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發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速,使得農村小學生源持續減少,許多農村地區出現村小學撤辦,鄉鎮小學集中辦學的現象。寄宿制學校在當前的農村中出現并普遍推廣,寄宿生向著低齡化方向發展。由于年齡小又長時間離開父母,寄宿生容易在學習上、生活上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結合學校寄宿生管理的經驗,筆者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寄宿生在家過于受寵,不易融入集體生活。二是“親情饑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子女與父母長時間分離,客觀上出現了情感疏遠問題;學校生管教師難以照顧到每位同學的個性需求,學生容易產生孤獨、壓抑、倦怠等不良心理。三是安全的剛性要求與學生人性化管理尺度把握不準,學生個性發展不夠。“安全責任大于天”,學校管理剛性要求比較多,客觀上,存在著學生個性發展與團隊統一管理之間的矛盾。四是缺少家長的監督,影響學生學業成績。小學寄宿生由于年紀較小,自律性不夠,學習目的性不明確,課前預習不夠,課堂參與太少,課后缺乏家長督促,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學習成績較差等問題。
二、管理對策
(一)改善生活條件,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
1. 提供免費營養餐。從2013年9月開始,學校遵循相關文件的精神,每天三餐為寄宿生提供免費營養餐。菜由財務人員定點購買,聘請專業廚師。并根據學生情況和季節變化更換菜品,讓寄宿生吃飽、吃好。
2. 免費提供生活用品。在香港嘉里集團郭氏基金會等社會團體的資助下,學校統一為學生配制了洗衣機、太陽能熱水器、飲水機等設備,新建了洗浴間,添置了學生餐桌,做到宿舍與餐廳整潔、明亮、溫馨,學生洗浴常年有熱水。這些條件的配備,基本滿足了學生生活需求。
3. 創設舒適、和諧的生活環境。香港嘉里集團郭氏基金會定期組織教育專家到校與學生互動、開展教師培訓,學校不斷提高生管教師的寄宿生管理水平,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學校還花費大量資金美化校園環境、建設校園文化;設置了醫務室、心理輔導室;實行封閉式、規范化管理,努力為寄宿生創設一個舒適、和諧的生活環境。
(二)培養自立能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1. 建立宿舍管理制度,促進學生自主自立。由于小學生自主能力較差,自立能力不夠,需要制定符合學生發展的實際、有較好針對性的規章制度,促進學生樹立自立意識,培養自立能力。
2. 成立學生自我管理小組。每學期初生管教師選出一名在宿舍里比較有威信,同學較為信服的學生,在征求舍員同意后定為舍長人選,并進行統一培訓、輔導,提升管理能力與技巧。做好每天舍員考勤,指導糾正不衛生行為,規范宿舍物品的擺放,落實學校作息制度。當天值日生就是宿舍的小管理員,發現不能解決的問題要及時向舍長匯報,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圍。這種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方式,既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又促進了學生自理能力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3. 開展宿舍評比制度,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宿舍管理制度為標準,每日早晚兩次不定時對宿舍進行高要求、嚴標準的檢查、評比,每星期公布一次最佳宿舍與后進宿舍名單。評比不過關的宿舍,要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并組織寄宿生進行培訓學習、總結改進。評比中較好的宿舍可評為文明宿舍并獎勵,多次獲得文明宿舍稱號的可以作為明星宿舍,供其他宿舍學習。通過對寄宿生的精細管理,為學校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
1. 開展“鄉村學校少年宮”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校開展了“鄉村學校少年宮”活動。結合師資、學生需求等實際情況,開設了剪紙、書法、乒乓球、電鋼琴、舞蹈等17個項目。在面向全校學生的同時,也考慮到寄宿生需求,在每天中午、傍晚、晚上都開展相關活動。堅持每周每個項目開放5個小時,定時、定點、定教師進行輔導、練習,為寄宿生搭建了一個培養興趣愛好、展示特長、發展個性的良好平臺。
2. 開展讀書活動,提高寄宿生閱讀水平。結合學校“省級示范圖書館”的有利條件,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如,開展“四個一”讀書工程:讀一本好書、寫一篇好作文、講一個好故事、誦讀一篇經典美文。并通過講故事比賽、征文比賽等活動對學生閱讀情況進行有效檢查和激勵。學校刊物《星星河》定期發表學生的優秀作品,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讀書興趣和熱情。學校圖書館開放到夜間8點,讓寄宿生在晚上空余時間也能隨時到圖書館借閱圖書,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重視寄宿生身心健康發展,塑造健全人格
1. 重視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干預與輔導。學校以心理健康課為主渠道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與輔導;同時,還定期請專業的心理專家或志愿者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講座;開設“知心姐姐信箱”,針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解答和開導。
2. 加強家校合作緩解親情饑渴問題。針對親情饑渴問題,學校通過建立家長熱線,定期讓家長與孩子多通電話,聊天溝通;定期實行學校開放日,讓家長多抽時間到學校來看望孩子;開展親子游戲活動,讓家長與孩子多些共同參與、互動交流的機會,拉近心靈距離,增進親情關系。
3. 組織各種關愛活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1)成立寄宿生“溫馨之家”。以生管教師為主,組建愛心教師團隊,開展愛心活動。在晚飯后集中時間輔導學生完成當天作業。此外,還開展讀書、慶生、過節日、聽講座、“愛心路上你我他”征文比賽和獻愛心等一系列公益活動,使寄宿生的生活更加安全、舒適、健康、和諧。
(2)組織“大小朋友結對關愛活動”。活動方案是:成立大朋友(教師)志愿者團隊,根據學生個性特點與需求情況,讓每個教師志愿者與三到五個學生結對幫扶。要求大朋友與小朋友每周至少小互動一次,每月至少大互動一次,每學期至少家訪兩次,特別對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單親家庭以及特殊困難家庭實行不定期家訪,使每位學生每時每刻都能受到教師的教育、鼓勵和幫助。
(3)開展仁愛教育。結合我校甘國寶文化的“仁愛”精神,讓學生學會感恩和關愛他人。首先,教育學生要懂得感恩,不浪費飯菜,愛惜生活用品。其次,教育學生去關愛他人。讓年長學生幫助年幼同學、原有寄宿生幫助新來的寄宿生。與此同時,在生管教師的組織下,成立了愛心志愿者小分隊,在課余時間為學校、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為花圃拔草、為“五保戶”做衛生等。
總之,對寄宿制學校的管理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地探索研究,去發掘更多好方法、好思路,讓每一位寄宿生都能在學校中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擺脫之前的缺點,全面提高自我,讓美麗的校園成為學生放飛希望的起點。
(作者單位:福建省屏南縣甘棠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