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陽

【摘 要】 在我國經濟長期迅猛發展,國民經濟水平的快速提高的背景下,“三支柱”養老保險暴露出很多問題,“三支柱”發展的不平衡難以在經濟增速放緩、人口老齡化情況下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必須著重調整平衡“三支柱”比例,實現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合力狀態下的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三支柱” 養老保險 體系 思路 平衡
1.養老保險“三支柱”結構現狀及存在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長期的迅猛發展,現階段我國宏觀經濟增速已經開始放緩,告別了2016-2018年“穩中趨緩”的平臺期,在2019年經濟增速回落幅度增大,經濟結構分化明顯,GDP較上年增長6.1%,同比增速回落0.5%。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增加,保障民生成為我黨持續關注的重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澳壳拔覈呀洺醪浇⑵稹叭е别B老保險框架:第一支柱公共養老保險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職業養老保險包括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2018年5月,在上海、福建和蘇州工業園區開始了第三支柱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盵1]
我國的養老保險第一支柱,即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險制度的核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有著重要作用[2]。自上世紀50年代建立以來,經先后多次修改,80年國務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件,用以指導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開始由舊的“現收現付”模式(即工作的一代人繳費,支付給退休的一代)向新模式轉變。隨著長期的發展,我國養老保險第一支柱已經形成較大規模,截止2018年底我國的第一支柱已繳存5.02萬億人民幣,成為我國人民養老保險的主要依靠。2019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自2019年5月1日起,降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至16%,同時將2019年養老金中央調劑比例提高至35%,并逐步實現養老金全國統籌,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一支柱制度。
我國養老保險第二支柱,即職業養老保險,最早是由企業補充養老保險逐步演變而來。2004年以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即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于2005年引進了第一批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促進市場化良性競爭。企業年金現在的繳存規模是1. 29萬億人民幣,已形成一定規模。但由于有能力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不多、企業繳納社會保險負擔較重,無力繳納、缺乏稅收優惠政策、投資渠道狹窄、靈活就業人數增加等原因,發展遇到了瓶頸[3],并且由于覆蓋面不足,繳存額有限,尚未對一支柱形成有力補充。
我國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即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目前我國還處于試點階段。發展剛起步,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個人養老金制度”存在相當難度。
影響養老保險的重要因素一定有人口年齡結構。國際上統一把65歲以上人口作為老年人的標準,65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就是老齡社會,我國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重正在逐年提升,在2000年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預計在2020年會達到12%,在2060年達到30%。并在2060年之后40年間,持續保持在30%高位上,給國家財政帶來持續性壓力。
2.優化思路
與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養老保險“三支柱”比例嚴重不平衡,以美國為例,其養老保險第一支柱占比10%,第二支柱占比61.9%,第三支柱占比28.1%。而截至2016年,我國第一支柱占比74%,第二支柱占比23.1%,第三支柱占比只有0.29%,難以在復雜國際經濟環境和長期人口老齡化壓力下實現可持續發展。事實上,我國現存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水平已經比20年前降低了近一半(如下圖),可見第一支柱養老保險對我國人民養老保障有限。
Figure 1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發展水平趨勢[4]
養老保險“三支柱”作為一個體系,牽一發而動全局,其各自占比結構應該把握好主體和重點,一般和特殊的關系。要想改變一支柱“一家獨大”,二支柱“發展滯緩”,三支柱“剛剛起步”的現狀,從國際經驗來看,必然需要一個緩慢積累、逐漸擴大、長期發展的過程,在保證養老保險替代率不下降的基礎上,必須分階段,穩步推進。
