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歌曲《關雎》是我國著名作曲家趙季平根據《詩經》中的詩歌《關雎》創作而成的。這首詠嘆調中蘊含著深厚的語言音韻內涵,是以詩歌《關雎》的語言聲調、韻轍特征而創作。
關鍵詞:藝術歌曲;《關雎》;韻轍;意蘊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15-0070-02 一、藝術歌曲《關雎》的概況 (一)藝術歌曲<關雎》的題材特點 《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搜集了白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500年間出于民間和樂官的詩歌305首。①在《關雎》中深刻的反映了男女之間真誠的戀情故事,尤其是男子對少女的無限愛戀和求之不得的復雜心理。這首詩歌的篇幅雖然稍微短小,但是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卻是十分特殊的。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趙季平根據這首詩歌的意境、意蘊特征,巧妙的運用西方創作技法結合著中國傳統的民族調式,把這首《詩經》中的傳統詩歌內涵表現的淋漓盡致,富有個性化特征,這首藝術歌曲不僅是古代傳統文化與現代民歌結合的典范,也是本土傳統技法與西方創作技法結合的產物。
(二)詩歌《關雎》與藝術歌曲《關雎》的關聯
詩歌《關雎》是一首流傳干百年、備受文人士大夫階層喜愛的古詩詞作品。這首古詩詞中散發著古典的藝術魅力,在意境、音韻、意蘊等方面展現出鮮明的古典吟誦韻味特征。藝術歌曲《關雎》中也融合了這首古詩詞的格調、韻味特征。作曲家趙季平在創作這首《關雎》的曲調時,不僅大量的吸收了這首詩詞作品中的音韻特征,還在旋律的構成方面也大量的融人中國古詩詞的格律與韻味規律,從而讓這首古典詩詞歌曲帶有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風格特征。②
藝術歌曲《關雎》是建立在一首四言詩基礎上的結構,這首詩詞的結構與近體詩有所不同,但是創作曲調過程中也有一些作曲家的個性化設計和想象力發揮問題。鑒于古詩詞中的四言詩并沒有規整的平仄音韻要求,只要能夠最后歸韻即可,因此很多樂句的曲調來源于作曲家對中原地區個別字音聲調、韻轍的借鑒。
藝術歌曲《關雎》中運用了起興的表現手法,對古詩詞中的情景、場面、意境等特點進行發掘。這首藝術歌曲先從古詩詞中的沙洲上成雙成對、嬉鬧的雎鳩進行曲調設計,然后將旋律進行高音區的設計,表達出男子對在河洲之上采摘荇菜、身形美好的女子形象的無限聯想和求之不得的思戀之情。這首藝術歌曲不僅很好的將面前的沙洲、關雎,以及魂牽夢繞的窈窕淑女形象都通過音樂表達出來,還對淑女在潺潺流水邊的情形、所采摘的鮮美的荇菜等清新、美好的場面、景象進行結合,塑造出一種情景交融的表達效果。音樂與歌詞進行虛實結合的表現,形成了人景相映、靈動清新的詩歌意境特點與抒情、優美的情感起伏狀態。
二、藝術歌曲《關雎》的音樂特征分析
(一)調式、音型的特點分析
藝術歌曲《關雎》中的音樂采用了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素材,全曲建立在D羽七聲清樂調式上,盡顯中國古典詩詞四言詩的音律節奏特征。在尊重兩字為一拍的前提下,作曲家采用吟誦性的曲調對節奏進行巧妙的設計。而且趙季平還在人聲旋律的創作方面也較為尊重古詩詞中的吟誦傳統和韻腳特點,從而巧妙的在歌曲中把詩詞與音調都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古典詩詞中的音韻、律動特點也都采取交替停頓的表現方式,展現出中國的傳統文學特點。如作曲家在創作曲調時注重“窈窕”、“淑女”中間加入了一個四分音型的休止符,結合著音樂樂句的氣口、停頓設計,很好的表現出詞與詞、詞與音樂之間的句逗、頓挫特征。在“君子”和“好逑”之間使用的音型也主要是強調不同形象的四分音符和切分音型,而且還在時值、力度等方面進行多樣性的變化性,凸顯出對于不同外面形象特征的表現,從而形象的表現出詩歌中蘊含的音調美感和音樂的吟誦性美感。因此,這首藝術歌曲是詩詞的音樂、律動感與音樂的節奏、重音感的統一。
在藝術歌曲《關雎》中的“逑”字上方的音型是二分音符,這個長時值的音樂進行,不僅可以體現出中國古詩中吟誦性的“尾韻”特點,還能夠體現出拖長歌詞音韻、時值所帶來的樂句節奏變化,然后在此基礎上,塑造出一種意蘊深厚、韻味綿長體驗的旋律。
這首藝術歌曲中不僅運用了起承轉合這種中國古代藝術創作中常用的手法,還在結構的B段末句中,通過使用副歌來重復“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的方式將詩歌中的內涵、風格特征很好的表現出來。在這首藝術歌曲中,作曲家對音樂設計了速度變化、節奏變化,以及氣氛變化的組合方式,很好的表現出情感、情緒逐漸平靜下來后的過程。
(二)織體、結構的特點分析
