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金玲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教育部 2012)。王薔教授的“四維觀”——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王薔2015)和龔亞夫教授的“三維觀”——社會文化目標、認知思維目標和語言交流目標(龔亞夫2017)一致認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應當包含思維能力。
對在非母語環(huán)境中學習英語的我國學生來說,語言的學習脫離了語境,而英文繪本為我國兒童和青少年學習英語提供了豐富的生活情境和語境。英文繪本閱讀是激發(fā)學生英語閱讀興趣,促進其情感、認知和人格健康發(fā)展的一條有效途徑。科普繪本是以傳遞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為主要內容,采用多種敘事方式呈現(xiàn)出科學的事實與概念,并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其中文字只占有少部分甚至沒有文字的文學作品(王曉霏 2015)。科普繪本閱讀是促進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有機統(tǒng)一的有效方式。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的發(fā)展,小學高年級學生對科普繪本更加感興趣,但科普繪本較其他類型的繪本更需要系統(tǒng)性學習,因為科學知識的學習需要嚴謹?shù)乃季S(楊雪、劉春雷 2019),所以更適合運用在小學中高年級英語課堂中來綜合發(fā)展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需要教師深入分析繪本,挖掘繪本中豐富的語言信息和思維內涵。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解碼文本表層信息,還要引導他們挖掘圖文背后的信息,并主動探索文本留白之處,激發(fā)他們深度學習的熱情,讓其積極、主動思考。以外研版多維閱讀第六級Changing Colours的教學設計為例,對如何利用科普類英文繪本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要點進行歸納:Changing Colours介紹了雪靴兔(snowshoe hare)的特征及其皮毛顏色會隨著季節(jié)變化的自然現(xiàn)象。
在深入分析文本和學情后,將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能在圖片及上下文的支持下,理解snowshoe hare,log,hide,inside,look for等詞。
2.通過觀察圖片、閱讀文本,了解雪靴兔的特征及其皮毛在不同季節(jié)的顏色變化。
3.能夠利用任務單,分析、描述雪靴兔的特征,并思考其皮毛顏色變化的原因。
4.增強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確定教學目標后,進行教學設計,力求思維培養(yǎng)的目標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有體現(xiàn)。
積極思維往往由問題引發(fā),又在釋疑過程中得以發(fā)展。課堂提問要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為目的,要讓他們學會積極思考,學會多角度、多方面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使其能夠發(fā)展成為更為健全的個體,并為終身學習、終身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程曉堂、趙思奇2016)。
讀前,教師用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探索關于hare已知和未知的信息。
1.出示hare和rabbit的圖片(見圖1),提問:“What are their differences?”

圖1
2.出示繪本封面(見圖 2),提問:“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cover?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from the book?”

圖2
教師利用三個啟發(fā)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rabbit和hare的不同,并提出自己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此類hare的問題——what/where/when/how/why等問題。通過讓學生自主提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發(fā)展其思維的深刻性,并為整堂課的主動探索、學習、解決問題作好鋪墊。
在閱讀中,教師依次利用五個問題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文本,自主解決問題。
1.What kind of hare can change colours?
2.How does it change colours?How do you know that?
學生通讀全文,初識雪靴兔及其皮毛是如何變色的。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標識,滲透閱讀策略,分析繪本結構。
3.Why is it brown in summer?
4.What else can they do to protect themselves?
學生精讀夏天部分。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充分閱讀文本,思考和解答雪靴兔皮毛顏色變化的原因,并順著顏色保護的主線,引出其生活習性。
5.What colour is it in autumn and winter?
學生自主閱讀繪本的秋、冬部分,并在任務單的輔助下,歸納和描述雪靴兔在夏、秋、冬三個季節(jié)皮毛的顏色變化。
整個閱讀中,教師通過五個問題引導學生由整體到部分,由淺入深地學習文本,關注其思維的邏輯性。
通過觀察夏、秋、冬三季的變化,教師提問:“What colour is it in spring?And colour this hare,and show us and tell us why.”引導學生組內探討,給雪靴兔圖填色,并說明原因(見圖3),在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雪靴兔皮毛顏色變化的規(guī)律的同時發(fā)展其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圖3
作為一種可視化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將信息點清晰化、知識點結構化、學習策略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逐步形成思維導圖,并呈現(xiàn)在板書上(見圖4),清晰呈現(xiàn)文本邏輯,先梳理雪靴兔的四個特征,再分析其夏、秋、冬三個季節(jié)皮毛的顏色變化特點,思考顏色變化的原因,為學生在語言綜合表達的環(huán)節(jié)提供語言結構支撐。

圖4
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細節(jié),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習慣,讓其在解決每個問題時都有理有據(jù)。例如,在問及“How does it change colours?How do you know that?”時,雖然學生在初讀文本后能夠理解“snowshoe hare can change colour in different seasons”,但對于問題“How do you know that?”,許多學生沒有觀察到繪本一些頁面的左上角出現(xiàn)了重要的季節(jié)標識(見圖5),提示繪本總體上分為三個部分,表明雪靴兔的皮毛顏色變化與季節(jié)相關。此時,教師的提示和引導至關重要。

圖5
繪本是作者和讀者交流的媒介。作者時常為文本留下空白,讓讀者更深入地探索和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挖掘文本,讓學生為文本補白,發(fā)展其思維的批判性。例如,教師在分析文本時發(fā)現(xiàn),文本只闡述了雪靴兔在夏、秋、冬三個季節(jié)皮毛的顏色變化,并未提及春天,這是文本的一處留白,需要進行文本補白,并借此機會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教師提問:“Why is it called snowshoe hare?”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考熱情,并激發(fā)其強烈的求知欲,再利用科普網站查閱的知識(見下頁圖6)滿足其求知欲,擴展其知識面。

圖6
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較難完成從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到遷移創(chuàng)新的全部學習活動,而課后作業(yè)是很好的補充、鞏固和檢查方式。如何讓作業(yè)變得更加有意義、有實效,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在本堂課課后作業(yè)設計(見圖7)方面,教師借著自然界中顏色對動物的保護作用的線索,讓學生查閱更多自然界中會變色的動物,仿寫一篇ChangingColours或者仿照繪本畫一個新版的ChangingColours繪本,充分調動其課后自主學習、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

圖7
在本堂科普英文繪本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借助讀前、讀中、讀后不同時機的提問,引導學生觀察,留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閱讀、思考、表達,讓學習過程在課堂上真實地發(fā)生,并引導他們深入分析文本,梳理思維導圖,補充文本的留白,發(fā)展其思維的深刻性、邏輯性、獨創(chuàng)性、批判性等不同品質。
學習英文繪本的目的不僅僅是掌握繪本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繪本認識世界。科普類繪本更多地把真實世界的知識帶給學生,更符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認知和興趣。在英文繪本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關注通過英語學習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教會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其思維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