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要:火災事故直接關系著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加強火災事故調查,防止消防責任事故、失火案的發生,對其工作開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確保工作開展順利,就要利用火調工作對火災中的證據進行收集與保全,輔助案件的審核過程,本文將分析當前火災事故調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和強化火災事故調查工作的措施。
關鍵詞:火災事故調查;問題;措施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火、電、氣、車的用量迅速增加,導致消防安全隱患、火災隱患也逐漸增多。為使火調工作更加具有科學性、高效性,就要對相關證據進行收集與保管,充分利用證據的作用,對火災發生情況進行科學的判定,在運用行之有效的方式,確保工作有效的開展,完善火災事故調查工作。
1 火場證據保全概述
在發生火災的過程中,火災事故調查應采用合理的技術手段對火場中的各種實物、痕跡進行科學的提取與記錄工作,從而確保該實物與火災發生相關聯,為其火災發生評判責任認定時提供有效的證據。作為火調員,必須抓住現場這個活的證據庫,它是揭開一切真相的源頭。在火災現場深耕,將書上的理論與現場實際相結合,從而練就獨特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不難看到火場證據保全工作可以完成對火災案件的評判起著重要的意義。對于消防責任事故、失火案的發生,需要將有關證據提交給司法部門,對火災責任方進行處理,通過證據為火災發生提供有效的證據,使行政執法工作開展的更加順利[1]。
在對消防責任事故、失火案進行責任判定的過程中,火調員應做好證據收集與保護工作,特別是對于現場中的各類痕跡,進行存儲,這對于后期責任方的鑒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火災真相的調查過程中沒有小事,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關乎每一位居民,馬虎不得。受人為及自然環境的影響,火場的物證及痕跡極易遭到破壞,火災的破壞性是無法想象的,物質被燃燒殆盡,持續時間長,爆炸、坍塌都有可能出現,證據很難保全。所以,在處理相關痕跡中,要利用科學的信息技術手段,對其痕跡進行更好的保障管理,防止火災現場遭受破壞,而無法對責任方進行鑒定,避免該類問題的出現[2]。
2 火災事故調查及證據保全中面臨的問題
火災事故調查及證據保全是一項技術性與專業性并存的工作。需要有關工作人員做好相關工作,才能完成取證工作,但在實際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經常出現下面的問題:
2.1火災事故調查隊伍人員少
火災事故調查需要配備專業的信息及技術人才,但因為其工作性質的具有特殊性,大多數火災事故調查員在沒有案情發生時,要從事其他工作,相當于兼職的身份。他們既要掌握火災調查的專業知識,還要完成對火災事故的認定情況,利用主觀知識與客觀能力進行內容的判定工作。但在當前火災事故調查過程中,由于缺乏專業人才,造成對案件評價缺乏有利證供,影響火災事故調查的科學性、有效性[3]。
2.2火災事故調查及證據保全缺乏相應的技術檢測設備
由于經費有限,多數消防隊伍的火災調查設備處于老舊狀態,沒有對其進行及時的更新與維護工作。雖然每個消防大隊都會在消防安全事故及火災案發生時,為火調員配備勘察箱,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多數工作人員還是運用傳統的方式進行調查取證工作。而這樣依靠主觀判斷的方式會影響對火災評判情況。我國目前僅有兩所消防科研所可以進行火災發生事故的鑒定工作,來回鑒定時期長、費用高,會造成事故調查開展的滯后性[4]。
2.3沒有審核證人證言
在多數消防安全案、火災案發生時,會利用證人證言輔助對火災發生情況進行勘察,但是很多人沒有關注到證人證言的可信性,所以在其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沒有對證人證言進行審核工作,無法判定證人證言中是否存在欺騙、隱瞞的成分。其次,因為沒有對證人證言進行審核,及時出現與實際相左的內容,我們也不法完成對信息內容分判定。最后,由于沒有對證人證言進行審核,將無法對其證人證詞的有效性作出鑒定,甚至容易造成材料內容錯亂安防的現象,影響火災責任方的判定,使其結果有失公允。
2.4責任認定有所顧慮
在火災原因認定中,需要有消防機構對火災發生情況進行責任方的定性,從而對責任方進行追究工作。但是火災事故調查的過程中,多數人會處于對利益的考慮,在火災事故調查中利用不同的方式逃避處理,特別是涉及多個受災戶,事故責任方更是極力逃避自己的責任,在辦事過程中,利用消極的方式應對火災處理工作,但是火災發生后,已經造成了財產的損失,這時負責火災事故調查工作的消防機構也會卷入這場矛盾與糾紛之中,甚至被當事人起訴。為了維護社會安定與團結,消防機構在進行火災事故調查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顧慮,從而影響對火災發生原因的評判,對事故鑒定有失公允[5]。
3 完善火災調查及證據保全工作的有效方法
鑒于消防單位在進行火災事故調查取證中存在的多種問題,就應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履行消防職責,做好火災事故調查工作,為人民服務。
