方法,利用地形引導雨水徑流,引入就近的雨水花園中,同時形成多級雨水滯留池系統[4]。
雨水花園主要通過地勢高差的設計,使雨水從屋頂和硬地表面自然流入綠地中,起到暫時的蓄水功能,同時通過不同的土層和植物作用進行過濾凈化,既解決了植物的灌溉問題,使植物生長茂盛,又能補充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得以提高。
在雨水花園植物的選擇過程中,應當選用耐水濕、干旱的低維護植物,優先選擇本地鄉土物種,同時,應選擇根系發達、凈化能力強、耐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緊實等不良城市環境的植物。不同植物的搭配選擇應在3種及以上,以提高雨水花園的景觀性、生物多樣性、穩定性及功能性;選擇多年生植物及常綠植物,以減少維護成本。
在雨水花園植物配置過程中,可以將種植區分為蓄水區、緩沖區、邊緣區,根據這3個分區的特點配置不同植物[5]。
雨水花園中的硬質鋪裝宜采用透水性較好的鋪裝材料,如透水性瀝青混凝土鋪裝和透水性水泥混凝土鋪裝。
綜上所述,可以根據上海老舊社區的具體情況,充分考慮到宅旁綠地、中心綠地、路邊綠地等不同的場地狀況,選擇適宜的雨水花園類型和本土植物,設計并運用相應的雨水花園技術,使得設計出的排水系統與原有的、自然的排水系統相結合,實現更好的小區雨洪管理。
分析社區內地形,通過比較得出地勢較低的地點即最易發生內澇的區域。研究雨水地表徑流的總體方向和支流流經區域,找出雨水的匯集地區。按照幾個匯水區域將社區劃分為幾個部分,在匯水處分別設置雨水花園[6]。
社區內建筑及硬質鋪裝面積大,適宜利用分散式的雨洪管理辦法,使雨水通過地形就近流入附近的雨水花園中。
將社區內的道路、停車場地面的硬質下墊面替換為滲水性好的材料,在原有基礎上設置部分礫石人行道。分析社區土壤結構質地并測定該地土壤的滲透能力,如果土壤滲透性低,可以考慮對社區更換土壤,達到蓄滲設計的標準[6]。
同一社區內的雨水花園應成為串聯社區的重要節點,起到強調空間序列的效果。幾個雨水花園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既分別承擔各部分調控雨洪的任務,又統一構成社區內的景觀亮點。
雨水花園應優先考慮上海本土植物,選擇凈化力強、耐污染的多年生及常綠植物。雨水花園中心的蓄水區種植耐淹能力和凈化能力最強的植物,同時具備一定的耐旱能力。邊緣區植物要有一定的耐淹耐旱能力和較強的抗雨水沖刷力。邊緣性植物可以不考慮耐淹能力,耐旱性高既可,同時要與雨水花園外植物銜接融洽。
適宜在雨水花園內栽植的植物包括。
(1)灌木類:黃楊、八角金盤、紅葉石楠、灑金東瀛珊瑚、垂絲海棠、紅花檵木、南天竹。
(2)地被類: 萱草、沿階草、吉祥草、美人蕉、大吳風草、細莖針茅、黃金菊、佛甲草。
(3)水生植物類: 浮水植物有睡蓮、浮萍、萍蓬草,挺水植物有蘆葦、唐菖蒲、鳶尾、千屈菜、旱傘草、燈心草、再力花,沉水植物有苦草、金魚藻[7]。
植物搭配要注意花期、顏色和株高,不能忽視觀賞性。
通過置石、汀步、座椅、平臺等景觀要素,增加雨水花園的實用性、趣味性以及景觀豐富程度。
在雨水花園之外設置少量淺蓄水池,當積水過多時,雨水流進雨水花園。既能承接雨水,也可構成鏡面水池和疊水景觀。
保留原有宅前綠地,將土層依照雨水花園的模式重新布置,植物更換為有一定凈化力的草本植物。
主要道路兩側設置線性系列雨水收集池,避免影響交通,收集池還應具備過濾凈化的效果。廣場等面積較大的硬質區域應當開鑿狹長的排水溝,不影響居民通行并在平面上增添線性元素。
老舊社區因建造時間早、存留時間長、發展較緩慢而導致建筑空間破舊、設施較為落后。但正因時間積淀,才讓一些老舊社區擁有歷史文化氛圍和人文底蘊。由于規劃不善及社會發展更替,社區文化難以集中體現,這些文化也就逐漸被人們忽略、淡忘。在對老舊社區進行景觀更新時,可以挖掘社區文化意象、提取文化元素,對這些元素進行組織規劃,運用在形成一定空間序列的雨水花園中。對于重要節點加以重點設計,以體現社區場所精神?;▓@內可增加由文化元素構成的景觀小品,淺蓄水池可以刻上社區的建造年份、名稱、元素等,地面亦如此,也可通過特殊硬質鋪裝圖案或造型來體現。另外,設若干互動型雨水花園,加入社區文化,同時用雨水凈化循環利用設施及雨水花園講解系統,吸引居民進入。
這樣不僅改善老舊社區的自然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續其歷史文化、人文精神。而對于歷史文化不明顯的老舊社區,可在花園內設置文化墻、宣傳欄等進行科普。
對于宅旁雨水花園,本文設計了兩種模式。
5.5.1 觀賞型
靠近住宅處設置疊水池,雨水及屋頂排水匯入水池,逐級下落,起暫時蓄水作用,最后雨水從最低處的水池匯入花園中間的蓄水池[8]。當雨水過多,周圍地區不能及時下滲時,蓄水池可以暫時收集過多的雨水??拷R路一端預留空隙,供地表徑流匯入。除蓄水池內鋪設較大石塊外,其余種植土上覆蓋碎石樹葉等,而種植土下為礫石層,整個場地皆可起到過濾、下滲作用(圖1,2)。

