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 要?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成為了高職教育的關鍵詞。面對新形勢下職業教育的新要求,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重任。本文分析了高職陶瓷專業建設發展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針對問題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與策略,對優化人才培養途徑,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陶瓷文化,培養非遺傳承人等將產生積極意義。
關鍵詞? 高質量發展;高職教育;人才培養
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的重要任務。“雙高計劃”的先行實施將重點打造“第一梯隊”,引領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專業是職業院校辦學特色、水平、效益的集中體現,專業發展與學校改革發展定位密切相關,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與社會服務的效果。高職院校陶瓷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為陶瓷行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對支撐陶瓷產業發展、繁榮中華優秀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1? 高職院校陶瓷專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陶瓷產業的蓬勃發展,全國已形成了以江蘇宜興、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廣東佛山、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山東淄博等眾多陶瓷產區。陶瓷手工藝品凝聚著創造者的高超技藝、豐富情感與人文精神。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特色陶瓷創意產品不斷升級,形成了特色優勢發展的良性局面。
但隨著能源枯竭、技術瓶頸、粗制濫造等問題的不斷涌現,陶瓷產品同質化、機械化、數量化發展的模式愈演愈烈,傳承創新、工匠精神、綠色發展的理念似乎愈走愈遠。隨著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悄然興起,我國經濟結構轉型與發展方式轉變與之形成歷史性交匯,這必將引發傳統產業形態、分工和組織方式的深度調整與變革,陶瓷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迎接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必然要求。
(1)人才培養質量差異較大
受限于職業院校硬件環境條件與地方陶瓷產品特點,陶瓷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驗實訓條件、人才培養規格、技術技能目標等往往具有偏向或無法統一,導致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由于陶瓷工序的復雜多樣,陶瓷專業人才的技能評價缺乏統一標準,有時無法有效適應產業鏈升級而出現的變化。
(2)工匠精神需要強化培養
在現代工業文明和大工業生產的社會大趨勢下,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和外來文化勢不可擋的驅使下,手工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如何培養陶藝人的工匠精神,不斷喚起、調動個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培養獨立創作精神成為重要的課題。
(3)融合創新存在明顯短板
陶瓷藝術除了繼承式的發展,進一步的積淀,也需要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在陶瓷材料和工藝之間尋找結合點,更好地運用和駕馭好陶瓷材料。目前,陶瓷作品創作中,還是有著設計、材料、工藝等無法融合的突出問題,導致陶瓷作品的創作往往缺乏元素或亮點,藝術與科技無法融合。能踏踏實實地把窯爐燒成、工藝及藝術結合的陶藝家不多,限制了很多藝術元素、藝術語言的創新表達。
2? 高職院校陶瓷專業高質量發展路徑與策略
(1)加快構建特色專業群,致力培養復合人才
2019年,國家公布的《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明確提出“圍繞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設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從已有數據分析發現,產業布局中,服務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的專業群相對較多,總數超過了300個,這對于產業經濟結構調整起到了明顯的支撐作用。
事實上,隨著陶瓷產業結構調整,新的工作崗位不斷涌現,技術要素同步升級,專業開設或發展建設過程中,如果一直只是狹小的專業面向、一味追求熱門的市場而無法形成合力,就很有可能因為無法有效支撐產業結構調整變化而逐漸邊緣化甚至被淘汰,單一的專業人才培養將無法適應更新的就業崗位。陶瓷產品的升級換代,需要從設計、材料、工藝等多方面綜合,急需大量復合型人才。唯有依據產業結構調整,適時重構課程體系,充分依據陶瓷工藝鏈的邏輯性關系與產品設計發展方向,梳理整合陶瓷專業群或專業集群,工藝與藝術融合、科學與藝術融合、跨界與專業融合,合力打造創新型、復合型專業人才,從差異化的獨特視角表達出“高光”的呈現效果或藝術語言。
(2)打造高水平師資團隊,強化創新能力培養
人才資源是高校辦學的第一資源,高水平的師資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為提升創新實踐能力,師資團隊需要按照分類管理、量身打造的理念,通過拜師學藝、跨界融合、下廠實踐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教學水平與實踐能力,強化自身創新能力培養。
通過聘請陶瓷藝術大師、高級技師,建設大師工作室,積極實施“一師一室一門類”、“一師一徒一技藝”等人才引培工程,傳承發揚傳統陶瓷藝術,將創新理念互通互學。通過與企業兼職教師合作授課、合作研發等方式,實施“一專一兼一課程”、“一師一企一崗位”等技能提升工程,強化動手能力的同時,傳授學生更多“零距離”實踐技能;通過聘請創業、企業導師參與創新創業指導,實施“跨界+融合+創新”工程,積極提升教師的創新創業能力。
(3)建設產教融合平臺,校企合作協同育人
充分依托政校企行“四方”理事會,創新“雙元雙創雙融”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陶訓基地+工作室+展創中心”教學模式,與地方企業合作開展“招生招工一體、校企聯合培養”的陶藝人才“現代學徒制”培養項目,按行業標準培養陶藝“現代傳承人”。
以大師工作室為平臺,發揮陶藝大師在高超技藝、創意思維、創新理念方面的傳幫帶引領作用,全面支撐學生動手能力,為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陶瓷手工藝新人提供支撐。以企業實際產品為紐帶,模擬企業生產或真實展現,達到甚至趕超企業裝備水平,支持陶瓷材料研發與工藝升級。通過將企業紫砂產品創新難題帶進課堂,拓展開設紫砂壺、紫砂杯、陶瓷藝術品等產品制作項目,設計專業教學內容,形成生產與教學融合的組織模式,學生在此中心能夠得到真實的創新實踐訓練。
(4)打造非遺文化高地,助力文化傳承傳播
陶瓷文化的自信與傳播,體現在創新產品的語言與豐富的思想內涵上,體現在相關課程學習、資源共享的國際通用性上,體現在國際陶藝交流的互學互鑒與開放創新上。高職陶瓷類專業需要集聚自身人才和資源優勢,積極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非遺文化,全力助推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傳承創新,不斷提升陶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充分發揮品牌特色專業資源優勢,開發非遺課程,推行“陶文化+”素質教育模式,傳承陶文化、弘揚陶精神,積極打造特色校園文化育人品牌。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以陶為媒,以藝會友,不斷構筑非遺文化傳承基地,架構中外陶文化交流之橋。以作品展覽、技藝表演、文化交流等方式深入推動國際陶藝文化交流,全方位、多層次展示新時代背景下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積極成果。
3? 總? 結
近年來,學院通過探索建立開放共享、協同育人機制,打造“國際視野、德藝雙馨、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打造融傳統與現代、藝術與技術為一體的“陶瓷藝術傳承創新產教融合實訓平臺”,建設陶瓷設計與工藝省級品牌、陶瓷制造工藝省級高水平骨干專業,構筑陶藝人才培養高地,造就陶藝文化傳播使者,示范輻射兄弟院校同類專業發展,引領“獨門絕技”走向世界。
參 考 文 獻
[1]吳岳軍.傳統手工技藝“現代傳承人”培養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9(4):49-54.
[2]李偉只.“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特色專業群建設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05):34-38.
[3]陳凌.高職院校陶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成才之路,2020(1):12-13.
[4]孫秀春,廉新宇,艾靜蕊.專業群教學資源庫建設的重點與做法[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0,18(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