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芝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還指出教師應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融語言、文化、思維于一體的活動,獲取、闡釋和評判語篇意義,表達個人觀點、意圖和情感態度,分析中外文化異同,發展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教育部2018)??梢?,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而且《課程標準》也對培養他們的思維品質作出了明確要求。
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作為核心素養的思維品質既不同于一般意義的思維能力,又不同于語言能力核心素養中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而是與英語學習緊密相關的一些思維品質(程曉堂、趙思奇 2016)。閱讀教學作為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課型,是培育思維的主渠道。因此,如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滲透思維品質的培養已經成為近幾年英語教學的熱點問題。
長期以來,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體現出明顯的應試性,閱讀教學也不例外。從長期的課堂觀察與了解來看,相當一部分學校的英語閱讀教學過度重視語言知識學習(如詞句、語法知識的講解)和文本表層信息的獲取,但忽略了文本分析,如組織結構、文體特征、語言特點等方面的分析,對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分析、推理、評價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比較欠缺,與《課程標準》的要求相差甚遠。各種思維能力訓練的缺乏不僅影響學生對閱讀文本的深入理解及高考英語應試能力的綜合提高,還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更甚者影響整個國家的發展。因此,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是重要且必要的。
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即讀前結合單元主題詞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讀中巧設活動重點培養學生的系統性思維;讀后立足于文本的深入分析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指人們沿著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組織當前的信息和記憶系統中存儲的信息,產生大量、獨特的新思想的思維方式。發散性思維的特點是: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林崇德 2018)。
在進入閱讀文本前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是一種很普遍的做法,很多教師將這種訓練稱為“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即學生根據教師所提供的主題詞快速打開思路,構建相關話題詞匯網絡,作為閱讀文本的背景補充或拓展。這一步,教師往往根據單元話題確定主題詞,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并同步記錄好結果。
【案例1】教學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六Unit 1 Art時,在進行閱讀教學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art這個關鍵詞思考藝術的主要形式,如圖1所示:

圖1:發散性思維訓練
【案例2】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的兩篇閱讀文章的中心內容都是關于一千年以后的生活的。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文本內容,教師在讀前可以引導他們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對未來生活的各個方面及每一個方面的變化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如下表所示:

Life in the future Transport cable car,time machine...Housing Education Working environment Communication...
系統性思維就是一種邏輯抽象能力,是指人們運用系統觀點,把對象的相互聯系的各個方面及其結構和功能進行系統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針對語篇信息繁雜而零散的文本,教師可通過表格、網絡圖、流程圖、樹形圖、時間線等圖式,化繁為簡,化零為整,在引導學生構建語篇結構圖圖式的過程中,培養其系統化和條理化的思維習慣(黃維強 2017)。
【案例1】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第一篇閱讀文章是按時間順序寫的介紹英語發展史的說明文,文章的主要內容從標題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可見一斑。為了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文章脈絡,從整體上掌握文章內容,同時讓信息系統化,教師要求他們完成一個時間軸圖,如圖2所示:

圖2:系統性思維訓練(1)
【案例2】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Unit 4 Getting the scoop!主要向讀者介紹了新聞制作所經歷的步驟,但由于文中人物繁多,且學生不熟悉職務詞匯,讀后感覺混亂。考慮到這一點,教師對課后練習一進行優化,將活動形式改為角色扮演,過程如下:學生先在文中所有人物(職務名稱)下畫線,然后從文中找出關鍵動詞,并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寫在紙條上。組內每人挑選其中一個角色(第一個已提供),以第一人稱按順序說出自己的工作,即新聞制作的正確流程(見圖3)。這樣一來,學生對文本內容就有了清晰而系統的認識。

