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劍
摘 要:文章圍繞“精準脫貧”思想指導下的高校實施資助育人的現狀、問題,現實意義,應樹立的工作理念以及資助育人工作的路徑開展了分析,認為,在“精準脫貧”思想指導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應當加強政治引領,筑牢育人根基,創新工作方法,提高資助效益。
關鍵詞:精準脫貧;高校;資助育人
2020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面對脫貧攻堅戰決戰年,作為為黨和國家培養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要求下,高校作為社會中人才高地,擁有一定數量的家庭困難的大學生,這些大學生是困難家庭的希望,他們的志氣與智力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必須高度重視學生資助工作,以高度的責任感開展學生的資助工作,以 “四個意識”引領,做好“四個服務”,科學做好資助工作對履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具有重大意義。
一、當前我國高校學生資助現狀
(一)從資助主體來說,對高校困難大學生的資助主體可以分為四大主體,包括政府主體、社會主體、學校主體和學生主體。政府主體包括公共財政專項撥款,由教育、民政等主管部門根據金額多少和擬資助對象的具體情況,依據一定的標準,委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所在學校開展評審,確定人員后最終發放到學生資助賬戶。社會主體包括公益、慈善以及企業家個人的捐贈,依據一定的標準開展資助。學校主體包括困難學生所在學校每年拿出固定資金,每年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家庭困難學生進行資助,方式包括直接資助,獎勵,補貼或勤工助學。最后就是學生互助,包括普通同學對家庭困難同學的個人幫扶,朋輩輔導等。
(二)從資助方式來說,當前資助方式包括獎、勤、貸、助、補等方式,具體來說,“獎”指的是對符合條件的家庭困難學生進行獎勵,而獎勵的標準一般為思想積極進步,學習成績優異,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勤”指的是勤工助學,是家庭困難學生通過學校提供的實踐崗位,通過工作上的付出獲得資金,一般來說,這種方式都是由學校統一提供崗位,家庭困難學生通過自己的工作付出獲得學校給予的固定收入,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勵志成才。“貸”主要是政府、銀行給予受助對象免息貸款,讓其在完成學業后在進行償還。“助”主要是給學生直接無償發放一定金額的助學金,助其完成學業。“補”主要是學校依據一定的標準,針對特定人群進行現金補貼。
(三) 從資助對象來說,總體上分為特殊困難與一班困難。特殊困難學生主要是國家建檔立卡家庭的學生或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的家庭。一般困難主要是仍然未擺脫貧困,家庭勞動力少,家庭入學成員多,或家庭成員患有重大疾病、慢性病等家庭的學生。
(四)從資助的外部環境來說,包括經濟環境,公共政策環境,社會環境。首先是經濟環境,在國家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引下,貧困地區根據自身發展條件均開展了產業脫貧,積極招商引資,為貧困地區注入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供就業崗位。公共政策環境包括政府財政儲備,政府間對口支援,生態移民、教育支持脫貧、社會保障兜底脫貧等多種手段。從社會環境來看,社會里相當一部分企業家、公益組織和慈善組織為家庭困難學生送去各種資助與服務,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二、當前我國高校學生資助的面臨的問題
(一)從資助主體來說,一是資助主體之間缺乏聯動機制。目前高校資助主體較多,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都參與了進來,都在積極發揮作用,但是各主體之間的溝通、協調、共享的聯動機制缺乏。具體表現為評選前各主體的認定標準差異較大,評選中各主體無法實現信息共享,評選依據信息模糊。評選后不同主體資助主體的資助較集中,資助面有深度但缺乏廣度。二是缺乏對資助主體的監管,具體表現為主體資助政策落實不到位,不按照政策原則和要求開展資助工作,制度管理不重視,資金管理不嚴格,信息管理不保護,監管責任不到位。缺乏結果導向的評價和過程導向的檢查,一些目前已有的監管措施流于形式,特別是在評選過程中的標準認定,信息審核人的自由裁量權較大,缺乏監管。三是資助工作隊伍問題。當前高校資助工作隊伍主要為高校輔導員,輔導員隊伍平時工作壓力大,資助只是分管工作之一,一些輔導員無法細致跟蹤資助工作的全流程,只有在評選的時候分析資助政策,評選結束后缺乏對資助工作的全程跟蹤。同時,資助崗位流動性較大,輔導員由于院系和分管年級的變動會導致資助崗位的輔導員換崗頻繁,從長遠來看,不利于院系資助工作的連續性和科學性。
