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銀



為著力提升一線體育教師教學素養,形成網絡體育教研可操作的范式和策略,聚焦一線體育教師的教學需求和疑難問題,充分利用網絡教研的優勢,借助微信、釘釘、QQ等交流工具探索與實踐出行之有效的體育教學網絡研究(以下簡稱“網研”)策略,筆者針對教師的教研問題和過程困惑提出“量身”“定制”“診療”“延展”的網研培養策略。
一、網研策略體系的構建
體育網研在當前大信息時代,可以解決教師因時間、地點、空間的限制而無法參與的困難。筆者所在的“鎮海區體育教學共生體團隊”,在區域名師及教研員的主導下,旨在培養一批學科名師,并依托網絡充分開展教研改革研究和學科建設。結合地域優勢,探索小規模的更切合教師自身專業成長和發展的教研模式。提出針對教師發展的“量身—定制—診療—延展”培養模式(圖1)。筆者針對量身、定制、診療、延展的策略進行如下解釋:
量身——聚焦教師的教學需求和疑難問題,讓教師有清晰的定位,產生積極參與教研活動的熱情。
定制——以教師的需求為核心,進行補償性分組培養,為教師提供定制型服務。
診療——引導教師學會課堂評測,通過診斷”“試驗”“對癥”“下藥”“追蹤”等方式幫助教師“建立”自己的經驗,內化教學能力。
延展——創造更寬廣的渠道讓教師有博學廣聞的機會,由教拓研,讓教學研究走向更深處。
圖1 “量身—定制—診療—拓展”培養模式
二、網研如何精準“量身”
精準定位教師在教學中擔當的角色。在開展網研活動之前,需要準確篩選出教師剛需的教研主題,但是由于體育教學內容多,人教版教材小學階段規定的教學內容有500多課時,如何在這么多節課中,篩選出能夠引起教師探索興趣、培養教師教學能力的內容值得思考。
1.量表定位教師角色
為了讓教師對不同研討內容有自我審視的過程,精準定位自己的教學能力,在研討前設置了研討分組自測等級表(表1),等級表分A、B、C、D4個等級。教師根據研討主題內容,對應等級表評估自我,把所屬等級發到研討群,由組織者根據循環、補差的原則進行A、B、C、D補償性互補配對。一個研討分團體由4個等級的教師組成,由等級A的教師擔任組長,原則上優先讓D等級的教師進行視頻課展示。
2.問卷定位教研主題
探討主題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不一樣的聲音,為了避免選擇教研主題的片面性,構建適宜的網絡教研菜單,充分發揮教師的自主性。每學期開展1次網絡問卷調查,即“教研菜單自助”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教研主題、實施時間、策略與改進建議等方面。操作方式是通過微信小程序“問卷星”設置問卷,并讓教師通過手機、電腦線上答卷的方式,發表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需求。
三、網研如何個性“定制”
關注教師教研過程,充分利用多方平臺和實踐機會,對教師進行有效指導,為教師構建一個有效的研究團隊,對教師在教學中的問題進行科學剖析,并實施定制性教研服務。
1.定制,始于補償性“抱團”網研
教研開始后,負責人將分組結果發于群文件中,每組的A為組長,負責教研小分隊的研討工作,教學薄弱型D教師進行課堂展示,組內其他成員,對執教的D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課堂把控能力、教師專業能力、視頻課拍攝技術4個方面進行各個階段問題的診斷和指導。以筆者執教《前滾翻》為例,首次網研主題圍繞教材及所處學段學情進行文本解讀,聽取組內A、B、C型教師的把脈建議,制訂7個課時的單元計劃,選取第2課時并制訂教學策略;二次集體備課,筆者進行教學試驗,并將試驗后的視頻發于討論群,組內教師對視頻課中的困惑點進行線下課堂試教,對在教學中特別有疑惑的內容進行再次交流,最后集團隊合力,提煉出教學設計;三度提煉視頻,根據團隊集體備課結論,上課教師再進行試教,再完善自己的執教能力,并提煉視頻。
2.定制,明于舒適性“彈性”網研
為了讓教研更自由,更“接地氣”,消除教師們參與教研活動的畏難情緒,團隊負責人會把教研活動安排表(見表2)提前放在群教研動態中,并且及時進行信息更新。在時間安排上做了彈性設置,每項任務完成的時間要求為至少3天。集中研討時間定為周末及節假日的晚上。讓教師能在課余時間享受輕松教研。
四、網研如何有效“診療”
從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行為入手,借助智能手環、視頻播放功能,關注課堂每一個時間段,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心率,定制課堂觀察量表,讓課堂剖析結果清晰地呈現在教師們眼前。聘請專家助力教師成長,讓有效的“處方”以視頻、圖片等形式清晰地展現。
1.診療,展于觀察量表
實際的研討過程是解決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過程,日常的體育教研活動中通常會用自己的觀點來評測課堂效果,為了避免“一言堂”的評課方式,聚集“精準教學”,借助運動手環監測系統、視頻播放功能來觀察數據,對學生的運動心率、練習密度及情感表現,教師每個時段的執行能力和上課狀態進行數據分析,并記錄在觀察量表上。最后通過全體教師的觀測數據來精準地評測課堂的效果,對教師執行能力進行診斷與改進。通過線上精準課堂評測,有效提高了執教教師的教學素養(表3)。
2.診療,展于最佳“處方”
負責人組織開展教學問題“處方”發布交流會,每期聘請專家進行評課。研討會先由各分管負責人報告課堂測評數據及各組評測建議,各組長負責記錄匯總。專家針對教師課堂中的問題,給出整改“處方”。會后執教教師可與專家單獨連線交流。最后由各組組長形成的會診小組對執教教師進行追蹤指導。讓執教教師運用最佳“處方”,線下繼續開展教學整改行動,從而有效解決自身問題。
五、網研如何有圍度“延展”
評價一名教師的教學素養,不僅僅在于教學能力,也在于教學學識的豐富,二者相輔相成。完成量的積累就會有質的飛躍,教師對于教學研究的熱情也會隨著日益增長的教學知識而不斷增強。
1.廷展,啟于寬廣的研討渠道
俗話說,見多識廣,要創造更寬廣的渠道讓教師有博學廣聞的機會。筆者所在團隊借助《中國學校體育》“草根爭鳴”話題研討平臺,與全國各地的教師在線上享受智慧成果。2018年團隊負責人楊校長帶領團隊主持了《中國學校體育》“草根爭鳴”總第115期話題研討活動。這是一次全國體育教師的線上交流活動,讓教學研究從地域走向了全國,為團隊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教研平臺。
2.廷展,啟于開闊的學術沙龍
在教學中會有或多或少的疑惑,當專家組的教師也無法解決之時,便把疑惑當成課題來研究,這樣便讓教師的教學研究走向更深處,也讓教學研究更能體現連續性與漸進性,讓教師實實在在地受益。在網絡課題研究與網絡教研的有效整合下,所在團隊形成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果,擁有了一個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及體育教學、科研能力的教師群體。如將在教學中遇到的“運動損傷”問題用撰寫真實案例、課題立項的形式進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