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畫是我國傳統藝術瑰寶之一,也是我國五千年美學思想的匯聚。國畫藝術中的意境由古至今深受文人墨客的稱贊。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國畫藝術得以顯著提升,意境上或壯闊、或雄偉、或飄逸,都是由藝術家表現手法展現出來的。本文以此為背景,展開對國畫藝術的分析,重點探索意境表現手法,為國畫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國畫藝術;意境;表現手法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15-0035-02
一、國畫意境概念闡述
(一)國畫藝術意境涵義
我國國畫于繪畫中包含著深刻的哲理,這些哲理通過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便構成了國畫藝術的意境傳達。這里所講的意境,指的是在國畫創作當中,采用繪畫創作技巧,同時結合人文思想,實現一種形寫神的境界和效果。我國國畫藝術的發展歷程中,意境的形成也是歷史文化的積淀和凝聚。深受我國傳統文化影響,同時又聯系時代發展,我國國畫意境表現手法呈現出時代化特征與趨勢。
特別是在20世紀之后,我國諸多畫家接觸和學習了西方繪畫作品技巧,逐漸對我國傳統創作手法產生了變化,促使我國的繪畫藝術表現出更多更強烈的時代性特征。例如,張大千創立了潑墨潑彩畫法,這種畫法一方面留存有我國國畫的神韻,一方面又吸取借鑒了西方藝術寫實手法,令我國國畫綻放出別樣魅力。
(二)國畫藝術意境的歷史淵源與表現解讀
國畫意境的表達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采用國畫的藝術創作手法展現創作構思、靈感,第二類為將國畫藝術當作思想傳達表現的方式。人的審美是截然不同的,隨著文化背景的差異化,對于國畫創作內涵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國畫意境表達的價值在于,賞鑒者會按照繪畫作品、繪畫藝術的自我理解,從自我感官、想法上加強和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國畫是在中國歷史文化的沃土上誕生的一種藝術形式,國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所以其意境的產生有著深刻歷史淵源。具體而言,國畫意境的歷史淵源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諸多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以及古代詩歌獨特的表達文化等。
首先,國畫作為一種美學藝術形式,其并不僅僅局限于畫面美學,更強思想情感的寄托,因此意境是國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正如佛家、儒家、道家思想中萬物皆有靈,需用心體悟的思想是如出一轍的,即國畫藝術欣賞也需用心去體悟其中所蘊含的創作者的思想。而在國畫藝術創作中,道家和儒家兩者所重視的內外雙修、中庸之道以及天人合一使國畫藝術創作自自然而然的也在追求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與畫中物融為一體,從而達到一種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可以說,我國傳統思想理念是國畫重視意境的重要淵源之一。
其次,國畫意境更多的是通過詩歌方式表達,也就是大家所講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種表達方式,其含蓄、委婉,將文字技法與創作者思想情感融為一體,從而形成詩歌的意境,即詩意。而國畫意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詩歌表達的影響,力求做到詩的意境與國畫藝術相融合。因此,從詩歌角度感受和體悟國畫創作靈感,結合賞鑒者的主觀意識思想等,國畫的思想基礎就顯現出來了。
而從意境的概念看,其強調將各種美的元素加以綜合,從而升級為完美境界。國畫意境正是將實踐感受以繪畫語言予以表現,將畫面美學中的元素和人思想層面的審美境界加以綜合,最終將國畫藝術境界升級到一個完美層次。可以說,國畫是創作人員把思想、審美等傾瀉于藝術之上的最為凝練的內在表達。
二、國畫藝術意境表現手法的歷史沿革
我國國畫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與中國傳統文化一同發展至今,期間經歷了一系列的沿革變遷。在意境表現手法上,國畫藝術受不同時代文化和美學發展的影響,也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這無疑豐富了我國國畫藝術的表現形式,同時也將國畫藝術予以壯大,成為世界藝術舞臺上的瑰寶。由于國畫意境與表現手法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就需要我們對其意境表現手法的形成與變遷加以分析,以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領會不同國畫作品中的意境。
(一)線條及其古樸意境
線條是繪畫藝術作品中最簡單的表現元素,也是國畫藝術中從古至今都應用十分廣泛的。線條表現形式簡練、明快,最早應用與我國各類藝術作品中所反映的正是一種引人無限遐想的古樸意境。在國畫藝術中,線條具有同樣的意境表達效果。而隨著線條應用的不斷發展,其在國畫藝術中的表現手法越來越純熟,類型也日漸多樣,依靠線條勾勒的事物也越來越多。尤其在東晉以后,繪畫藝術更為注重神韻,這也給了線條表現形式更大的發展空間,線條獨有的古樸意境開始將國畫藝術的神韻展現的淋漓盡致。當時的著名畫家顧愷之在繪畫理論上將形神觀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極致,線條運用上從追求形似全面進入到了一個追求神似的階段。這個時期是我國國畫藝術從單純的繪畫技藝上升為一種思想與精神表達媒介的階段,線條這一表現形式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對后世的國畫藝術意境表現手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濃墨重彩及其飄逸意境