第一,要以稅制改革為基礎,觀察研究贍養老人個稅抵扣的民眾反應。結合實際情況,及時反應,調整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制度引導。第二,應注意及時收集統計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對我國養老保險替代率的影響,在保證養老保險替代率不下降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下調。第三,國家財政在穩定經濟的基礎上,加快促進經濟結構性轉型,為未來刺激第二支出養老保險發展提供經濟和政策基礎。
3.意見建議
調整三支柱養老保險結構調整,必須打組合拳,不可偏廢,要著重結構性調整。
第三支柱的發展關鍵在人,重點在稅收政策引導。但是要實現個人積極性的調動,一方面要做好宣傳教育,一方面要做好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頂層設計。我們要界定好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相比目前市場上己經存在的銀行養老理財、養老基金和商業年金保險的優勢,做好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產品定位,旨在更具有吸引性、優惠性、抗風險性。我們要將人民一直以來對一支柱的慣性依賴思維適當的調整到三支柱上來。“我國居民存款規模相對較大,但這些存款并非是以養老為目的而進行的制度化的長期儲蓄”。我們可以調動個人積極性,有效集合這些存款,通過合理的市場化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也為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尋求更好的發展。
根據2018年12月22日,國務院印發的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的通知,贍養老人已經進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我國自古便有“養兒防老”的傳統,《婚姻法》也規定:“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笨梢娮优畬Ω改嘎男械馁狆B義務是法定義務,也是每一個成年人對家庭和社會應盡的責任,這點是我國的特色。應該觀察贍養老人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的表現,調整加強稅收政策對養老方面的引導,通過減輕個人負擔養老保險部分的經濟壓力來促進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發展。
第二支柱“發展滯緩”,面臨國家經濟和制度缺失等多重困難,需要國家投入大量精力研究調整,但商人逐利的本性與我國經濟發展現狀相結合,給第二支柱的進一步發展造成影響。好在養老保險“三支柱”可以互相補充,形成統一合力,為避免給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造成更大壓力,至少要保證第二支柱發展不后退,存在的困難可以逐步解決。
第一支柱“一家獨大”,建議在現有繳費比例基礎上,在保證我國養老保險替代率不降低的基礎前提下,調整一支柱繳費率,以降低國民慣有的對一支柱的依賴。
最后統籌考慮,要區分三個支柱不同定位,統籌規劃好基金管理機構的引入準入機制,一方面促進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快速發展,另一方面限制投機商拉高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風險。同時,做好政策解釋和宣傳教育引導工作??梢苑e極開發鄉鎮、社區、街道一級的宣傳作用,同時區分不同類別人員,摸清思想底數和對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看法,有的放矢的做好宣傳引導工作。中國發展過程以及發達國家的經驗都告訴我們,制度不是一出臺就可以了,是需要長期的教育和宣傳引導。投資就是有風險的,如何看待金融投資,什么叫風險,如何既保護自己的權益又避免風險,這些都是需要了解的,所以廣大民眾需要有一定的投資基礎知識,為“三支柱”養老保險個人承擔部分夯實基礎。
總之,平衡完善“三支柱”養老保險是我國解決養老問題的關鍵一招。推動“三支柱”養老保險的協調發展,在不降低養老保險替代率的基礎上,調整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進一步完善企業建立和繳納職業年金、企業年金的強制性政策,積極發展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資金投入,引入基金管理機構市場,促進“三支柱”養老保險調整平衡,協調發展。由此可見,“三支柱”養老保險必須視為一項系統工程,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克用.建立中國特色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研究[J]養老金融評論(2019年第一輯) 2019.
[2] 凌云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及對居民消費的影響[J]商業時代(2009年13期)2009.
[3] 周曉蓉.我國企業年金制度建設與模式選擇研究[D].山東:中國海洋大學, 2006:51-53
[4] 董克用,施文凱.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理論探討與政策選擇[J]社會保障研究
[5] 劉鳳至.“三支柱”視域下養老保險的結構優化研究思路[J]經濟研究導刊,(2020.03)
[6]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課題組.2019-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報告—結構調整攻堅期的中國宏觀經濟,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0年第1期)
[7] 高昌菊 .當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經貿導刊
[8] 李連芬,劉德偉.我國養老金“多支柱”模式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方向[J].財經科學,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