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霖 趙 昱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提到“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它們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育部 2012)。學生只有通過充足的聽與讀的語言輸入,并通過相應的說和寫的語言輸出,才能達到良好的語言學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將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進行有機整合。
然而,當前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重課文解析而忽視學生的語言輸出。教師存在一個誤區:閱讀課只講閱讀,關注閱讀技能訓練與文本分析即可,缺乏對學生技能整合的整體性思維的培養。即使教師讓學生進行語言輸出,大多是側重口頭表達而非書面表達。學生缺乏寫作訓練,容易造成寫作時詞匯貧乏、句式單一、篇章結構雜亂、審題不清等問題。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問題: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
針對閱讀與寫作割裂的問題,王初明(2012)指出讀后續寫有效地將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緊密結合起來,是基于閱讀理解而進行寫作練習的方法。
讀后續寫體現的是協同效應。協同是指所產出的語言與所理解的語言趨于一致,是語言輸出向語言輸入看齊,是由低向高拉平,縮小差距。因此,協同效應又可以理解為拉平效應。包含模仿成分,涉及他人語言的重復應用,具有鞏固或擴張學習者語言表征的功能。在協同過程中,如果他人的語言水平高,水平低的學習者將得益于協同的拉平效應,語言水平提高快(王初明 2012)。
同時,讀后續寫具有如下優勢:(1)釋放想象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2)理解與產出緊密結合;(3)與閱讀材料及其作者互動;(4)創造性地模仿和使用語言;(5)在接觸語篇中使用語言;(6)有助于學習者自我糾錯;(7)適用于不同水平的外語學習者;(8)對外語學習和教學幾乎無負面作用;(9)有效杜絕抄襲(王初明 2012)??傊?,讀后續寫產生的協同效應使續寫文章的語言向閱讀文本的語言趨近,從而提升外語學習者的語言水平。
讀后續寫有效地將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把握語言特點、掌握篇章結構的能力,及創造性思維等。教師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理解文本、分析文本,再結合文本進行故事的續寫。文本閱讀屬于語言輸入層面,閱讀之后的文本分析是理解層面,即從輸入到輸出的過渡媒介,續寫故事則是語言輸出,語言的輸出是基于語言輸入與理解。
本課的閱讀文本選自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8 It Must Belong to Carla中的閱讀文章Strange Happenings in My Town。這篇短文的話題是神秘事件,講的是小鎮每晚都有奇怪的聲音,人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并作出推論。有的人認為這個聲音是青年人發出的,有的人則認為是動物發出的,當警方調查時卻沒有發現任何線索,因此認為可能是風的聲音。然而,有居民發現夜晚樹叢中有不明黑影,小鎮居民陷入不安之中。這篇短文第一段的前三句介紹了小鎮怪音的背景信息,包括時間、地點,然后分別介紹了維克托(Victor)一家、海倫(Helen)、未名女子、“我”等人用情態動詞表達對陌生噪音的猜測。然而,這個故事并沒有明確交代這個奇怪的聲音到底是由什么發出的。因此,這篇沒有結局的短文很適合用于讀后續寫教學。
本堂課的授課對象是外國語學校九年級學生。學生已經知道可以通過使用情態動詞表達推論。此外,學生對充滿懸疑的故事容易感興趣,有利于培養推理能力。
1.基于標題和圖片對文章內容作出預測。
2.通過快速定位信息提高閱讀能力。
3.了解表示猜測的情態動詞的可能性的大小。
4.基于對文本的理解續寫故事。
學生能在文本理解的基礎上續寫故事。
根據協同理論,將本堂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為四大部分,分別是導入(Lead-in)、讀前活動(Pre-reading)、讀中活動(While-reading)、讀后活動(Post-reading)。
Part 1:導入(Lead-in)
展示一些模棱兩可的圖片,播放一些動物的聲音,讓學生使用情態動詞猜測。利用PPT呈現might/may/could/must等情態動詞,以提示學生根據不同的圖片或聲音選擇合適的情態動詞。此外,提問學生推測的理由,鍛煉他們基于證據推理的能力。
【設計說明】通過讓學生選用情態動詞猜測圖像或聲音溫習語法知識,并完成練習,有助于提高他們的運用能力,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Part 2:讀前活動(Pre-reading)
學生根據文章圖片推測可能發生的故事。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推測,設計如下問題:
(1)What may the women do?