受中國儒、道思想影響,我國國畫藝術講求靈動自然、天人合一,這賦予了國畫藝術一種飄逸靈動的意境。而在具體表現形式上,其最典型的就是墨與彩的結合,由此誕生了我國別具一格的水墨畫。水墨畫是一種水與墨的藝術,是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典型代表,同時也在我國國畫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在墨與彩的應用上,墨彩的縹緲賦予了國畫縹緲的意境,使得國畫可以更好地表現一些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給人以無限遐想。這種縹緲虛幻但又真實存在的意境,恰恰符合人的意境表達需求,有助于創作者將自身溢于言表的思想情感投射到墨與彩中,成為創作者精深世界的另一種寄托。
我國水墨畫發展的高峰時期出現于宋代,這是因為宋代畫家十分熱衷戶外觀察水生物,從而在腦海中進行藝術構圖,然后以水墨形式將腦海中的藝術構思表現出來。這種創作模式發展到南宋時期,又進一步在畫而的構建上汲取馬遠和夏圭的邊角式思想,擴大了水底世界在畫而中的占比,使水生生物的動態美得到增強,由此推動我國水族式水墨畫真正發展成熟。
(三)素描及其隨意意境
素描是一種十分簡潔的繪畫筆法,其在筆法運用上靈活飄逸、簡單凝練,向人傳達出一種自然隨意的意境。簡筆素描國畫的代表性畫家如徐悲鴻、潘天壽等都將這一表現手法演化到了極致。其筆法簡潔典雅、渾然一體,又蘊含著自然靈動,將創作者自然隨意的心境映襯出來。在簡筆素描中,畫家的思想表達更為自由,甚至采取漫畫的形式來表達一些對世俗的嘲諷,看似隨意卻有引人深思。
三、國畫藝術意境表現手法分析
(一)用筆極為考究
國畫創作第一大工具就是畫筆。所以以筆來呈現是意象表達的基礎。創作者的用筆能力、筆法技巧都是非常關鍵的。傳統國畫色彩只有黑和白,創作者要借助兩種色彩展現不同事物的形態、質感,需變換筆法來加以點染描繪,為此方可實現事物的栩栩如生之姿。不過這一筆法并非瞬時可得,需要創作者長久的練習,在畫筆和紙張的接觸下不斷觀察紙張效果,同時訓練筆法來對事物進行精湛勾勒。此外,國畫在用筆上要達到意境的表達,還需要畫家做到心筆合一,以心帶筆,不同的心境影響畫家不同筆法的運用,從而使筆法成為畫家的思想情感意識的寫照。如一副國畫作品中,筆法的輕重、起承轉折等都可以隨意而變,這一點與中國書法藝術如出一轍。
(二)著墨技巧高超
國畫創作中水墨非常關鍵,借助水墨的合理調配,配合繪畫技法,則可呈現出一副曼妙的景致、深邃的意象。國畫中是用墨來表達色彩明暗變化的。所以墨的運用技巧尤為關鍵。創作時要注意濃淡得宜、干濕兼具,調墨時要注意對所展現的不同事物要調配出不同的濃淡、干濕效果,如此方可完美的體現事物形態。國畫創作中,以工筆來勾勒筋骨,以墨來豐滿完善。著墨可以促使畫的意境更為靈動、具層次,令作者所思所想更傳神的表達。著墨技巧越高,畫而意境就越佳,畫作審美價值就越高。
(三)空間構圖巧妙
國畫除了色彩、筆墨外,還講求構圖。國畫當中,雖然意象需要借助筆墨來展現,但總體的協調美感需要構圖來達成。唯有構圖協調,整個畫作的用筆、著墨才能更凸顯,畫而效果也因此而變得更生動、具渲染力。國畫色彩較為單一,而層次感的打造除了以墨色的濃淡、干濕,還可以以空間構圖的合理處理來完成。而且,構圖協調舒適,也會有助于后續著墨,整幅畫的藝術感會更為強烈。
在意境表達上,構圖也是一個重要手段。畫家構圖所選擇的視角無疑能代表其看待事物的一種思想。例如在山水畫中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視角進行構圖,無疑能向世人傳達出一種恢宏、大氣、豁達的意境,給人以念頭通達之感;而如果以“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視角去構圖,則會傳達出一種悠然自得、無拘無束的灑脫意境,給人以安寧祥和之感。
因此,國畫藝術的構圖在增強畫而美學效果和傳達畫家精神意境種都具有重要作用,這也是其構圖巧妙要求的具體體現。
(四)虛實結合、水墨結合手法
創作者的靈魂、情感是國畫的核心。創作者腦海中的虛構意境借助畫筆、墨色等呈現于紙上,這本身便是一種虛實結合的創作,創作者情感、認知的虛加上切實存在的畫作的實,才能達到情景交融具有意境感。借助筆墨點染創作,也可以實現虛實結合,相互映襯。
此外,水墨結合也是國畫的一大手法。因為僅有黑白兩色調,因此水墨成為創作的一大重要元素,通過著色、勾勒,令畫作更生動、豐滿、具有層次感。而這也是表達和彰顯創作者情感的有力方式。創作者寄情于畫,揮灑自如,以墨色層次展現意境的深邃悠遠。
另外,國畫創作還在不斷發展進步中,會不斷借鑒和吸取新的創作手法,除了黑白,還會結合潑墨等手法,令畫作色彩和表現力、意境都更為豐富。
四、結語
國畫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構成,是先賢留給我們的藝術瑰寶。隨著時間的發展,國畫的創作手法也在不斷完善和調整。不過意境的表達和呈現由始至終都是國畫的靈魂與核心。國畫創作的技法、筆墨、構圖等都在以凸顯意境為核心,以此令畫作藝術價值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宇.淺析國畫藝術的意境表現手法[J].文學教育,2017 (45).
[2]林東靈,國畫藝術中意境表現手法的變遷[J].藝術科技,2018(04).
[3]呂懿軒,中國當代油畫中的意象因素研究與分析[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8(33).
[4]傅拖石.中國繪畫理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8 (38).
作者簡介:殷永勝(1975-),男,山東淄博人,研究方向: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