圖3:系統性思維訓練(2)
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系統性思維主要是根據不同的文體或內容特點,借用思維導圖,如時間軸圖、流程圖或頗有特色的故事脈絡圖,幫助其快速建立結構圖式或內容圖式的過程,對幫助他們梳理文本信息,從整體上把握文脈有重要作用。
1.培養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布魯姆(Bloom)認知目標分類系統中高階思維的最高的三個等級,包括分析、綜合和評估(皮連生 2011)。不同學者對批判性思維有不同的理解。閱讀中的批判性思維可概述為:對文本信息進行篩選、辨別、分析、質疑、推斷、概括和評價,挖掘言外之意,從而達到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鐘暢蓉、朱文英 2016)。
在經歷讀中系統性思維訓練后,學生對文本內容和結構已有一定的了解。這時,教師可以設計各種類型的問題引發學生深思,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對文章標題、文本內容、語言、文章排版、文中人物進行質疑和評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案例1】對文章標題的質疑:在進行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Unit 4 Getting the scoop!的教學最后一步,教師讓學生回歸文本標題,分組討論問題“Is the title proper here?”。為了解答該問題,學生小組合作從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并進行分析、重組,然后綜合。在激烈的組內討論和組間分享中,學生各抒己見,不斷碰撞思維火花。
【案例2】對文本內容的質疑:在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六Unit 3 Advice from grandad這封書信中,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三段花了大量的筆墨描寫爺爺的親身經歷,而這表面上與文章的寫作目的(勸戒煙)不搭邊。于是,問題“Is grandad’s real experience here necessary?”應運而生。通過激烈的討論,學生最終明白這是作者的一種寫作手法,以自身經歷勸孫子戒煙,更容易實現寫作目的。又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2 Come and Eat Here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問題“Do you believe everything in the text?Is Li Peng’s restaurant really empty?”以引發學生對文章中李鵬的餐館突然無人問津這句話的思考和質疑。當然,答案并不重要,過程更關鍵。
【案例3】對語言的質疑: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六Unit 3 Advice from grandad這封書信的目的在于勸說孫子戒煙。在分析語言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問題“Is the language persuasive enough?”。又如,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六Unit 4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這篇說明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數據及科學家引言,說明全球變暖的事實。于是,教師提問:“Is the language convincing in the text?What makes you think so?”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學生深入分析文本語言特點,對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案例4】對文章排版的質疑: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Unit 5 First aid for burns這篇應用文摘自《家庭醫書》。對于讀者而言,這類書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區分不同程度的燒傷的特點及應采取的措施。但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文章的信息組合方式可讀性較差。于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Is the information organized properly?How can you improve it?”經過激烈的討論,有一個小組的學生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他們認為為了方便讀者理解,最好能把信息按燒傷、燙傷類型分開排列,且每一類別中要包含特征及處理辦法,如圖4所示:

圖4:批判性思維訓練成果展示
【案例5】對文中人物的評價:在對記敘文文本深入分析時,可考慮對文中人物的行為、性格特點或情感進行評價或分析。事實上,在實際教學中,這種做法十分普遍。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Unit 3 First impressions時,教師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Did Li Qiang enjoy his trip to the future?How do you know?”學生要有針對性地提取、重組文本信息,然后進行推斷,最終作出正確的評價。
2.培養創新性思維
創新性思維是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活動(林崇德 2018)。也就是說,它要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從新的角度,用新的方式思考,得出不同且具有創造性結論的思維模式。
創新性思維的訓練活動可從以下三個維度入手:一是在質疑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如何改善;二是對課本內容的進一步延伸;三是創設類似的情境,讓學生實現知識的正向遷移。其中第一點在案例4問題設計中已談及,此處不再重復。
【案例1】對課本內容的延伸: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六Unit 1 Art的第一篇文章主要以時間順序介紹繪畫的發展史。在分析完文章后,教師設計了Future paintings for sale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未來之畫。結果,有的小組提出了沙畫,有的小組設計出會移動、會說話的智能畫,有的小組甚至提出3D、4D科技畫??梢?,學生的創意無限。相似地,在學完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2 A sad love story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為故事想一個結局,并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出來。
【案例2】正向遷移:閱讀教學可與寫作相掛鉤,提供學生學以致用的機會。例如,在學完爺爺寫給孫子的信后,學生馬上寫一封信給自己的父親或親朋好友,勸其戒煙。情境雖類似,但由于寫作對象發生了變化,語言措辭也要改變。而且在信件中,教師要求學生所提的建議至少有2條是新建議,以保證創新性。
不管是哪一種思維訓練活動的設計,都應該建立在教師對閱讀文本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當然,文體、內容、組織方式、語言等方面的不同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思維訓練的類型及活動形式。一般而言,創新性思維活動和發散性思維活動比較普遍。
盡管批判性思維(質疑和評價)的訓練活動在本文中涉及比較多,但教師在開展此類活動時,要提醒學生針對文章實際情況,本著精益求精的態度,客觀評價教科書中的人物等,做到有理有據。設計問題的初衷是教會學生在敢于質疑權威的同時,進一步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對于比較難的問題,教師要及時提供“支架”,降低學習難度。
思維訓練活動可以是豐富多彩的,可以是個體或小組的,可以是與思維導圖相結合的一項筆頭或口頭任務,也可以是有挑戰性的問題,還可以是比賽、故事續尾等,但不管是哪一種形式,這些問題絕大部分屬于開放式問題,除了系統性思維訓練外,其余問題大都沒有標準答案。因此,教師要努力在課堂上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在展示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尊重他人的思維成果,對答案采取包容的態度。雖然思維活動的結果十分重要,但過程更關鍵。
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即可達成,但只要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堅持讀前培養發散性思維,讀中培養系統性思維,讀后培養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學生的思維能力便可得到發展。當然,各種思維訓練活動或問題設計都應建立在全面而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文本特點設計不同的訓練活動。一堂課中教師可側重訓練某一種思維,也可雙管齊下,但要把握好時間,豐富活動形式,尊重課堂的動態生成。總之,教師心中要有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意識,并要敢于不斷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