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杰 徐菲
【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就建構互聯性、協同式、結構化世界發展格局所作的獨特智識貢獻,不僅強調世界各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價值理念,更是未來世界發展方向的實踐方案,可以從中區分出“作為發展思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作為治理工具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前者以社會主義發展理念為核心;而后者以前者為思想根基,容易遭受西方意識形態的誤解和阻擊,這是“作為治理工具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實效的重要障礙,主要表現在意識形態間的互斥性和西方社會對中國意識形態的曲解等方面。突破這些困境的路徑有三:求同存異,探索相融合的部分;推動不同意識形態間平等對話,消除西方意識形態的曲解;提升我國的意識形態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全球化? 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沖突
【中圖分類號】 D6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1.016
“作為發展思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社會主義性質的世界建構理念,它的國際傳播必然遭遇意識形態困境,并會將這種困境傳導至“作為治理工具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上;原因在于,后者以前者為思想根基,兩者之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正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因此,本文所描述、闡釋的“作為發展思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國際傳播的意識形態困境,同時是“作為治理工具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無法發揮實效的困境,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亦是促動、保障“作為治理工具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實效的方案,這是本文貫徹“人類命運共同體”理想類型所示兩條主線的基本方式——前者為明線,后者為暗線。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類型”
黨的十八大報告表明,人類命運共同體主要表達一種“立足國內,放眼世界的戰略含義”[1]。因此,要獲知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準確理解,須將其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中,就其淵源、本體、運行、實效作綜合考察。事實上,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僅是一種價值理念,更是一種具體實踐方針。這幫助我們區分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兩種理想類型(ideal type)——“作為發展思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或稱“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作為治理工具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思想根基、發生淵源上看,前者顯然且必須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這是其國際傳播遭遇意識形態困境的根本原因;就后者而言,不適宜對其進行意識形態評價(也因此無法稱其遭遇意識形態的國際傳播困境),因為它本質上應當被視作一種治理和溝通工具,與前者的關系是“器”與“用”的區隔;或者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為了實現、建構、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傳播,但因為該思想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它容易被其他國家、其他思想領域的受眾所誤解(甚至被“標簽化”),即遭遇意識形態困境并遮蔽他國受眾的眼睛,導致他們無法領會到該思想中包含的可以引領人類共同奮斗,解決共同面臨的全球環境問題、網絡安全、恐怖主義等諸多嚴峻問題的精華部分,及可以求同存異的部分。“人類命運共同體治理工具”便應運而生。就像社會主義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有計劃經濟一樣,社會主義性質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治理溝通工具”就像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工具——市場一樣,只是為了人類共同福祉的增進而存在,決非其他。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國際傳播的意識形態困境
不同意識形態因差異而相互排斥。意識形態源于社會存在,不同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不同的社會物質基礎,必然產生不同的意識形態。只要全球范圍內有多元化國家存在,必然會存在多元化的意識形態。無論全球化如何深入,意識形態差異都無法從根本上被消弭。因為意識形態的存在本身在于意識的差異。各種意識形態對應的階級存在較大差異,進而引發民族文化與國家文化之間的差異,這又造成不同利益主體在追求自身利益過程中,與其他階層產生沖突。從世界范圍看,各個國家為了維護本階層或本國利益都十分重視維護本國意識形態,這無疑會加劇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2]
不同意識形態之間沖突形成的原因是,在意識形態較為固定的情況下,不同國家的人民都養成一種穩定的思維模式與文化形態,使這一意識形態與相異意識形態難以相容,進而產生相互排斥和相互對抗,乃至相互沖突的現象。其表現形式主要集中在文化的認知差異、文化的接受差異、核心價值觀差異、文化的抵制、文化的沖突等方面。必須看到,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穩步推進不僅促進了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文化融合,還有效提高了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互動頻率。但隨著文化互動不斷深化,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逐漸暴露,使人們在意識形態之間出現激烈的對抗,并表現出勢均力敵的對峙局面。中國長期以來提倡各國攜手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有的文化理念和發展理念結合后形成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理念。因此,在全球意識形態差異與互斥的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較難獲得國際認同。
西方社會選擇性解讀中國意識形態。中國的和平崛起,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進而使中國意識形態的國際話語權得到增強。長久以來占據國際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西方社會由此感受到了“威脅”,為了維護意識形態霸權,西方國家展開對中國意識形態的批判,甚至不惜曲解。西方主流媒體涉華報道不僅涉及經濟、政治、軍事,還涵蓋文化、教育、醫療、衛生、能源等領域。不少報道充滿敵意,故意污蔑中國,抹黑中國,企圖將中國描述成一個極度貧窮落后、思維封建的國家。事實上,西方社會對于中國意識形態的曲解由來已久。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思維始終認為:西方國家的發展現狀是文明發展的代表,高度發達的經濟、富裕的國民生活、言論的高度自由、金融產業的高度開放,世界上任何國家無可比擬;而中國是一個封建國家,是愚昧、貧窮、落后的典型代表。在這種思維定勢之下,西方社會眼中的中國已然不是中國本來的模樣,而是被其抹黑后的形象。在這種極度扭曲的觀念下,西方國家的學者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扭曲為民族主義和理想主義,甚至中國主義等,充滿了傲慢與偏見。曲解在本質上是為了確保自己能夠永遠主宰世界,是典型的帝國主義思想。將中國排斥在世界邊緣是西方國家的核心目標,是保護自己形象的主要手段。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扭曲充滿敵意,本質上與西方國家的文明精神相悖,與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相悖。