3.1提高火災調查人員專業素質
由于我國當前的消防隊伍火調人員95%上為兼職狀況,所以會有人少事多的現象出現,甚至一些火調員沒有精力及時間認真研究火災事故調查的專業知識,從而使其在火災事故調查與取證中暴露出相關職業素質低的問題,降低了火災事故調查工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為防止上述問題的發生,需要要求有關火災事故調查與取證的工作人員應為專業的、專職的,這樣才能提升其專業素養,實現對火災現場科學的取證。還可以利用培訓、進修的方式,讓有關火調員了解火災事故調查與取證方面的知識,了解相關工作制度,并完成后續對專職人員的培訓與教育工作,提升工作人員的素養。對于有關專業技術人員應適當給予政策傾斜,利用晉升的方式提高他們在工作中的地位,延長技術人員在崗年限,保持專業技術人員崗位相對穩定。
在進行火災事故調查與取證的過程中,要注意有關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首先,在發生火災時要及時到場,可能會目睹起火部位具體情況,至少能將調查范圍縮小。火災事故調查人員要攜帶和出示表明自己的身份證件,火災事故調查人員與火災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調查過程中嚴守秘密,不得私自拿走或損壞現場物品,還應尊重當地群眾的風俗習慣。其次,火場勘察要全面要通盤考慮,有重點也要兼顧其它,不能忽視和遺漏任何與火災蔓延和火災原因有關的痕跡物證。調查詢問要全面。可獲知真實情況。知情人和現場目擊人對火災經過的印象深,干擾少,疑慮少,便于及時調查。對所有與火災有關聯的人都要詢問,對知情者都要從時間、地點、情節、知情等細節進行詢問。最后,分析論證要全面,保證現場不被破壞或者破壞較少,還要不能放過任何疑點,從反面提出問題,并對疑點和問題做出合理解釋。由于火災事故發生的極為突然,所以在多數情況下,當事人對于案情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面對這類問題,要以更加專業的方法進行調查與取證,確保火災認定的科學性、有效性。
3.2提高火災調查裝備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在火災事故調查與取證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內容,對現場火災發生情況進行鑒證。通過對現場內容的鑒定,實現對責任方的有效認證。在出現難以奠定責任方的工作難題時,可以利用技術對火災發生原因進行評判。
例如,用金相顯微鏡對火災事故中進行觀察,通過對導線熔痕的金相組織進行責任鑒定,并根據金相組織的不同來鑒別該熔痕形成原因,從而排除火災引發的疑點,也會通過該技術的引用,判定火災誘發的真實原因。
利用微觀成分的先進技術理念,對短路熔珠下造成的空洞內表中的元素成分進行鑒定,根據不同元素成分的特征,鑒別其熔化原因與火災關系;
利紫外光譜的先進技術理念,對含有雙鍵和共軛體系進行檢測,對其誘發電子能級躍遷而產生吸收光譜進行定位,特別是紫外光部分的物質進行內容的鑒定與分析。
還可以運用特斯拉計對導線及雷電周圍鐵磁體剩磁檢測,依據剩磁的有無和剩磁的大小判定在火場中是否出現過短路及雷電現象,進一步分析與火災的關系。
無論是哪種儀器,都需要依托于經濟的支撐,才能實現火調工作開展的科學性,使其對火災取證的鑒定更具精確度和科學性。
3.3建立火災調查立案標準
在對火災事故進行調查與取證的過程中,需要由消防機構全權負責。因此需要建立火災調查立案標準,實行分級管理工作,杜絕責任認定有所顧慮問題的出現,同時,有關火災調查工作規定也需要由消防機構制訂,除此之外的工作,可以交由社會中介機構或協辦機構負責,改善人員不夠、取證有所顧慮等問題。
3.4注意審驗證人證言
要做好證人證言的審核工作,對其年齡、性別、職業、文化、身體狀況進行記錄,摸清證人與火災責任的關系、與火災責任嫌疑人的關系,從而了解證人的行為與談話動機。要做好證人證言來源工作,對于證人親眼目睹內容,要審核其感知案情時的客觀條件,如他們的視線、火災中的濃煙、氣味等。從而正確的感知案情。對于證人給出的證人證言.要了解他們是在什么時間、地點、條件下聽誰講的,需要提供有效的線索,從而找尋案情相關人詢問情況,進一步審查火災事故發生的客觀條件。若有關證人證言為道聽途說的內容,沒有辦法證實該內容是否是證人的盲目判斷,就要讓其提供有效的證據,否則其證言將不予錄用。不斷對證人證言進行審核,從中發現有關證言內容中是否存在矛盾性。并按照相關內容問題、做好筆錄工作,按照程序進行合理的合法的審核工作。
4 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帶來的便利下,更應加強對消防安全、火災案的重視,積極配合火災事故調查與取證工作,才能降低我國消防安全隱患的發生,為人民生活的長治久安做好保障。
參考文獻:
[1] 王凱.替群眾著想的火調員[J].中國消防,2019(06):52.
[2] 李孝海.火災物證損毀原因及防范措施研究[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2018,31(07):38.
[3] 汪渝.讓火災廢墟開口“說話”[J].中國消防,2018(05):58.
[4] 夏采繞.火災事故調查工作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消防界(電子版),2018,4(06):87.
[5] 沈超.論火調工作中的證據保全[J].消防界(電子版),2017?(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