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娜
摘要:加強財務管理工作中內部控制應用能夠有效把控風險,提高管理工作效果,促進單位健康有序的發展。本文作者從事業單位業務運行角度出發,圍繞管理水平、管理制度、風險控制、業務開展這幾個方面詳細闡述了財務管理工作中提升內部控制成效的應用,實現了對內控管理的深入分析,希望能夠為相關單位運作水平的發展提供一些助力。
關鍵詞:財務管理 內部控制 風險管理
財務管理工作是指在遵循法規制度的基礎上,秉承單位的運作原則,來處理財務信息、組織財務活動的一項管理工作,能夠使單位的內部資源得到高效整合,達到內控目標。因此為了進一步優化單位的運營效果,提高績效水平,防控各個環節的風險,管理者要深入研究、分析財務管理工作中內部控制的有效應用,把控各類風險點,并采取針對性措施,來促進單位健康有序的運行發展。
一、在優化管理水平方面的應用
(一)增強監督職能,構建合理財務工作體系
監督工作作為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單位資產管理、收支業務管理等工作的落實效果,因此為了增強財務管理運作效果、樹立監督意識,應強化管理層的財務管理理念,主動學習相關信息知識,包括國有資產管理、最新政府會計準則制度、內控管理等內容,全面優化管理層的監督管理能力,有助于增強單位內部管理效果。此外,還要構建財務工作檢查體系,單位內審機構不可或缺,在有限條件下,若無內審機構,則應制定重要崗位輪崗制度。定期梳理每個崗位的職能與設置,從實際工作角度出發,去尋找風險點并且提出積極應對措施。在財務崗位的設定上嚴格遵守不相容崗位分離制,明確收支、審核、審批等職責分工,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工作機制。
(二)加強信息化程度,優化財務管理效用
單位運行中,各項決策的確定都離不開于實際的會計信息,管理層可以利用財務管理工作來明確內部控制的方向,使單位能夠實現有條不紊的發展。為了能更快捷地獲取會計信息并且提高控制效率,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來加強財務管理力度,同時縮短信息流轉層級,所以,建立與經濟業務管理活動相適應的信息系統十分必要。促進內部控制流程與信息系統緊密結合,實現信息的共享,讓管理層能夠及時地獲取真實有效的財務信息。同時,加強信息化程度,有助于優化財務管理效用,進一步減少人為因素。但必須注意的是,需強化會計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合理設置使用權限,加強對信息系統開發維護、訪問變更、輸入輸出等方面的控制,保證信息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二、在完善管理制度方面的應用
(一)明確制度構建方向
一般來說,內部控制管理包含資產管理、預算業務管理、政府采購業務管理等多項內容,為了確保各項工作的有序落實,需要構建一系列明確、合理的規章制度,因此,可以通過財務管理工作來深入了解單位的運作現狀以及發展目標,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方向明確的管理制度,使之內控更加有效,從而順利完成管理任務。在此過程中,需明確管理制度的構建重點,這也是符合內控的重要性原則,再采用相應的制約、計劃、組織等方式,來逐步落實管理目標。比如在合同管理中,可以根據財務管理工作流程,來梳理合同簽訂、執行過程中各項環節的運作情況,并找出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如預付款、進度款、質保金等審核環節,制定并遵守合同管理制度,有效規避合同糾紛,保障單位利益不受損。筆者所在單位主要從事政府性投項目建設工作,則把重點放在完善工程項目發包相關制度上,將財務管理滲透到工程造價、招標等環節,有效把控風險點。
(二)強化制度的全面性
在管理工作中,為了保障制度的有效性,應根據單位運作中的各項經濟業務制定全面性管理制度。在制度構建方面,需要明確的劃分職責,并梳理好業務辦理過程中的各項流程操作,然后在此基礎上,構建對應的各項制度。以資產管理為例,應當將資產購置、調配、驗收、盤點、處置等資產運作程序梳理清晰,然后根據財務管理中反映出的有效信息,為各項程序設置符合實際工作操作的標準,從而制定出一系列可以覆蓋資產流轉全過程的管理制度,有效防止資產損壞、因處置不當而導致資產外流等風險。通過制度的不斷更新和完善,使財務管理深透到每一業務運轉環節,使內部控制管理工作更加精細化、全面化。
三、在風險管理分析方面的應用
(一)形成風險評估工作機制