由于西方國家對中國意識形態的曲解,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國際上遭受不同程度的質疑。有學者指出:“中華民主主義者普遍具有濃厚的幻想色彩,在現實中提出的共享共贏理念較為狹隘。”[3]還有甚者認為我國不具備領導國際事務的能力,要想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付諸實踐存在巨大困難。[4]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國際傳播意識形態的路徑
在意識形態沖突背景下,要在世界范圍內真正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需有針對性地從以下方面尋找突破路徑:首先,客觀認識意識形態差異,求同存異,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相融合的部分;其次,要推動不同意識形態之間平等對話,尤其要積極主動加入到國際意識形態的交流互動中,消除西方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曲解、偏見;最后,要提升我國意識形態話語權,破除西方意識形態霸權的神話,防止西方意識形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驅趕。
客觀認識意識形態的差異。意識形態的差異無法消弭,但由于意識形態差異而引起的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排斥心理卻可得以緩解。需在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理念的同時,正確認知意識形態的差異,探索有效溝通方式。
首先,須接受不同意識形態之間具有差異性的事實。不同社會體制催生不同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差異客觀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同時,不同意識形態間的排斥、沖突是普遍現象,在不同意識形態接觸、碰撞過程中,應悉心研究他國政治文化理念,加大與鄰邦國家的文化交流與互動,促進周邊地區的文化融合,積極消除文化誤解,創建良好合作環境,在共有問題解決上達成高度一致,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付諸實踐,并通過不懈的維護和促進,來贏得其他國家的認可,收獲國際社會的贊譽。其次,要時刻保持寬容態度,積極了解不同意識形態,研究不同意識形態的要義。大量歷史經驗表明,以寬容態度去正視不同意識形態,是深化溝通與互動的基礎前提。因此,要提高對不同意識形態的理解深度,須將多角度的分析作為理解對方核心思想的途徑。這在本質上也是深化國際文化交流與溝通,促進意識形態交融的主要方法。將意識形態的互通作為促進“作為治理工具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實效的核心手段,須以多視角來考量他國立場與文化思維。任何狹隘的思想都將對他國感受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引發一系列消極結果。寬容對待他國的理念與立場,對消除各種誤解,增進彼此感情,提高意識形態的相融性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基于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須以消除排斥心理、寬容以待的態度為基礎,構建文化共融的橋梁,促進國與國之間的意識形態交流,突破傳統意識形態束縛,構建起真正意義上的意識形態互通體系。
推動不同意識形態的平等對話。以承認意識形態差異為基礎,從行動上推進不同意識形態平等對話。通過這種方式,消除西方意識形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偏見。
首先,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握中國文化傳播方向,拓寬文化傳播渠道,積極向世界各國傳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理念與內涵,闡述利益相關性的深刻意義。其次,要加大對議題內容的創新和傳播,在重要場合與關鍵時間節點,向各國展示中國文化,傳播中國聲音,表達中國發展理念,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議題內容,詳盡闡述世界經濟的協同發展機制,促進世界各國互惠互信、合作共贏。最后,要在遵循對外傳播規律,遵守媒體發展規律基礎上,樹立正確價值傳播理念,借助網絡媒體渠道唱響人類命運共同體核心價值觀,促進全人類樹立命運共同體發展理念,強化中國意識形態的國際感召力。加大對各種重要渠道的利用效率,為中國意識形態與他國意識形態的平等對話提供支持,通過循序漸進的影響,來消除西方國家對我國意識形態的錯誤認識,向世界真實、全面地宣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讓國際社會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在應對全球性危機方面的現實意義,從而真正接納這一實踐方案。
提升我國的意識形態話語權。要堅定不移地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核心,將增強中國意識形態與思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高中國話語的國際認同作為使命與任務。一方面采用多種方式做好馬克思主義的國際宣傳工作,使國際社會受眾能夠更進一步體悟馬克思主義的精神、感知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內核,進而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國際化建設與發展;另一方面加強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與文化互動,通過合作共贏踐行中國意識形態,促進中國話語權的不斷提高。[5]同時要加大中華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力度,積極爭取話語權國際地位,不斷鞏固和強化意識形態領域的影響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國際傳播、“作為治理工具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效發揮一定程度上均依賴于國際話語權的主導地位與影響力。因而傳播過程中,要注意進行文化創新,這是增強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必然要求。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文化自身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在每次變革與創新中都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為整個國家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勁支撐。基于此,更要堅決捍衛國家的意識形態,堅決抵制霸權主義意識形態,并緊隨時代前進腳步,加大現代文化的創新力度,構建以優質文化為核心的意識形態體系。
(本文系工信部黨建研究中心2019年重點項目“自媒體時代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創新研究” 和2017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當前大學生認知特點、行為規律與引導對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GZY209、SJGSZ2017007)
注釋
[1]張紀:《中國夢:鑄就人類命運共同體——對話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黨建》,2013年第11期,第42~44頁。
[2]肖喚元、秦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溯源、價值意蘊、國際影響》,《廣西社會科學》,2018年第7期,第43~44頁。
[3]Linda Jakobson, "Reflections from China on Xi Jinping's 'Asia for Asians'", Asian Politics&Policy, 2016, 8(1).
[4]Angela Poh, Mingjiang Li, "A China in Transition: The Rhetoric and Substance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under Xi Jinping",? Asian Security, 2017, 13(2): 1-14.
[5]張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跨文化傳播與認同探微》,《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7年第12期,第65~71頁。
責 編∕郭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