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節日是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安壬焦潯弊鳛槊缱宓膫鹘y節日,展示著古樸苗寨神秘的民族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團結向上的民族精神。探討“踩山節”的當代社會價值,對推動苗族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苗族 “踩山節” 當代價值
“踩山節”是苗族傳統節日“花場”的另一種稱謂,流行于川滇黔等地區的苗族。不同地區不同服飾的苗族對其稱呼也不盡相同,有“踩花山”“跳花會”“跳花坡”“跳場”“跳年”“跳花場”“跳月”等。各地舉行的時間也不一樣,但大多集中在春節后至二月中旬,石場鄉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三至初七。
一、石場鄉及苗族“踩山節”概況
石場苗族彝族鄉,位于貴州省金沙縣西北部,距縣城35公里,面積120.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44米,居住著漢、苗、彝、仡佬、布依、白等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大雜居、少數民族小聚居的鄉鎮,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27%,是金沙縣六個少數民族鄉之一。石場鄉苗族的音樂、舞蹈、戲劇、工藝美術、“自由節”和“踩山節”,彝族的彩繪、彝文碑、“獻山節”“火把節”和“彝年節”都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其中,苗族“踩山節”是當地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重要的春節活動。
苗族“踩山節”歷史久遠,源于蚩尤的九黎時代,相傳苗族的部落聯盟首領蚩尤與黃帝在逐鹿之戰中戰敗,便約定各部落在某山頭相聚,后人不忘始祖蚩尤,每年以同樣的方式進行祭奠,祈望蚩尤神保佑風調雨順、四季平安。石場鄉苗族的“踩山節”,每年都在麻啄坡舉行,傳說是為了紀念為民除害的苗族青年咪郎。
正月初三早晨,苗族同胞身著鮮艷的苗族服裝從四方趕來,聚集在新街村麻啄坡的彩山堡。首先是舉行立花竿儀式,主持儀式的一般是德高望重的年長者,也可以是許愿求蚩尤大神保佑其有兒有女的苗族男性,要負責給山披紅掛彩。主持者帶上香燭紙向山神討要一棵二丈四尺長的常青樹和一棵一丈二尺長的竹竿做花竿,分別叫“聰”和“杠聰”。吉時到,請笙師吹笙把“聰”立起來,把“杠聰”支在“聰”上,再把兩匹一丈二尺長的彩段掛在竹竿上。接著,笙師騎著駿馬、吹著蘆笙繞“聰”三圈,叫“張聰”,同時鞭炮齊鳴。再接著吹笙爬上“聰”頂,換鼻子吹笙,把“杠聰”上的四杯酒喝下,在“杠聰”上吹笙同時肩倒立,做“懶龍下山”之勢下“聰”。最后,笙師吹蘆笙圍繞“聰”跳三圈后,組織大家跳蘆笙舞、唱追溯蚩尤踩山歷史的歌謠,苗族同胞便圍著花竿載歌載舞。立花竿儀式結束,主家用酒款待來踩山的客人,闊者以酒肉款待,少者數百人,多者數千人。
初四至初六為節日最熱鬧的三天。其間,來自川黔兩省,古藺、仁懷、大方、金沙四縣及關文、茅壩、魯班、長石、巖孔、平壩、清池、石場八個鄉鎮的苗族同胞及各族群眾上萬人,從四面八方聚集于麻啄坡,爭相表演、觀看富有苗家特色的文藝節目,如民歌《咪彩嗷升》《嗷波支》《嗷哇絲》《苦情調》,舞蹈《斗底群舞》《勾腳舞》《昂頭舞》《滾地龍》等。
初七倒花竿,叫“高聰”。笙師吹“高聰”蘆笙,歌師唱“高聰”歌。舉行倒花桿儀式,即表示一年一度的踩山節圓滿結束。
二、石場鄉苗族“踩山節”的當代價值
節日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是共同的精神依托和民族身份的體現。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節日?!安壬焦潯弊鳛槊缱宓奶厣珎鹘y節日,體現了該民族共有的歷史文化和精神積淀。石場鄉苗族的“踩山節”,彰顯了當地苗族的民族特色、服飾特色、飲食特色及祭祀特色等,滿足了人們生存和娛樂等方面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傳承意義。
(一)傳承了苗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苗族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屬于自己的語言,卻沒有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字,因而,苗族文化都是以言傳身教的方式進行傳承?!安壬焦潯弊鳛槊缱鍌鹘y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世代流傳,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內容和形式,使該民族的人們共同遵守并代代相傳。它以一種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形式,來展示本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著對美好的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揚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1]
