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
詞語教學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各學段學習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詞語教學是否有效,決定著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強弱。然而,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現狀并不理想,主要表現為:認讀多一些,理解少一點;積累多一些,運用少一點;理論多一些,過程少一點。那么,如何把握好詞語教學“語用”的度,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呢?
一、直觀生動重過程
在詞語教學中,教師應將具體形象與抽象概念結合起來,化難為易,讓學生輕松愉快地理解詞語,獲得體驗,培養語感。
1. 抽象詞語形象化。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詞語解釋得越形象、越直觀,理解的效果就越好。比如,教學《青蛙賣泥塘》一課中的“第一次賣泥塘”這個環節時,教師先出示一張生動的圖畫,讓學生觀察圖畫后說說青蛙在做什么。然后再引導學生想象:假如自己是青蛙,會怎么叫賣?在教師的激發下,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情境,紛紛興致勃勃地叫賣起來:“賣泥塘嘍,賣泥塘!”這時,教師再出示文本第三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話:“‘賣泥塘嘍,賣泥塘!青蛙站在牌子邊大聲吆喝起來。”引導學生找出一個表示“大聲叫”的意思的詞語。經過之前的直觀教學,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吆喝”就是大聲叫的意思。緊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青蛙賣泥塘為什么要大聲吆喝?學生就會聯系上文想到,原來青蛙是很想把泥塘賣掉。最后,教師指導學生帶著“很想把泥塘賣掉的心情”來表演讀這個句子。這樣,“吆喝”這個詞語的教學,從看圖直觀感知,再到理解說意思,最后到體悟表演讀,循序漸進,深化理解,效果很好。
2. 抽象詞語想象化。
有一些抽象的詞語無法僅靠語言的解釋或說明,而應該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自由想象,進一步感受語言的溫度,使學生對語言的感覺更加敏銳。比如,在教學《掌聲》中的“第一次掌聲”這個片段時,教師可先讓學生畫出表現英子自卑、憂郁的句子和關鍵詞,再引導學生換位體驗英子的內心在想些什么。從英子這個低頭的動作,學生體會到了英子矛盾的內心世界:是上去呢,還是不上去?如果上去了,擔心走路的姿勢會被同學取笑;如果不上去,又害怕被老師批評。此時,一個自卑、憂郁的英子形象已經躍然紙上了。緊接著,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出一個詞語,來形容英子這種左右拿不定主意、復雜矛盾的心情,學生馬上就找到了“猶豫”這個詞語。這樣,學生就輕而易舉地理解了“猶豫”這個詞語的意思。這樣的詞語教學,教師并沒有停留于字面上的解釋,而是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詞語含義的理解。由此可見,對詞語的聯想、想象不僅拓寬了詞語背后的空間,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得詞語教學的廣度得到了開拓,靈動性得到了展現。
二、聯系實際多揣摩
聯系生活實際,體會詞語表達的感情色彩,感受詞語表情達意的巧妙作用,逐步提升學生的語言敏感度,這是中、高年段詞語教學的必要也是重要任務。
1. 聯系生活實際,品悟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與生動性。
比如,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抓關鍵詞來學習第一個場景,從而感受母親工作的辛苦。當學生找到“龜裂”一詞時,先糾正多音字“龜”的讀音,然后直接提問“龜裂”這個詞語是什么意思。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從字典中查到了“龜裂”的意思是指皮膚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但教師并不滿足于這樣的照本宣科,而是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龜裂的手是什么樣子的,誰的手是龜裂的”等問題。緊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考:文中母親的手為什么會像老人的手那樣龜裂呢?經過點撥,學生馬上想到龜裂是因為母親很辛苦、很勞累,干了很多活,做了很多事情。于是,學生漸漸和作者產生了共鳴,體會到了母親為了作者和這個家庭付出了太多太多,從而激發了學生對自己母親的感激之情。學生又繼續找到了“震耳欲聾”這個詞。教師先讓學生說說“震耳欲聾”是用來形容什么的,然后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平時聽到的什么聲音是震耳欲聾的。學生很容易就聯想到“雷聲”“機器的轟鳴聲”等。教師再引導學生想象在震耳欲聾的環境中會有什么感受。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感受到了母親工作環境的惡劣和工作的艱辛,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了作者的心酸。像這樣抓關鍵詞來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多揣摩,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與生動性,可謂是一舉兩得。
2. 對比品悟,體會詞語表達的豐富性與深刻性。
比如,在《掌聲》一課的第三自然段中,“一搖一晃”這個詞出現了兩次。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比品悟,體會英子不一樣的內心世界。第一次“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可以體會到英子的內心是非常緊張和自卑的;第二次“一搖一晃地走下了講臺”,因為得到了同學們的鼓勵,英子的內心充滿了自信和感動。這樣的對比,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明白了鼓勵的作用。這種教學方法,沒有停留在對詞語表層意思的理解上,而是引導學生對比品悟,準確地理解語言的內涵,體會詞語表達的精妙。
三、創設情境會運用
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創設語言運用的情境,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想方設法讓學生學以致用,實現精準運用、貼切表達的目的。例如,《爬山虎的腳》第四自然段的教學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在教學本段時,教師先出示第四自然段,讓學生默讀并圈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動詞。然后教師用自己的手當作爬山虎,在黑板上演示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動作,并引導學生邊看邊朗讀這段話。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很直觀地理解了這幾個動詞的意思。接著教師將句子中的這幾個動詞調換了一下順序,與課文原句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進行辨析,從而讓學生進一步鞏固理解了這幾個動詞。最后教師播放動畫視頻,讓學生邊看視頻,邊用課文中的這幾個動詞,說說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這樣,通過創設各種語言實踐的情境,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爬山虎往上爬的動作,同時也理解了“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而不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解決了教學的難點。同時,這幾個連續的動作詞語得到了重現、鞏固和訓練,學生在無形當中積累了詞語,學會了正確地運用,體會了用詞的準確。
總之,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不可忽視,教師要把握好詞語教學“語用”的度,要善于引導學生感受詞語的溫度,創造詞語的美好,從而讓學生獲得理解的方法,涵養理解的習慣,為將來可持續發展的閱讀與表達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