在藝術歌曲《關雎》中,趙季平除了運用富有民族特征的五聲調式外,還采用了五聲性的調性設計方式。尤其是在藝術歌曲《關雎》的音樂創作中,融入了很多的西方調式特點和西方創作技法。在這種音樂邏輯與結構都較具有融合性、交匯性的作品中,音樂織體也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特點。
首先,在這首作品中的樂句都是采用寬舒的織體形態為主,在樂句、樂段的結構上也呈現出舒緩、松散的邏輯特點,因此能夠凸顯出中國傳統調式、織體與現代技法結合的風格特征。而且采用的很多音型也具有特殊的象征性意義,在樂句中具有貫穿主題的作用。
此外,在很多音程的使用方而,也結合著旋律線的起伏,進行巧妙的處理,既可以展現出民族調式音程的風格特征,也可以體現出現代性的技法痕跡和風格特征。
其次,在這首方整的、帶再現性的三部曲式(A+B+A)藝術作品中,不僅歌曲整體的樂段帶有一定的松散特征——由于歌曲中使用的主題材料的象征性特點,所以整個結構也具有詩歌中的意象性特點,帶有一定的詩歌意蘊特點。
比如A段的結構是由兩個樂句組成,采用相似性的織體構成。在第一樂句和第二樂句中所使用的節奏型是很類似的,而且在使用的音程結構與方式上也是十分相似的。這些在織體中運用的音符時值主要是以八分、附點八分音符為主的,在整個旋律形態方而也展現出起伏平緩的旋律線特征,塑造出一種較為平靜的敘述性語調特征。
在這首藝術歌曲的第三部分中,展現出A段的材料基礎上,還再現了整個情緒的變化,從安靜、平和的情緒逐漸又轉回到作品開始時的悠遠、靜謐特點,產生出一種意境悠遠、回味無窮的感覺,從而帶來無盡的遐想。
三、藝術歌曲<關雎》中的審美特征
(一)審美取向中的“意境美”
審美活動不僅是一種“刺激一反射”的生理活動,而且是一種文化心理活動。@在藝術歌曲<關雎》中,作曲家很好的發掘出了《詩經》總集中的文學內涵特征,深刻把握了原古詩詞的韻味和內涵,采用古曲風格形式,將古詩的唯美意境和音樂曲調完美地結合在一起。④尤其是發掘出詩歌作品《關雎》中優雅、古典、古香古色的“意境美”內涵,對丁這首藝術歌曲而言是審美價值取向中最為重要的價值體現。比如在第三小節中使用了一個帶有八度大跳的切分音進行,這個改變節奏規律的設計不禁產生了強調語氣的效果,還具有強化審美情趣的作用。
在歌曲B段中也有這樣的體現:兩個樂句為變化重復的關系,第一句在重復“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時,需要展現出古代“君子”對于“淑女”的無限愛戀和有節制的思念之情,這一遍的情緒設計的平緩、安靜,當第二遍重復時,就凸顯出“君子”內心的躁動情緒特征——思慕與愛戀的情緒逐漸增強,發展成為B段b句形態,從而鋪墊了全曲高潮,盡顯“意境美”的特點。
再次,這里盼‘意境美”不僅僅是指情景、場而、氣氛的美,還對主觀的“意”與“境”也進行結合,對“君子”的節操、行為、價值觀念等也進行稱贊,因此是一種主觀與客觀融合的審美境界。這個美好的、客觀融合于主觀的“意境美”,一方而可以形象的塑造出詩歌中多情男子對淑女的思念不絕、情意綿綿、夜不成寐的特征;另一方而也可以透過這種輾轉反側難成眠的表達,將藝術歌曲的語境、情景放置眼前,讓觀眾產生一種身鄰其境、深情歌詠、意蘊深長的感受。
(二)音韻美
在這首藝術歌曲中,還有很多中國特征的“留白”可以給觀眾留下很多的想象與感受空間,從而更好的渲染出詩歌語言中“音韻美”的特點。無論是對詩歌意境的發掘,還是古詩詞中傳統的韻轍、音調的組織,或是對詩歌中古樸語言、不確定性表達的借鑒,都會讓人們產生多樣性的想象。詩歌《關雎》中的格律、韻味都帶來典型的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特點,而且這種審美是感性特征極強的。古詩詞中的音韻、節奏、聲調等都使歌曲構成一個獨特的表達整體,從而使旋律在演唱起來時一會凸顯朗朗上口的吟誦特點,一會體現出起伏有致的抒情美感,偶爾還會有朗誦般的色彩效果,凸顯《關雎》這首四言古體詩,沒有嚴格的平仄要求所帶來的“自由”的“音韻美”特征。
總之,在這首藝術歌曲中,不僅呈現出了古詩詞中的內涵、意蘊特點,還在發掘表現技巧方而采用了疊唱、反復吟唱的方式,除了更好的發揮出演唱的古香古色效果外,還讓旋律的表達也更加流暢、自然、而且韻味悠長、回味無窮,帶來很強的美感體驗。
四、結語
趙季平的藝術歌曲旋律簡單優美、意蘊悠長,古詩詞曲韻律、音律與詩歌結合完美,具有藝術性、文學性。⑤他的這首《關雎》中不僅發揮了人聲、旋律對于詩歌中的藝術價值的發掘作用,也在處理特殊的音韻、韻轍、聲調過程中凸顯了古詩詞既有的文化審美要素。
注釋:
①羅黛,不落窠臼崇古鼎新——以趙季平歌曲《關雎》演唱為例[J].當代音樂,2018 (04):132-133.
②辛文.論中國古詩詞歌曲“淺吟低唱”之演繹表達——以鋼琴伴奏技巧在中國古詩詞歌曲《關雎》中的應用為例[J].當代音樂,2019 (11):105 106.
③賈陽果,文化·審美·人格——先秦儒家音樂美學的文化解讀[J].當代音樂,2016 (09):3840.
④張震,“詩”“曲”“聲”的完美結合——探析趙季平《關雎》的藝術特征[J].懷化學院學報,2017 (04):109-113.
⑤薛敏,淺議趙季平古詩詞藝術歌曲[J].當代音樂,2016 (15):87 88.
作者簡介:馬艷星(1986-),男,河南南樂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