圖1 模式1剖面
在植物選擇和配植上,選用須芒草、細葉針茅、菖蒲、鳶尾、麥冬、扶芳藤以及水生的一葉蓮和香菇草?;▓@邊緣種植耐旱的須芒草和細葉針茅,同時種植麥冬及扶芳藤一類地被植物。內部布置耐水濕的菖蒲和鳶尾,掩映于觀賞草之中,既滿足功能又增加觀賞性。蓄水池內點綴少許麥冬。一葉蓮及香菇草置于疊水池內,可增加景觀效果。

圖2 模式1效果圖
5.5.2 互動型
即可供人穿行的模式(圖3,4)。將綠地用弧線分隔,中部為木棧平臺,對角處形成的扇形用于布置雨水花園。居民可從平臺穿過,也可在平臺上布置桌椅,既提供宅旁休憩觀賞空間,也更親近自然植被。雨水花園的邊緣皆用鋼板固定,靠近馬路的一端預留空隙,供地表徑流匯入。園內用碎石及樹葉覆蓋在種植土壤層上,其下為礫石層,屋頂排水以及雨水通過過濾、滲透,流入地下,補充地下水。

圖3 模式2剖面
植物選用須芒草、細葉針茅、狼尾草、荷蘭菊、山桃草、少女石竹及扶芳藤。少女石竹點綴在地被間,增加景觀效果。狼尾草、荷蘭菊耐干濕,山桃草既耐水濕也可在半陰處生長,配植在花園蓄水區。邊緣區種植須芒草和細葉針茅這類較耐旱的觀賞草,增加景觀層次的同時起半遮掩的作用。
目前上海的雨水花園多為大型園地,缺少社區中的小型雨水園和碎片化綠色空間,在老舊社區中設計并實踐雨水花園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本文通過實地調研、技術理論研究等方式,最終對如何通過雨水花園建設實現老舊社區景觀更新做出了詳細的思考與設計,并通過具體的設計方案論證了利用雨水花園技術更新老舊社區景觀的可能性。

圖4 模式2效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