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花
摘 要: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習作水平也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體現。小學生較高水平的習作能力不僅能夠為各科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對學生的生活狀態、生命質量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如今的小學生習作學習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小學生習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生;習作;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5-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5.032
習作是最讓語文教師頭疼的教學內容,同時也是學生最為抵觸的語文知識。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都“談作文色變”,盡管教師已經將寫作技巧傳授給學生,并且悉心輔導進行習作,但是很多時候小學生還是無法寫出一篇優秀的作文。這對于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今后的語文學習都有著一定的影響。故而,本篇文章將針對小學生習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主要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小學生習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語言積累貧乏。小學階段是人生學習的初始階段,學生入學時間短、學習的知識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沒有豐富的學習經驗,所以學生掌握的語言知識就很貧乏。這種情況不僅導致學生作文內容單一,而且還會有以下不良現象:很多學生心里知道想要寫什么,但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筆從哪寫起;也有學生詞不達意,寫不出重點,不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甚至出現語句不通、語無倫次、語不成法的現象;還有學生在作文中東拉西扯、胡編亂造,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寫作時無法達到要求字數,不能明確表達自己的情感、文章的中心。雖然我們一直要求學生“我手寫我心”用筆記錄自己的生活,但是部分小學生在習作時往往會抄襲他人的故事,運用別人經歷過的事情來進行習作,這樣就導致學生在習作時言不由衷,漏洞百出。這樣,無疑就失去了習作的意義。總之,導致以上現象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學生缺少對語言知識的累積[1]。
2.習作興趣淡漠。目前,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仍在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采用范文式的標準要求學生進行寫作,學生在寫過之后就會覺得自己的任務完成,這樣的習作違背了“習作是為了表達與交流”的初衷。很多教師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都是簡單打個分數,或者隨意寫幾句無關痛癢的“語句通順、中心明確”的套路評語,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指導作用,然后將作文返還給學生,學生也從不關注教師寫了什么評語,交一次、發一次作文本就算是完成了一次習作教學目標。這樣為應付學校檢查的作文教學形式枯燥乏味,導致學生對習作不重視,自然而然就不會產生興趣。教師對課標中習作目標不能準確把握,對學生寫作的能力的訓練缺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梯度練習,學生一開始習作就感覺很難達到教師的要求,而教師在寫作教學中通常還會運用強制性手段,為學生布置一定的寫作目標,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運用規定的事件去完成習作。還有些教師對于學生的寫作要求過去苛刻,當學生在寫作出現問題時教師就會嚴厲批評,或者對學生進行諷刺,這不僅會讓他們失去習作興趣,還會挫傷其習作的積極性,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根本無從談起。此外,部分教師對學生習作的評價都是統一尺度,要求所有學生都達到一定的目標,這種情況下,那些習作上的學困生因為力不能及而更加增大了壓力,長此以往學生對習作產生抗拒也就在所難免了。
3.語言表達無味。我們教師在批閱學生習作的時候,會感覺味同嚼蠟,就是因為他們的習作語言表達平淡無奇,缺乏個性。這與學生缺乏想象力、不會恰當運用修辭手法分不開。修辭手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習作中巧妙地運用修辭手法能夠使作文蓬蓽生輝,還能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小學生在學習過修辭手法時更多的是知道是“比喻”還是“夸張”,沒有將其運用到習作中的意識。其次,教師不注重修辭手法的運用訓練,使得學生在運用修辭手法這個方面不熟悉,導致不會運用修辭手法。最后,教師在批改學生習作修辭手法的錯誤運用時,只是將其畫下來,并沒有具體講述哪里錯誤,如何改正才能夠更加正確,這樣學生就會對修辭手法的運用一錯再錯,進而形成錯誤的修辭手法運用觀念。
4.生活體驗麻木。小學生的生活單調刻板。這主要因為現在家長都非常重視教育,不想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很多小學生的課后都會都是在各種學習班、補課班中度過的,他們的生活基本是學校、家里、補習班三點一線的形式。這種情況下使得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接近社會、接近大自然的機會少之又少。所以學生在習作上缺乏寫作素材,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除此之外,剛剛步入學習階段的小學生學習任務重、作業多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學生沒有時間去接觸課外閱讀,很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很多學生會主動進行課外閱讀,但是課外閱讀也是為了娛樂,主要書籍也是低品位的漫畫、玄幻類的,閱讀視野狹窄,學生沒有累積充足的習作素材,導致習作水平無法有效提升。
