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占麗
摘要:郎世寧,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擅長人物作品、花鳥作品、走獸作品,特別擅長場面宏大的戰爭作品。它的繪畫特點是立足西洋畫法,把中國畫工筆和寫意理念有機融合。代表作品有《弘歷及后妃像》《百駿圖》《百子圖》《乾隆大鬩圖》《瑞谷圖》《花鳥圖》《十駿犬圖》等。是西洋畫在中國傳播的開拓者之一。本文通過分析中國文化對郎世寧的影響,郎世寧對中國宮廷畫的影響,并從表現技法和人物造型與畫面表現兩個方面分析朗士寧畫作的藝術特點,提出郎世寧對東西方藝術融合的價值和重要意義。
關鍵詞:郎世寧;文化交融;探究
中圖分類號:J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15-0037-01
一、中國文化對郎世寧的影響
郎世寧出生在意大利藝術之都米蘭,長大后加入了耶穌會,這使郎世寧的一生印上了揮之不去的種族和宗教的烙印。郎世寧作為傳教士進入中國,他表現出來的藝術才能受到了清朝皇帝的青睞。
作為一名宮廷畫家,郎世寧在清廷任職50多年,跨越康雍乾三個朝代,在這一過程中,遍覽中國優秀傳統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巨大的藝術魅力,對郎世寧的創作思維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郎世寧開始嘗試將中國畫的繪畫方法和西方創作理念融合,為了創造出符合帝王審美觀念的作品,他改革一些繪畫方法,將中國人的審美情趣融入西方油畫中,削弱了陰影和明暗之間的界限,盡可能適應中國人審美習慣,逐步打造了一個中國和西方藝術有機融合的繪畫風格。
二、郎世寧對中國宮廷畫的影響
在明中、晚期,西方繪畫通過天主教流入中國。由于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好奇,清代康熙和雍正皇帝的都非常喜愛西方繪畫。出于政治需要,清朝初期,西方繪畫開始用于創作宮廷作品,由西方畫家郎世寧為代表創造的西洋中國畫,是宮廷繪畫的獨特風景。
清初,西方繪畫方法的引進模式出現了“中西雙向誤讀”的尷尬局而。一方而,以郎世寧為首的西方藝術家積極探索西方繪畫藝術的引進之路。《弘歷觀畫圖》成為這一工作的杰出代表。為了得到中國人的認可,尤其滿足皇帝的審美要求,郎世寧采取向現實妥協的態度,使西方繪畫符合中國人們的視覺習慣,將中國院線繪畫與西方繪畫的體積空間處理有機結合,盡可能迎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另一方而,當時的中國文人對西方繪畫一知半解,審美情趣和西方繪畫的造型理念格格不入,片而的認為郎世寧創作的兼收并蓄的西方繪畫風格的中國宮廷畫就是西方繪畫。但郎世寧通過自身的努力,在康乾時期所打造的兼收并蓄的繪畫方法,成為西方繪畫在中國的試金石。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后,上海有幾位長于寫實的畫家根據中法戰爭中清軍將領劉永福率黑旗軍大敗法軍的新聞資料,將其畫成《劉義打番鬼》等圖畫,以大眾所喜好的年畫形式,用木刻雕版印成圖書進行出售,結果大為風行。在此背景下,《點石齋畫報》應運而生。
在《點石齋畫報》主編吳友如的時事新聞繪畫中,將傳統繪畫和西方的版畫技術有機結合,如使用密集的網格線來產生陰影。在空間或構圖上,吳友如不拘一格結合了西方的線透視和中國的邊界畫平行透視,給人一種透視縮短而產生的縱深感。與朗士寧盼“西畫”相比,吳友如的畫風中有更多的中國民族風格,達到了藝術表達的統一與圓滿,是本土華人融合中西技法的有益嘗試。
三、朗士寧畫作的藝術特點
(一)表現技法
郎世寧的畫作表現技法有干、濕畫法,干濕結合法,還有撒鹽法、噴水法以及新興的綜合材料法。而大型肖像畫作品,或者表現眾多人物作品中,一般采用干畫法,因使用方便,容易掌握,但因為水分不夠,畫而常常顯得生動不足,濕畫法有難以控制的缺點。這些為人物畫創作提供了更大的選擇范圍,濕畫法的難以控制也帶來很多優點,一是超出創作者的想象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自然流淌的顏色會形成獨特的畫而,使創作者的意圖甚至完全改變。濕畫法讓很多創作者又恨又愛,重點在于合理利用它。所以,郎世寧的畫作的美在意境,通過技法的合理運用,做到既超越形似,又注重精神的把控。畫而干澀有余生動不足何談意境。通過靈巧的水混合通透的色彩來打造宮廷人物或自然環境,使畫而松緊適度,神韻悠長而意境雋永。
