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芷君 陳英紅 崔林杰
摘要:揚州高郵的菱塘回族鄉是江蘇省唯一的回族鄉。以高郵回鄉文化融入程度為調研目標的大學生雙創調研團隊組織了對該地區的一系列調研活動。調研團隊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回族文化及其與漢族文化融入狀況,并獲取當地民眾對回族與漢族文化交融現狀的態度。
關鍵詞:文化調研;雙創訓練;高郵菱塘回鄉;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B968;F323. 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15-0055-01
一、菱塘回族鄉
揚州高郵的菱塘回族鄉是江蘇省唯一的回族鄉。回族鄉成立之初,全鄉只有一座古清真寺,坐落于清真村,較為偏遠。后來,菱塘傳統的農業社區模式被鄉鎮企業的發展打破,居住鄉村的回民剩余勞動力逐步進入工廠,越來越多的回民將家搬離了傳統的地緣社區,同漢族人民居住在一起,散居在鎮中心。為了方便搬遷至集鎮的回民的宗教生活,在1995年,菱塘回族鄉鄉政府新建了華東最大的阿拉伯建筑風格的清真寺,與古清真寺形成了南北呼應。同時,為了保證回民的居住環境,鄉政府在集鎮中心距離新清真寺一定范圍內統一規劃了具有濃郁伊斯蘭特色的回民小區。這樣的規制,使得菱塘回族鄉鎮中心成為回族文化氛圍頗為濃厚的一個回民聚集區。
二、調研預期效果
1.總結走訪和線下調研結果,完成報告。
2.加深對高郵菱塘鄉回民的認知,了解回漢兩族文化交融發展。
三、調研的進展和成果
(一)菱塘鄉回民遷入史
在江蘇高郵菱塘回族鄉,目前有7000多名回民。菱塘鄉的回族以移民遷徙和各種商業交流活動在中國逐漸形成的一個統一的、保持伊斯蘭文化傳統的民族共同體。回族歷史最早追溯到隋朝。揚州大運河開通,成為東方國際貿易大港,伊斯蘭教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揚州。唐宋時期,回民是來華經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后裔,該時期,唐肅宗命令田神功進行征討,少數逃難者到菱塘避難定居,成為了回族先民。元代,菱塘地處湖畔水土肥沃的地理優勢正適應了忽必烈所帶軍Ij人“下馬為墾”的要求,忽必烈也將回回軍士編入他的軍隊,由此菱塘成為了回族的聚居地,“回回灣”一稱因此而來。
當地漢族鄉民向團隊介紹道,七百多年前即十三世紀時,穆罕默德十六世來揚州傳教,即有三百多個穆斯林在此定居。先民受其影響,信奉伊斯蘭教。老一輩漢族人是因國家政策而遷移到這個原本全是回民的地區,由此兩族人開始了文化交流與融合。
(二)菱塘鄉回民通婚史
一千多年間,菱塘的回民人數不斷增加,從最初的全由回民組成的“回回灣”發展成現今的回漢人民共居,回漢通婚也在菱塘地區摻進新的元素,保持著這里人口基因和社會架構的動態發展和平衡。
回族通婚在歷史上分為族際通婚和族內通婚兩種。
在沒有政策限制的大背景下,初到中國的回民男女比例懸殊,他們與外族聯姻是很常見的事,回族人口便不斷增加;而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強制異族通婚;之后,回族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他們開始轉向族內通婚,防止被同化而大力加強族內凝聚力;清朝時期,有禁止回漢通婚的規定,回族也由此走向了封閉的族內通婚道路;直到民國,民主科學思想的傳播,西方文明的不斷傳輸,回漢麗族通婚有所緩和。
新中國成立后,婚姻自由使得回族的族際族內通婚處于自然發展的狀態,特別是在揚州一段,回漢通婚的比例極高,正如調研團隊的調研結果所示,當今社會,回漢通婚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除了信仰差別外,不存在什么差異。回漢通婚在歷史變遷中不斷受到政策的影響,經歷了族際族內族際通婚的三個階段,最終隨著社會進步實現了通婚自由。
(三)逐漸漢化的菱塘鄉回民
對于回族,就民族文化這一方而來說,清真寺阿訇要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清真寺每天早上奏國歌。在菱塘,據當地居民所講,已經看不見大而積的阿文,因為近兩年文化融合的趨勢,高郵地區印著阿文的旗幟和牌子很難再見,清真寺上也沒有了星月標志,但還是保留了拱形圓頂的建筑風格。
到了新建的清真寺,調研團隊看到一側的墻壁上刻著伊斯蘭教“愛國愛教,敬主愛人”的宗旨。在步行的途中也隨處可見菱塘基層社區、養老服務建設,都充滿伊斯蘭氣息,內掛阿拉伯文清箴言,處處是回漢文化相融合的縮影。
據支委會的楊主任介紹,雖然回漢兩族人民居住在同一片地區,但是回民們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回漢兩族團結一致,共同為回族鄉的美好未來作出貢獻。
由此可見,所謂的漢化并不是單純的文化覆蓋,而是兩族人民文化交融,互相借鑒,提高生活質量,追求現代化的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我們不應該片而地理解為放棄本民族文化,轉而投身他族文化。
四、調研效果
總結走訪和線上線下調研結果,完成報告。加深對高郵菱塘鄉回民的認知,了解回漢兩族的文化交融狀況。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019年立項項目“江蘇高郵地區回民文化融入程度調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13646003Y。
作者簡介:何芷君,女,南京大學僉陵學院阿拉伯語系2017級本科生:陳英紅,女,南京大學金陵學院阿拉伯語系2017級本科生:崔林杰,男,副教授,南京大學金陵學院阿拉伯語系副主任。 20世紀以來廣西山水畫代表人物及其相關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