(2)What might she see?
(3)How may she feel?
學生能根據圖片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合理猜測。就圖片中女子所見的事物而言,有的學生猜測可能是狗、貓等動物。就女子的感覺而言,學生能根據人物微皺的眉毛推測該人物可能感到不安。
【設計說明】學生能根據圖片所提供的信息預測發生的故事,并用情態動詞表達猜測。
Part 3:讀中活動(While-reading)
1.快速瀏覽并選擇最佳標題
文本給出了三個選項,分別是:(1)A Small and Quiet Town;(2)Strange Happenings in My Town;(3)Animals in Our Neighborhood。教師留出不足1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快速瀏覽。學生能選擇出準確的標題為Strange Happenings in My Town。
2.定位文章的關鍵信息
故事由六大要素構成,分別是what,where,when,who,why,how;讓學生重新讀文章,尋找這幾個關鍵要素,并設計如下問題:
(1)What happens?
(2)Where and when does the story happen?
(3)How do neighbors feel?
同時,充分利用表格,讓學生進一步關注不同的人物表達推測的方式。先讓學生回答,然后在其回答后展示答案,并在答案中標紅情態動詞,這樣有助于其注意到文本語言的特點。通過完成這些問題與表格,學生對這篇文章能有整體的感知(見下表)。

課文信息提煉

表(續)
【設計說明】選擇最佳標題是為了鍛煉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同時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概括能力。通過一系列有關文本內容的問題與活動,學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文本理解能為讀后續寫打下基礎。
Part 4:讀后活動(Post-reading)
1.總結文本內容
首先,在PPT上展示故事的六大要素,即what,where,when,how,who,why,并讓學生根據這些提示分別說出對應的信息內容。結合學生的回答,呈現如下思維導圖(見下圖)。其次,借助該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清故事脈絡,用beginning,process表示,然后問其這個故事是否完整。學生表示故事缺乏結尾。

文章脈絡梳理圖
2.討論
故事沒有結尾,引導學生討論故事的結尾。這個討論是以小組為單位,四到五人為一組。要求學生根據文本信息描述可能的結果,需要有理有據。該討論有助于學生相互交流,打開思路,基于文本理解進行大膽猜想,從而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與此同時,討論也為后面的讀后續寫任務作鋪墊,確保學生能當堂形成故事結尾的短文。
在討論后,讓學生發言,發現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學生認為聲音的發出者是狼,因為文中提到有人看到樹叢中的黑影比狗稍大。有的學生則認為聲音是由頑皮的年輕人發出的,因為維克托作為教師以堅定的語氣如此認為,并說“It must be teenagers”。must表示肯定的猜測且把握很大。討論結果證明學生能積極思考,能依據文本進行合理推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3.寫作提示
教材對該文本的設計本身就有讀后續寫環節。按照教材上的提示,該讀后續寫是半開放式,給出了每一段的首句,讓學生完成剩下的內容??紤]到故事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結尾,既要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又要有一定的界限,方便統一標準以點評作文。半開放式作文就滿足以上要求,因此,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寫作提示更好地完成作文。
作文總共分為三段,段首句分別是Last week,in a quiet neighborhood,something strange happened.../We now know what was happening in the neighborhood.../Now the mystery is solved.People in the neighborhood...
同時,每一段都會提示應該寫什么內容。具體而言,第一段要回答“What was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mystery?”第二段要回答“How was the mystery solved?”第三段則要回答“How do the people in the neighborhood feel now?”續寫的文章首先需要復述故事,接著描寫故事結尾與人們在解決問題后的感受。這就為學生搭建了“支架”,指明了寫作方向,降低了寫作難度,使其更有可能在課堂上完成。
為了豐富學生的寫作表達方式并照顧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在PPT上展示了對寫作有幫助的單詞、短語、句子,并說明這只是參考,鼓勵其結合所學運用其他表達。
詞匯:uneasy,anxious,nervous...
短語:at ease,to ones’surprise,all of a sudden...
句子:The town returns to peace./It seems to be the end of the world./One’s heart is going to jump out...