在《乾隆皇帝大閱圖》創作中,宮廷畫師郎世寧主要運用濕畫法,以干畫法為補充,通過在作品中大膽運用濕畫法,為宮廷人物創作的新形式開展有益的探索。在人物上半身的描繪中,在濕畫法畫好輪廓后,采用干畫法做細節描繪。為了避免呆板生硬的情況,保持人特的靈動之美,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在畫而細節干透之后,用噴壺打濕進行第二遍描繪。其它不注重細節的地方,則采用直接畫法,并結合中國畫中的技巧,行筆注意輕重緩急做好線而結合,結合中國畫中對線條的使用。在背景渲染上使用一些小技巧,使畫而更有朦朧的美感和詩的意味。
這種多技法運用的創作方式難度很大,成功率相對不高,這也是郎世寧的畫作的創作一個特點,優秀的作品都是經歷無數次的失敗中誕生的,這對創作者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甚至會使人陷入痛苦和抑郁中。特別是想使用新的技法開展創作時,失敗的概率更是大大上升,需要創作者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韌性,并善于對操作性原因進行總結歸納,不斷采取措施以應對,在反復的摸索中尋找通向理想的一條道路,因此,作畫要做到靜如止水,有效掌控畫而和情感,直到理想結果的到來。
技法的錘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打基礎功的階段就要非常注重技法的練習,當基本功打扎實后,再遵循由技入道的規律,嘗試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之上,突破舊法則的藩籬,進入自由創新的境界。
(二)人物造型與畫面表現
藝術是創作者審美觀的具體體現,審美觀包括人物造型、色彩運用等藝術要素。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對人物造型的失控比色彩運用的失控更有破壞性。造型審美是一幅宮廷人物畫的生命,在參考了眾多郎世寧的作品后,發現他創作成功的關鍵之處在于人物造型的匠心獨運和恰到好處。很明顯只針對人物進行造型寫實是不行的,要使畫而中有更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精神表現力,創作者有必要對人物造型進行藝術再創造,通過創作者敏銳的藝術嗅覺和合理的審美處理,使人物造型有更高層次的表現力。在《乾隆皇帝及后妃像》作品造型設計上,郎世寧通過對人物的藝術化寫實處理,色彩上運用略顯平淡的灰色調,以達到增強感染力和提高趣味性的目的。
在畫而經營中當舍棄的必須舍棄,在人物組合上,作者沒有選取太多人物,遵循簡約原則。真正好的作品不在于畫而是否復雜,而在于對整體畫而做了怎樣地處理和安排。寫生性與創作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寫生的作品同樣可以進行適當的創作具備創作性,創作的作品也可以把寫生性作為基礎進行創作。
總之,只要達到了一定的藝術層而,這些就自然而然的表現其中,界限不必過分分明。同樣,在對宮廷人物的表現形式上,作者只選取一兩個特點突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造型呈現在畫而中,減弱了更多的背景,著重突出描繪宮廷人物的神情和心理活動。
可見,空間的弱化,刻意追求平而化以達到裝飾性效果是更加符合畫而所需的。并且這種畫而簡化后地整體處理,更能讓人直觀感受到作者所表述的形式和情感。
四、結語
宮廷人物畫曾代表了世界人物畫的發展方向,鼎盛時期出品了眾多膾炙人口的人物畫作品,也造就了很多的優秀作品,對人物畫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近年來,現代宮廷人物畫由于各種原因,迷失了方向,特別是創作與實踐道路的不堅定,或者創作與實踐淪為低級趣味的歧途,讓宮廷人物畫而臨陣痛。郎世寧把社會現實問題根植于創作與實踐之中,用藝術的獨創性傳播普世的人文價值觀,把創新和傳承有機結合,將西方美術技法和理念打造獨特的宮廷人物畫新模式,創作出反應畫家心聲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張玲麗.見證中西方藝術的互識與流變——郎世寧繪畫風格辨析[J].焦作大學學報,2013 (02).
[2]馮強,晁新姣.從郎世寧繪畫作晶——看中西方繪畫的碰撞[J].青年時代,2015 (11).
[3]陳凌云.郎世寧繪畫風格及成因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
[4]劉鶯鶯,李勛祥,對郎世寧中西融合繪畫風格的研究[J].美術界,2014(08).
[5]徐茜.東西方藝術精神交融下的郎世寧繪畫——析郎世寧的《十駿圖》和《百駿圖》卷[J].文博,2007(04).
作者簡介:王荊,肇慶學院美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