(二)從資助制度來看,一是資助工作的理念問題。資助工作作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必須以立德樹人為引導,但是目前以立德樹人為引導的學生資助工作理念仍然發揮的不夠,具體表現為,資助工作側重資助,缺乏育人,資助工注重評選,缺乏對受助學生的鼓勵,價值引領發揮不足。二是資助制度還不夠完善。具體表現為,首先是資助體系設計不完善,有償資助比例低,而無償資助比例高,缺乏讓學生以學習成績,第二課堂等綜合素質作為評選依據,導致學生爭困不爭優,不想通過學習和實踐來而獲取獎助學金。其次是貧困識別不夠精準,困難學生家庭信息模糊,一些學生本著“爭困不爭優”的原則,故意隱瞞自身家庭信息,特別是自身家庭收入情況,能隱瞞的就隱瞞,能展示家庭貧困的就全面展示。再次,大學生獎助學金的評定都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但是公開的同時也讓參評和受助學生的個人信息缺乏保護,表現為再對學生的評選過程中本身就需要學生參與,這里必然存在著學生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學生評選過程中,以紙質材料提交為最終依據,評選結束后無論是否被評選上,大量的紙質材料一部分需要留檔,這就又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風險。三是資助工作方法還有待進步,當前高校在資助工作中,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大數據開展資助工作的程度還不夠,信息的傳輸從輔導員一直傳輸到學校資助管理部門,這樣層級較多,紙質信息和電子信息的處理量均非常大,這樣經過層層報告客觀增加了工作量,較低了效率。不能運用大數據對學生的數據庫開展分析。
(三)從自助對象來說,一是學生參評的誠信還不夠;學生參評總體上來說,還是會將自身的困難刻意放大,填寫信息能放大困難就盡量放大困難,盡量寫得比別人更困難,這是一部分學生參評的心理特征。在高校資助評選過程中,輔導員不可能把家庭困難學生的所有已經填寫的信息全部跟當地開展核實,針對一些關鍵信息,輔導員核實難度也很大,比如當地縣鄉開具的貧困證明,從學生反映來看,縣鄉政府只要知道你是本區域的居民,無論是否貧困,只要申請就會開具此類證明,輔導員老師打電話進一步核實,當地均稱“很貧困”。但目前只有建檔立卡家庭認可為的確還未脫貧,而其他關于貧困的證明只能作為參考。二是勵志成才還不夠;高校資助的根本目的是勵志和成才,勵志就是要讓受助學生更加奮勇前進,幫助學生努力學習,讓受助學生因為學校的資助更加進步,資助最終是為了讓學生能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目前高校的資助工作還是較為側重于資助的評選和發放,對于后續的勵志、成才的指導還是做得不夠,表現為學生拿著助學金不思進取,等靠要思想嚴重。
三、“精準脫貧”思想下的高校實施資助育人的現實意義
第一,實施資助育人,是國家扶貧戰略賦予教育工作的新任務。為了順應時代發展,教育部頒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將學生資助育人納入了十大育人體系之中,這為高校資助育人提供了政策保障。高校發揮自身作用,把扶困與扶智、扶志有機結合,建立起國家、社會、學校、學生“四位一體”的資助工作體系,形成了幫扶—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實現了由資助育人向“立德樹人”的新跨越。
第二,實施資助育人,是維護社會和諧,促進教育公平的新要求。教育公平對社會公平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資助育人對維護社會和諧,促進教育公平的作用已經被事實所證實。高校是社會安全穩定的晴雨表,也是和諧社會的風向標,高校穩則社會穩。作為承擔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高校,有責任也有義務維護好校園穩定,促進教育公平。只有構建科學系統的高校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才能更好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教育公平政策落地落實。
第三,實施資助育人,是確保家庭困難學生成長成才的新路徑。家庭困難學生大多數來自生態環境薄弱,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用知識改變命運,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是他們渴望。黨和政府把改變貧窮落后地區面貌。截止2018年,我國政府教育經費已連續七年占全國GDP的4%以上,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兩免一補”政策,資助實現了所有學校、所有學段、所有家庭。國家采取獎、助、貸、補、免及綠色通道等措施,每年資助各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億人次。資助育人不但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帶來新希望,也為社會帶來了正能量,也給中華民族振興增添了新活力!
