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濤
摘要:秦腔又稱陜西梆子,是各地梆子戲的鼻祖,從其音樂構成上看,秦腔在板式、調式、音階、唱腔等方面都非常的豐富,這些都為器樂作品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尤其在二胡音樂方面,對秦腔音樂元素的吸收在當今二胡音樂創作中是顯而易見的,這不僅為秦腔風格、陜西風格二胡音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充實了中國風格二胡音樂體系。
關鍵詞:秦派;二胡;藝術特點
中圖分類號:J632. 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15-0141-01
一、前言
秦腔作為板腔體結構的劇種,秉承“先完善中板,后兩極分化”的原則,由母體板式“二六板”以擴展、繁縮的方法分別向快、慢兩個方面加工復創,發展成節奏變化多樣、感情色彩豐富、情趣截然不同的成套板腔。音樂表現形式復雜而又靈活,節奏對比強烈,但自身旋法規則具有極高的科學性,尤其在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方面彈性很大,具有極強的個性化特征且戲劇性突出。各種聲腔劇種傳統的主要伴奏樂器,稱做“主奏樂器”,二胡是秦腔伴奏的主奏樂器,主奏樂器是“文場”樂隊的領銜樂器,以它為中心帶動其他樂器的演奏。因此,主奏樂器的演奏者在文場樂隊中居首席。
二、秦腔二胡伴奏手法
當以秦腔為代表的梆子腔興起以后,它所創造出的板腔體新的音樂結構方法,突破了昆曲曲牌體音樂結構形式的局限,實現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這種重大的變革,無疑地引起了整個舞臺表演藝術的變化,包括演出形式表現手段,藝術風格等一系列的變化。
秦腔往往摘取重點唱腔的精華作為器樂曲的主題材料,在不同情況下進行各種變奏。也有的主題是從傳統曲牌或民歌中吸取,或是從具有典型意義的過門或行弦中發展的。這對深化人物性格及描繪特定情景提供了可能性。有時也運用群眾所熟悉的,易于引起生活聯想的歌曲音調或器樂曲片段,作為場景音樂的主題,這對渲染環境,暗示特定時代氣氛有一定作用。幕前曲、幕間曲、尾聲的二胡創作與秦腔劇情內容有了進一步結合,具有了獨特的意境和氣氛。這種新的場景音樂的創作與發展,在秦腔中運用十分普遍。在突出主題思想的基礎上,與唱腔音樂融為一體,積極地發揮了場景音樂的作用。這種創作部分采用多聲部的寫作技法,使音樂表現力、感染力增強,同時促使秦腔器樂的織體和音色多樣化。因為它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創作的,仍保持了傳統戲曲中主奏樂器的作用,同時又發展了傳統行弦的旋律和形式,并對原有曲牌作以調整和提高,使之與劇情發展更吻合。秦腔唱腔與二胡伴奏在旋律線條、節奏形態上各自不同,互相獨立面又互相協調,形成對比性的復調因素(因為在每一樂句的最后音,唱與伴尚有同音相疊的情況,一般只是短時的,尚未完全構成復調)。
三、秦腔二胡藝術的表現性
由于秦腔具有程式性的特點,二胡伴奏也相應有它的程式性。表現感情、制造氣氛、插寫情景無不通過一定的程式來進行,但同時也有較大的機動性與靈活性。秦派二胡旋律中7、4兩音,游移于三種律制之外,既低于十二平均律中的7#4,又高于五度相生律的74,與純律、五度相生律的比例關系都有所不同。在調式運用上,旋律多建立在商、徵、羽調式的變換上。秦派二胡在節奏與板式上更是變化豐富,它不但有四股眼(4/4)、快慢二六(1/4與2/4)等常見的節奏,而且結合樂曲旋律與情緒的需要,運用帶板、散板、滾板、尖板造成的跌老起伏達到感情激蕩的效果,使音樂中的形象與場景更加活靈與真切。《秦腔主題隨想曲》(二胡獨奏曲)趙震霄和魯日融于1958年采用秦腔曲牌創作。原為民族管弦樂曲,后改成二胡獨奏曲 曲式為循環體,具有戲曲板腔體的結構特點。引子選自秦腔苦音“滾白”拉寬節奏,去掉4、17二音,感情奔放。A轉入慢板,曲調源于“殺姐姬”,出現秦腔苦音唱腔的特征音4和b7,二胡頻繁運用滑音潤飾旋律,顯得悲涼哀怨,如泣如訴。B突然轉入快板,節奏緊湊,音型短小,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以后又兩次變化再現,貫穿全曲。C以“入洞房”曲牌為素材,頻繁出現切分節奏,句幅規整,自由模進,愉悅詼諧。D是華彩樂段,節奏自由,音域寬廣,技巧多變,跌宕生姿。尾聲取材于“扭門栓”,二胡用全弓強奏,曲調堅定有力。當與劇情相結合時,在唱腔的前后或念后或念做之間,(如渲染特定氣氛,描寫特定情緒演奏一定的器樂曲牌)一般分成粗、細兩類,粗者加入二胡,細者以絲弦為主,各種曲牌均有特定用途。全曲的變化發展富有戲劇性,生動地表現了西北人民勤勞樸實和豪爽的性格。
此外,如譚盾創作的《西北組曲》、趙季平創作的《喬家大院》等民族管弦樂作品都間接的引用過秦腔音樂的織體,運用秦腔音樂中的調式及節奏特點,并以這些元素為素材發展變化。寫作手法以變化引用和拼貼引用為主,主要旨在保持原作輪廓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加工、變形、變化旋律性格,并對傳統旋律自由截取、整合。在重組的進程中加入相應的演奏技法,揉合傳統樂曲的精華與現代作曲技法及審美要求,使其在變化中保持前所未有的新意。此舉更適應于二胡的藝術表現的同時,又能夠體現出濃厚的戲曲音樂風格。
四、結語
可見,秦派二胡在風格上既承襲了北派粗獷豪放的共性,又有陜西地方戲曲中的韻味個性,尤其在音律結構上別具特色。
參考文獻:
[1]胡星亮.論二十世紀中國戲曲的現代化探索[J].文藝研究,1997
[2]何為,戲曲劇種與戲曲現代化[J].文藝研究,1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