風險評估是量化測評風險發生的可能程度及其造成的后果,是單位進行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一方面需要將各個層次的風險加以識別、匯總,站在全局的高度來定義和管理,這涉及到單位層面的內控管理,包括組織架構、工作機制的完善。單位的財務部門或內控部門,需從預算、收支、政府采購、資產管理、建設項目管理和合同管理這六方面收集財務信息,加以綜合應用,定期形成一套完整全面的風險評估報告。一方面要分業務、分部門、分層次評估風險,如建設項目財務風險管理中,重點評估是否存在超概風險、是否存在建設資金挪用、截留、套取的風險。同時,如開展一項重要的非常規性的經濟活動,要及時追蹤,進行風險評估,在此過程中,建立財務部門與其他業務部門的溝通協調機制,充分調動發揮相關部門的作用。
(二)加強風險分析和風險控制
財務管理中加強風險分析和風險控制尤為重要,風險分析除了采取科學的方法對各類風險進行綜合分析,如定量法和定性法等,同時,需提取大量的有效經濟數據作為支撐,規范會計基礎工作、提升財務核算水平都為內控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明確主要環節中易發生的風險控制策略與控制方向是財務風險管理中一重要環節,如在收支管理中,單位應當明確審批、審核、支付、核算等各項流程,加強對各類票據、印章的管理,加強對資金支付和會計核算的管理,才能有效提升控制風險的能力。在風險分析和控制過程中,需考慮容易被忽視卻相對重要的因素,如采購管理中,采購驗收環節的規范性應引起重視,不規范的驗收程序可能導致付款審核的錯誤,最終導致資金的損失,所以將風險分析和控制融入日常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是內控管理的有效手段。
四、在具體業務開展方面的應用
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涉及的業務范圍很廣,這里針對預算管理和資產管理兩塊相對重要的業務進行展開分析。
(一)強化預算管理意識,提高預算管理績效
部分單位管理層并沒有認識到預算業務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對預算工作準確性的要求不高,使得該項工作無法在內部控制中發揮作用。預算管理是事業單位經濟業務開展的基礎,需要在預算編制階段,做好預算準確度的管理,確保預算能夠滿足各項活動規劃的需求,與此同時,管理層還要樹立精細化管理的意識,將預算管理滲透到各項業務工作中,將預算指標分解到各部門,并對預算的執行過程進行全面的監督和控制。財務部門要及時跟蹤、監控、定期匯總分析預算執行情況,提交預算執行分析報告,協調解決預算執行中的有關問題。若出現預算需調整的情況,必須上報預算調整申請,形成預算調整方案。為了更好的落實預算控制工作,提高預算管理績效,還需要深化預算管理與財務分析的結合,向各部門業務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據,促進單位逐步實現管理目標。
(二)優化協調資產配置,加強審批監督
制定合理配置目標,提高單位的資源利用率,是資產管理工作的重點,如何盤活庫存、固定資產,避免閑置資產的出現,需要優化協調資產配置,同時基于既定目標,向各部門下達相應的資產管理任務。財務部門要做好資產采購預算工作,來約束資產配置工作,確保資產投入資金能夠按照計劃使用,確保資產的高效利用。在資源配置協調上,需構建出資產調配申請、審批、執行等一系列執行機制,來保障資源協調配置的準確性,推動財務工作的開展。針對低效或者無回收價值的資產,需要綜合考慮其資金占用量以及管理上的問題,及時通過審批程序將這些資產進行清理,或者結合技術鑒定結果,將這些資產出售,進一步優化單位資產配置,防止資產浪費和不合理配置的問題出現,達到資產監管的目的,節約單位的資產支出[2]。同時要注意應當加強對資產的采購、報廢、變賣、出租等活動進行嚴格的審查監督,避免人為操作失誤或違規操作情況的出現。
五、結論
綜上所述,財務管理工作中內部控制的較好應用能夠增強單位的整體運作效果。在單位的日常管理中,有效的財務管理手段可以優化管理效用、提升管理工作水平、防控各類風險,從而增強內部控制管理的成效,促進單位良性、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梅建安.企業財務管理內部控制應用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06):143-144.
作者單位:舟山市公共項目建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