四、“精準阿脫貧”思想下高校資助育人應樹立的工作理念
(一)堅持把精準資助作為育人內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堅持教育的公益性,不讓每一名因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失學是黨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面對我國進入小康社會,實現全面脫貧的大好形勢,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要與時俱進、超前謀劃、精心施工。用“精準”指導資助工作全過程,用“精準”檢驗資助育人新成果。
(二)堅持“三全育人”的要求。學生資助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是“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在高校延伸和深化。構建以人本為主線,以教育人、培養人、塑造人為目標的育人模式,就要堅持經濟資助與人本教育相結合、物質撫慰與精神疏導相結合、勤工助學與自強自立相結合、誠信教育與感恩教育相結合、社會實踐與能力提升相結合、育人環境與成長環境相結合的全方位、立體化的人本育人網絡。把資助工作做成讓學生充滿人文情懷,充滿關愛感恩的暖心工程。不僅讓他們從資助中受益,也要體驗幸福感和歸宿感。激發他們內心的感恩意識,重塑自信、自立、自強的人生信念。
(三)堅持把先進技術作為育人手段。把先進手段運用到學生資助工作中,是學生資助工作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學生資助工作要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學生對成長成才的新希望,把信息科學技術與演繹推理方法進行融合,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技術手段,把申請資助學生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類、梳理、匯總,形成數據模塊。從數據的抓取、分析、評價和結果有機的統一起來,智推優選出與資助對象最匹配的資助資源及資助方式,使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向科學化、人本化的方向發展。
五、“精準脫貧”思想下高校“立德樹人”與資助育人工作的路徑
(一) 加強政治引領。扶貧要扶智,治貧先治愚。要把“立德樹人”融入到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各個環節,構建“三全育人”體系,促進德智體美勞教育的全面發展。教育是脫貧致富的有效手段,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回應人民的期待,引導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制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健全人格、向上人性和高尚人品。培養學生學會運用知識、經驗和能力參與社會主義建設,將知識內化為思想智慧,外化為行動能力。
(二)筑牢育人根基。資助育人不僅僅是滿足學生生活物質需求,還要引導學生成長成才。一方面,要完善工作法規。要針對全國脫貧工作帶來的新變化,會同與學生資助工作的相關部門,對高校學生資助領域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開展研判,出臺指導高校做好學生資助工作的政策措施,使學生資助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通過“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以及資助育人相關項目,引導大學生全面全面了解黨和國家的法規,政策等,特別注重要向家庭困難學生的家長宣傳資助政策,讓家長了解學生對于困難大學生的具體幫扶措施,依法依規開展資助申請。另一方面,要建好資助工作隊伍。
(三)創新工作方法。一方面,數據采集要精準。學生資助工作基本依據是基礎信息采集。要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生資助工作中。充分發揮高校科技前沿、技術力量雄厚的優勢,在國家學生資助信息化平臺的架構下,把與資助工作相關的信息數據核準核實,把科學方法與邏輯理念有效融合,做到資助資源與學生需求最佳匹配,提高資助資金和資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資助評估要科學。資助工作的效果怎樣,除了學生和社會的評價,還需要用數據評估去驗證。高校要依據資助工作的內容、目的、要求,出臺學生資助工作效果評估細則,開展以學院為單位的評估,督促做好學生資助工作。同時,資助工作也要作為考評學院學生工作隊伍的指標,用制度促進資助工作的落實落地。
(四)提高資助效益。學生資助效益是資助工作的終極目標。資助效益要體現在“程序優化”和“效果雙贏”上。一是資助工作要科學謀劃。學生資助工作要想取得最佳效益,就要重視對資助工作全過程的科學規劃,注意管理流程節點和程序整合,科學配置各類資源,統籌協調各類問題。把政策理解透徹,把程序梳理清楚。二是資助教育要與時俱進。對資助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是提高資助工作效益不可缺少環節。要結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全國教育大會的會議精神,以及全面兩會關于教育類的方針、政策。對學生進行愛黨愛國愛校愛同學的“四熱愛”教育。在校園開展一系列的資助育人活動,打造感恩、勵志和成才的活動主題,讓學生樹立自尊、自強、自立、自信的意識。三是資助過程要依法實施。要自覺把學生資助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和政策軌道。遵守學校和各級政府的相關規定,結合學校具體情況,落實會議精神,讓學法、守法成為學生必修課和一生格守的底線。
參考文獻
[1] 田延華.攻堅克難,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激勵廣大干部群眾鼓足干勁[EB/OL]. http://www.12371.cn/2020/03/08/ARTI1583673868345159.shtml.2020-03-08.
[2] 教育部. 2018年基礎教育發展調查報告[EB/OL]. http://chuzhong.eol.cn/news/201906/t20190607_1662729.shtml. 2019-06-07.
[3]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