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薇(渭南職業技術學院)
我國縣域經濟在過去的發展中主要以原始及粗放發展方式為主,資源保護意識不強,并且未能對本地區內的資源進行合理利用,發展經濟以破壞自然為代價,進而導致地區的自然環境遭受到嚴重的破壞,能源消耗量較大,影響地區經濟的轉型。現階段,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出同質化及單一化發展形態,與當地缺乏統一的經濟規劃有直接關系,過度重視短期經濟,忽視長期可持續發展。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拓寬了縣域經濟發展思路,應加大對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
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融入信息化技術,所展現出來的作用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有助于培養高質量的農業科技人才,在信息化背景下,對專業化的農業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的應用,可向農民推廣農業生產技術及生產經驗,提升農民的科技素養,激發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熱情。第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信息化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應用,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農民在參與農業生產時,更加注重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豐富了農民的生活,使城鄉發展差距不斷縮小,帶動了農村的整體發展。第三,提升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信息化背景下,提升了我國的農產品價格,信息系統為農村正確判斷市場行情及價格提供了依據,使我國的農產品能夠走向國際。第四,降低市場交易風險,在信息化背景下,給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農業信息資源,避免農村信息獲取不充足而出現生產滯后性及盲目性等情況,避免產品短缺及產品滯銷等情況的產生,市場風險大大降低,確保農業供求關系更加平衡。信息化可以使市場交易雙方直接進行聯系,市場交易風險大大降低[1]。
農業信息化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方式,主要是指將信息化應用到農業生產及管理工作中,以此來完成對農業資源信息的獲取,合理運用農業資源,對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及現代農業的進步具有重要作用。現階段,我國的農業信息化體系趨于完善,信息服務機構及信息管理方法在農村地區得到了不斷的推廣,為農民獲取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并且,網絡化走入了農村地區,網絡規模呈現出不斷擴大發展趨勢,農業信息服務網站及農業部門的局域網得以不斷完善,完成了對農業各個發展階段的有效連接。另外,信息資源開發渠道及信息采集工作也日益完善,加速了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提供了農業資源利用效果及質量。為了能夠完成對農產品市場的監測,將遙感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在農產品市場調控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農業信息覆蓋面不斷擴大,并且信息發布渠道較廣,擴大了農業信息服務范圍[2]。
在縣域地區中,管理人員以及政府人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不斷推進,縣域地區的領導者首先要轉變管理模式,將信息化系統與縣區的管理有機結合,善于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重視教育的發展,重視人才和知識的引進。在生活實踐中,管理者要主動利用互聯網技術對縣域地區進行管理,推動縣域地區的信息化、城市化、智能化,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優化管理模式和辦事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工作效率。在實現信息化管理后還要分級管理,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制定出經濟發展的計劃以及推動經濟進步的政策,做到優先規劃,逐步優化[3]。
自從科教興國的戰略實施以來,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人才和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所以縣域地區應該加大對科研經費的投入,給予學校,教育機構,培訓機構支持,給予部分企業相應的優惠政策,從而推進先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加強縣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要將網絡做到地區全覆蓋,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感受網絡時代的益處,利用網絡進行學習,賺錢。因地制宜,根據所在縣域的地理環境對其開發,做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縣區領導者根據周邊環境對該地區進行合理的統籌規劃,提升縣區的整體水平,做到各個產業平衡發展。
信息化時代給人們以及各個地區帶來了新的機遇,經濟發展的模式也發生了較大改變,信息化對經濟發展也有了新的要求,互聯網思維下新的措施就是加快產業的協同發展,在經濟發展越來越激烈的今天,縣級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必須要突出自己本身的特點,突破產業的束縛,將產業鏈延長,縣級地區可以將農業,服務業,工業,交通運輸業進行有機結合,創造一體化的經濟模式,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傳統商業的發展,比如可以把銷售行業從店面形式轉移到網絡上,另外隨著人口老齡化逐漸加重,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縣域地區可利用當地的生活環境,提供休閑、放松、娛樂場所,也可提供養老一體化場所,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養老難的問題,同時也帶動地區的經濟發展,為縣域地區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另外,應積極與周邊的其他縣域地區開展合作,以此來實現規模化經濟,合理配置資源,提升縣域經濟在我國經濟中的影響力[4]。
目前,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與人才流失嚴重及匱乏有直接關系,相較于城市,縣域經濟實力不強,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保障體系不完善。“90后”在走入崗位后,擇業觀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發展目光不再局限于大城市,愿意進入到基層工作,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將學習到的先進農業技術帶入到縣域中,完成了科技向生產力的轉變。因此,為了確保更多的人才能夠加入到縣域經濟發展中來,應大力推行優惠政策,改變傳統的用人思路,確保更多的優秀人才能夠在基層扎根,為基層發展貢獻力量。在吸引優質人才的同時,應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培育,定期舉辦專業技術培訓工作,邀請基層中優秀的工作人員向新走入基層中的人員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與其他縣域地區建立合作關系,彼此之間交換人員,交流思想,確保能夠學習到更加先進的管理思想,創新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另外,還可與知名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進入到基層中調研的機會,使更多的學生走入到基層中,參與到調研活動中來,使用專業知識來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確保縣域經濟的科學性及合理性發展,使學生樹立科學的擇業觀[5]。
需要將“互聯網化”應用于縣域農業經濟發展工作中來,農戶可以在互聯網上結合自身的實際需求選取農產品。互聯網可以對縣域農業數據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結合實際的情況及時對數據信息進行調整,完成了對農業信息的精細化管理,提升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另外,通過“互聯網+農業”的運用,完成了對資源的科學開發,促進了資源的合理利用,在農業生產中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農業運營水平得以不斷提升。互聯網的運用改變了縣域地區傳統的農產品售賣方式,解決了農產品單一銷路的弊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誕生了網絡直播,更是為農產品推廣提供了信息渠道,例如,直播采摘果蔬,在線售賣禽畜產品,拉近了消費者與農戶之間的距離,強化了消費者對產品的進一步了解,消費者體驗度明顯提升,使縣域農產品的銷路得以擴大。縣域地區為了能夠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應加大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要求農民應改變自己的傳統思想,培養農民的互聯網思維,集中對不會使用網絡的農民進行培訓,確保互聯網能夠走入到農戶的生活中去,為縣域經濟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
縣域經濟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效果及質量,縣域地區走信息化發展之路是必然發展趨勢。在信息化背景下,為了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應提高縣域地區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動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加快實現產業協同和產業升級,制定完善的人才戰略,大力推廣“互聯網+農業”,積極解決農業信息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升農業信息化發展效果,推動我國縣域地區經濟的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