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宏坤(河南頤城控股有限公司)
國有經濟中政府部門的干預政策,旨在保障國有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降低出口稅率與貿易限制,推動宏觀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然而,當前國有經濟生產效率、市場競爭力,遠遠不能滿足市場規律的發展要求,國有經濟的市場應變能力極差。因此,十八大從《國有經濟戰略布局調整》等大的戰略方針著眼,提出國有經濟股份制、私有化改造、拍賣、關閉、租賃、兼并等改革策略,意在擺脫國有經濟的長期虧損狀況,優化國有經濟的內部結構,提高生產效率與市場競爭力。國有企業改革離不開宏觀經濟調控,只有深化國有經濟改革的步伐,才能穩步實現中國宏觀經濟的平穩增長。
宏觀經濟是指國民經濟整體的經濟活動與運行狀態,包括國有經濟、私有經濟、物價水平、就業狀況、勞動力、進出口貿易規模等。其中國有經濟被政府看作提供公共服務的平臺,國有經濟改革也被看作微觀經濟的改革。但從大經濟學理論來講,國有經濟屬于國民經濟整體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經濟改革中應該削減國有經濟的冗員,從而提高經濟的運行效率,這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國有經濟改革是針對貿易、金融、價格、勞動等的改革,需要制定完善的改革方案。在國有經濟改革過程中,常常伴隨有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包括價格調整、金融政策實施等方面內容,這是出于宏觀經濟的發展考慮。若政府不顧社會發展,對國民經濟進行兼并,或者疏散大量企業冗員,則會產生不可挽回的社會問題。宏觀經濟的調控,就是要把可控范圍內的風險降到最低。
國有經濟發展依賴市場經濟的決策,市場經濟中的資源配置、運行管理,能夠緩解惡性競爭帶來的產品質量、經濟下行問題。在宏觀經濟的發展架構中,國有經濟、私有企業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這是由于國有經濟的商業比重逐漸上升,而公共事業所占比重緩慢下降,國有經濟的整體發展逐步放緩。宏觀經濟政策一般被安置在合理的法律框架內,以形成良性有競爭能力的商業環境。特別在宏觀經濟的發展潮流中,國有經濟改革需要同私營企業展開廣泛聯合,從政府的優惠政策中兼顧雙方利益,才能有效控制國有經濟的崩盤或壟斷局面。開放的市場經濟環境中,那些低效率、業績差的國有經濟將被淘汰。與此同時,具有競爭力的國有經濟企業在宏觀經濟中將擁有更大自主權,利用市場有力競爭局面,達到企業的利潤最大化。但當前國有經濟仍處于非商業性目標的圍繞中,其管理機制中的官僚性質較重,過度干預的管理太多。因此國有經濟亟待一套完善的激勵政策,來扭轉現今國有經濟的破產、重組、租賃局面。宏觀經濟建立在政府結構調整、社會資源重新分配的前提下,所以對國有經濟發展速度、效率的有效控制,能有效改善國民經濟的結構問題。
政府對國有經濟的保護,其目的在最大限度保持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創造更多的財政收入,同時也為了防止外資資產對國有經濟的侵蝕。所以國有經濟中存在著大量的非商業業務,但這并不能阻礙其商業業務的發展。非商業業務的重點在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創造盡可能多的就業崗位,維持平均的物價水平,減輕經濟下行壓力。為此國有經濟不得不降低商品的市場定價,壓低工廠的建廠與生產成本,將企業的負債率控制在較低水平線。而企業的商業性發展目標,則要根據市場規律推行市場化改革,依法落實企業法人財產權和經營自主權,使國有經濟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同時國有經濟仍舊要依靠政府的資金支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企業管理、發展模式、產品等方面的創新,優化產業的布局結構。最后,國有企業要緊緊把握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發展要求,才能完成最終的改革發展目標。
國有經濟改革涉及金融、經貿、物價漲幅、勞動力等多種因素,國有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能夠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就業、市場失效等問題。從當前國有經濟的發展來看,國有企業外部環境良好,國有經濟的發展障礙在于內部結構與產權控股問題,政府必須運用相應手段來改善當下的困境。截至目前,全國國有經濟改制面超過90%,央企及下屬企業的改制面也高達75%左右。2016年央企控股境內外上市公司已高達400 家,國有經濟營業收入的65%來自上市公司。這表明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通過引進戰略投資、推行規范改制和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大多數國有經濟實現了產權多元化。國有經濟以中央宏觀經濟調控作為指導,以主體業務作為主要發展目標,改革后的增速非???。因此只有快速推進國有經濟改革,才能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障宏觀經濟的平穩增長。除此之外,國有經濟在穩定國民經濟、平復物價、維持市場供應等方面,也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公司法》是國有經濟改革的指導法律,對國有企業的成立、商貿、倒閉等,作出了嚴格的規范與限制。國有經濟的幫扶政策、產品創新、調控方案等,受到規范法律體系的約束,主要為了保證市場的有序經營。2013 年修訂后的《公司法》更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截止到2016 年底,我國大中城市失業率始終控制在5%左右,居民收入與GDP 穩步增加,物價始終保持穩定的水平,宏觀經濟發展保持在低速平穩增長狀態,法律制約初顯成效。
市場競爭是促使國有經濟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從當前的市場管制情況來看,國有經濟、私營經濟并非處于同一起跑線。國有經濟仍受到政府的干預和控制,其經營方針、財務流動的自主權仍舊很小。政府會對虧損的國有企業實施債權保護,還會通過低息貸款、政府補貼來調整企業內部結構,甚至能享受到減稅免稅的政策。因此對于國有經濟而言,企業自身的資金存儲量較少,國家無法放開對國有經濟的市場價格管制,結果只能導致企業債務越積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國有經濟的商品所有制改革,才能徹底盤活宏觀經濟。所有制改革能從側面激發國有經濟的活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國有經濟也要進行內部改革,首先應從國有經濟的內部管理、經營環境等入手,以改善企業與市場經濟環境不相容的部分,推動國有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外在市場方面,可以通過放寬進出口貿易的海關與稅率限制,激活市場活力,提高國有經濟的市場占有率。
國有經濟改革的另一個重要任務為價格調控,即競爭性產品、非競爭性產品分別定價,競爭性產品價格走向應遵循市場規律,通過市場競爭推動宏觀經濟的增長。其中非競爭性產品屬于國家壟斷產品,在宏觀經濟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定價要與實際價值相符。但國有經濟價格調控政策,并不能依賴價格調控實現宏觀經濟的增長,還要從推動產品研發、降低生產成本方面謀求出路。勞動制度改革,是實現宏觀經濟發展的根本保障。勞動人事規章管理制度的出臺,對改善國有經濟中固化的勞動人事安排有著積極作用。當前國有經濟中的最低、最高工資標準間存在較大差異,國有經濟的管理者與專業科技人才的工資較低,而非技術人才的工資標準又過高,這嚴重打擊了技術人才的工作積極性。而國有經濟勞動力往往集中在資本密集型產業,對那些非資本型產業的涉足很少,這就造成了勞動力與人才的流動不均衡問題。國有經濟勞動制度改革,應制定更為開放的用人標準,制定跨度范圍大的最低、最高工資標準。宏觀經濟發展需要大量人才,只有實施按勞分配,才能激發企業員工的工作活力。雖然勞動制度的改革會帶來短期的企業發展恐慌,但從長遠的角度看,國有經濟內部的勞動制度改革和工資結構調整,使企業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推動了宏觀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