4.學生寫作與展示
按照教材對續寫的要求,學生需要在課堂上生成一篇包含3個段落的短文。為了確保學生能當堂形成文章,采用以小組為單位的形式,每組形成一篇文章,他們需要商討與分工,有的負責復述,有的負責結局情節構思,有的負責人物情感描寫,有的負責匯總與執筆。給每一個學生發了作文紙,已給出標題No More Mystery in the Neighborhood,段首句及內容提示語。學生有大約12分鐘的時間完成文章。鼓勵學生將結局描寫得出人意料、有趣,鼓勵其發揮想象力進行創作。
在學生創作期間,教師要走下講臺巡視,一方面看學生完成的進度;另一方面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并提供幫助。完成之后,每組派一名代表上講臺朗讀本組的作文。以下是其中一組學生的作文片段:
It was a UFO landing in that area.They are from out space,their galaxy is billions of light years km away from us.These days,they are doing some research on earth.Alien leaders just want to know if there are any living things there.Their spacecraft can’t be seen by us,so that’s why there’s always noises around here but we can’t see them.To my surprise,they even know our languages!They explain that their hometown is in a great danger and they need us help them.Our government try their best to help them solve the problem and finally they make it.
這篇節選的作文在語法方面存在一些瑕疵,但脈絡清晰且情節出人意料,體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學生的想象力是基于文本的,比如這個節選片段回應了噪音產生的原因,而噪音正是文本的關鍵信息。另外,讀后續寫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同時,學生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寫作,在交流時有助于思維碰撞,培養合作學習能力。
5.點評
先讓其他學生點評,然后教師點評。點評內容主要分析作文的內容與構思,包括情節的完整性與故事結局。以鼓勵為主,贊賞學生作文的出彩之處,同時提出進一步完善的建議。
6.作業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每組完成一篇作文。這樣有助于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了解如何進行續寫,具有啟發的意義。每一個學生都需要獨立完成續寫。但是,只有自己動手完成續寫,才能對文本有更深的體會。
【設計說明】讀后活動的核心是續寫。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文本內容,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形成整體感知,把握故事的要素。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結構,旨在幫助他們認識到該故事缺乏一個清晰的結局,為之后的續寫進行過渡。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與創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流能力,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這堂讀寫課按照“初讀—再讀—討論—寫作”的步驟進行,旨在引導學生基于文本理解進行寫作。在授課完成后,教學反思如下:
1.選材
要想上好讀寫結合課,閱讀文本的選擇很重要。文本應該具有趣味性。以這堂課所選的文本為例,文本的篇章結構并不完整,這為讀后續寫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簡而言之,語言輸入是第一步。
2.文本理解
文本理解是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橋梁。如果教師不能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有效的理解與分析,他們的語言產出質量就會受到影響。以這堂課為例,學生需要在閱讀文本時掌握故事的內容、篇章結構、語言特點(語法、詞匯、句式)、人物情感態度與觀點等方面的知識。讀后續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在原有文本的基礎上進行仿寫,而模仿包含以上提及的方面。
3.點評指標
本堂課在課堂上沒有給出明確的評價指標,使學生的評價失去了方向性。明確的評價指標有助于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同時引導他們按照評價指標反思與改進自己的作文。
4.“支架”搭建
續寫的關鍵在于前期的文本閱讀與理解,教師需要設置合理、有效的問題與活動,幫助學生把握文本。本堂課的一個亮點是思維導圖,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可以更加直觀地把握文本。然而,這個思維導圖是教師制作的,并非根據學生的回答生成的,也沒有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形成思維導圖,這樣就造成了他們被動接受的情況。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訓練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能力,讓其轉化、處理、加工文本信息,使其自主學習,主動探索。
5.任務量
要在短短的40分鐘內完成文本閱讀與續寫,任務量很大,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導致很難深入講解文本中涉及的一些語言詞匯。教師應更多地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發,考慮他們是否能真正消化與吸收課堂教學內容、消化與吸收的程度,而不是一味地完成授課任務。
閱讀課不僅僅是教閱讀的課,還應有機整合各項技能訓練。比如,這篇文本比較適合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教學。
讀寫課是對教學的一次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證明讀后續寫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將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緊密結合,整合閱讀技能與寫作技能。同時,對教學進行反思,除了反思中提到的選材、文本理解、點評指標、“支架”搭建外,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方面,如進一步優化課件、讓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等。教師將不斷進行嘗試與反思,使課堂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