石場鄉苗族的“踩山節”是一項傳統的民族文化集會,是當地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為當地苗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提供了表演的舞臺。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雖然沒有專門的文字記錄這一節日,但節日的一整套傳統卻幾乎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祭祀儀式、苗家服飾、苗家歌舞、苗族樂器、特色美食、民間工藝品等傳統符號伴隨著“踩山節”流傳至今,是當地苗族生活的真實寫照。石場鄉每年的“踩山節”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群眾參與,為節日營造了濃郁的氛圍,對弘揚和傳承苗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豐富了苗族群眾的精神生活
傳統節日本質上是國家與民族為適應自身的某種發展需求而創造與延續下來的歷史文化,與人們的生活、生產、社會實踐息息相關,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精神文化與思想情感的集中體現,因而能被人們所廣泛接受并傳承至今。[2]節日是民族文化特色的體現方式,也是社會客觀存在的共同文化現象。大多數節日都經過了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時間演變而成,并充分反映出人類共同的文化心理需求。[3]
苗族“踩山節”是同本民族的優良傳統緊密相連的,展現了苗族群體的心靈氣質和精神風貌。過去,苗族人整日為溫飽而勞作,精神生活單調乏味,需要借助傳統節日來進行宣泄,使得“踩山節”具有調節生活、休閑娛樂、陶怡情操的屬性,一直延續至今。“踩山節”期間,青年男女或吹笙起舞,或對唱山歌;中年男子或是斗雞,或是斗畫眉;中年婦女熱衷于刺繡;老人則走親訪友、說古道今。節日活動中各種異彩紛呈的文化形態,既有益于身體健康,又利于陶怡情操,展現了當地苗族純真豪放的情愫和熱鬧和諧的場景。
(三)促進了苗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現代經濟的發展使得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漸趨落后,各種新興行業逐漸興起。旅游業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經濟轉型的到來,已使各種傳承下來的、甚至新創的節日符號,強烈地聚焦于其經濟作用,這是少數民族經濟中的一個新現象,節日符號能影響、帶動經濟的發展?!盵4]節日文化作為旅游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宣傳民族文化的重要平臺,能夠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從而形成少數民族特色的區域經濟。
石場鄉位于貴州西北部的一個偏僻鄉鎮,苗族“踩山節”作為一種無形的資產,不僅蘊含著深刻的精神價值,還承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安壬焦潯弊鳛槁糜谓洕闹饕M成部分,在滿足旅游者精神需求的同時,不僅能帶動當地交通、通信、住宿、餐飲等各個產業的發展,還能擴大“踩山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實現其經濟價值的增長。
三、結語
苗族“踩山節”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傳承苗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價值,豐富著苗族群眾的精神生活,對苗族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需要加大對這一節日的重視程度,在以保護為主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從而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一文化特色,促進苗族文化事業的發展繁榮,進而豐富我國民族文化的內容,推動民族文化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岑鴻,郭計華.淺談布依族節日的文化特征以及社會價值[J].現代經濟信息,2017(13):418.
[2]楊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6(01):58-62.
[3]計志宏,陳雪慧.論哈尼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及當代價值[J].邢臺學院學報,2011,26(01):142-144.
[4]馬翀煒.民族文化的資本化運用[J].民族研究,2001(01):18-28+106-107.
(作者簡介:羅凡,女,碩士研究生,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民族社會與生態文化)(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