二、小學生習作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引導積累語言。知識的累積是創造的前提,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累積,這樣學生才能夠創造出好作品。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形成記錄讀書筆記的良好學習習慣。當教師在傳授閱讀知識時,要求學生將閱讀中的好詞好句等摘抄在讀書筆記中,鼓勵學生每天溫習妙詞佳句,大量積累,以期實現“厚積薄發”。其次,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重視要求學生朗讀閱讀內容指導,朗讀時做到“其言皆出我口,其意皆出我心”。如此朗讀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感,還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獲得細膩的情感體驗。再次,教師在布置習作任務時,要注重引導學生書寫自己的真實事件,這樣才能夠使得作文更加真實,使學生有東西可以寫。最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抓住每一個寫作機會,通過生活中大小事展開習作練習,這樣有助于學生累積語言知識[2]。
2.激發習作興趣。興趣是最好的學習老師,學生對習作感興趣自然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習作中。怎樣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呢?第一,在習作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習作標題,學生想出的標題都是與他們的所見所聞有密切聯系的標題,容易與同班的孩子產生共鳴,當這樣的標題全班通過時,自然而然學生就會積極地參與到習作中。第二,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首先要帶上放大鏡看待其作文的優點,充分發揮教師“激勵、喚醒、鼓舞”的作用,選擇學生樂于接納的評價方式,學生會更加期待教師的評價;其次教師應提升自己修改作文的水平,能一語中的指明存在問題,學生通過修改能夠不斷進步,進而對習作也會產生興致;教師還可以選擇優秀作文在全班面前朗讀,一同賞析評改,在班級作文墻上張貼,甚至鼓勵學生投稿發表,成功的學生,一定會收獲習作帶來的幸福體驗,對其他學生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第三,教師在布置習作時可以自由寬松一些,要為學生留下觀察生活積累素材的時間,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構思創作。第四,教師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對于習作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降低習作難度,比如讓他自讀或聽讀一個小故事,再試著用筆復述下來。不必在量的多少做較高要求,從寫通順一個句子段落開始,不斷提升,切忌拔苗助長[3]。
3.重視表達運用。課標中說“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所以無論是習作課還是閱讀課,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重視語言表達,引導學生不僅把句子說流暢,還要說生動。這就要重視修辭手法運用教學,尤其引導學生運用到習作中,這樣才能夠使得修辭手法發揮真正的用處,使得學生的作文表達生動形象富有個性,有效提升學生習作能力。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當遇到修辭手法時首先引導學生賞析其妙處,然后指導仿寫,仿寫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當學生對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進行仿寫時,首先就要對句子進行深度揣摩,真正明白不同修辭手法的特點,這樣才能夠針對修辭手法進行仿寫。如果學生在習作或表達的時候有了運用修辭的意識,教師要敏于發現,無論準確與否都要表揚鼓勵,這樣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寫作手法的積極性,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創造能力。同時教師在批改錯誤修辭手法時要準確標出錯誤的地方,并且為學生具體講述錯在哪里,怎樣修改才是正確的,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學以致用。
4.開展讀寫活動。蘇軾曾說過:“勞于讀書,易于作文。”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中積極展開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累積更多習作素材,還能夠豐富學生見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讀書多累積的習作素材多。而且,會閱讀的學生就會在閱讀中學習寫作,看作者是怎樣把人物形象寫鮮明的,把事件寫具體的。基于此,教師應積極開展好讀書活動:比如組織好書推介會、表演課本劇、月閱讀競賽、讀書筆記評比等活動。教師要在課外閱讀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且嘗試將課外閱讀當成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來進行,這樣學生就會重視課外閱讀,進而真正在課外閱讀中獲得知識,豐富情感體驗,積累寫作素材,提升寫作能力。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為了讓學生的生活有聲有色,為他們提供豐盈的生活素材,我們可以適當開展活動。教師要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組織一些饒有趣味的課外活動,比如一年一度的秋游、踏春,不要因為怕不安全就因噎廢食,學生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中培養觀察能力,豐富習作素材。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游戲或競賽活動,好玩、好勝、好奇都是孩子的天性,利用這一點,我們開展過李白堅教授的“快樂大作文”系列的很多作文游戲,如《啞語跳繩比賽》《數字陷阱》《照鏡子》《做鬼臉》等,學生玩得開心,看得細心,寫得精彩,真實的經歷讓每個學生樂于表達自己的感受,由此也會漸漸愛上作文。
參考文獻:
[1]商志英.淺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才智,2019(31):178.
[2]黃秀花.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9(44):108.
[3]劉鳳英,于欣.小學高年級習作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6):105.
[責任編輯 萬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