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對未來的想象處于迷茫而沒有定論的狀態中,本文通過反思設計如何通過“自覺”于心,利用設計抓住“重置”的機會,讓設計發揮“主動”帶來正直而堅韌的力量。
關鍵詞:“危機”;語境;設計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2. 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15-0148-01
一、前言
從2020年初開始在中國與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讓全球聚焦于公共衛生危機,這也是近年來全球性生態危機的一部分。在這樣“危機”的情況下,未來和我們有關系嗎?在這個連我們的個體生命和安全都無法保證的時刻,我們還需要藝術或設計嗎?本文對此進行了思考。
二、感恩——設計“自覺”于心
在人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下,藝術和設計行業內針對疫情發起了各種各樣的線上活動,藝術與設計從業者在層出不窮地積極發揮著自己的專業優勢,通過宅家創作的作品呼吁為疫情貢獻力量,包括設計口罩和其它防護設施的外觀和使用方式或者為武漢為中國加油打氣的海報等等。
在魯迅看來,“自覺之聲發,每響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響”。一場疫情的爆發迫使我們放慢腳步、交通停滯、家中工作。我們質疑自誕生以來所熟知的每一個系統,并不得不考慮它們可能迎來的消亡。在這場災難中,沒有立即被治愈的方法。
但萬幸的是,在這之中我們學會了自給自足和專心致志。似乎我們正在大規模進入消費隔離期,在那里,我們將學習如何僅憑一件簡單的衣服就能獲得快樂,重新發現我們擁有的舊時的最愛,閱讀一本被遺忘的書,從而使生活變得更好。
三、存真——設計機會“重置”
其實,設計與疫情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從48小時完成設計的雷神山醫院,到不斷迭代室內布局的方艙醫院,還是一直在進行的新冠疫苗的研發。不論是醫護人員為了識別身份在防護服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和所屬醫院,還是醫護人員由于長時間佩戴防護口罩所留下的勒痕瘡痍。這些都是我們賑災面臨的真真切切的問題和痛點。極端語境下的社會狀態和生活情景,為設計的“重啟”提供了機會,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是可以對未來做好準備。
人類現在正面臨全球危機,這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人所經受的最大的危機,這場疫情的影響還將是文化性的,對于建立一個替代性的和截然不同的世界穩定,我們義不容辭。
從倫理道德、社會思潮、網絡風氣、產業模式、經濟秩序、人口變遷、生態結構、自然進化、國際局勢等角度開展議題討論與辯論,例如,族群基因、群體邏輯、心理調節、人道危機、共同創傷、經濟危機、消費隔離、共同體等話題進行辯證討論,思考在生命安全都無法保證的極端狀態下,設計”的價值何在?
新冠病毒提供了“一個新的開始空白頁”,因為一旦病毒得到控制,我們將不得不收拾殘局,直面對日常生活的“重置”,并從頭開始重新創造和發明一切。在尊重人類勞動和周遭條件的情況下,建立另一個更好的更加尊重彼此的系統和制度。最終,我們將被迫去做我們一開始就應該做的事情。設計機會在這樣的重置中誕生,而自覺誕生的種子就預埋在了這樣的危機之中。
四、向善——設計發揮“主動”
新的社會變化,新的技術保障,是我們弘揚中國設計的優良傳統,堅定設計創新自信,著力與公共健康、環境變化、社會關懷、人類可持續等議題的設計研究與開發,反思全球化的所帶來的利與弊,以及未來生態面臨的轉變,中國年輕人更加需要拓展全球視野,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格局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主動地去設計,因為“設計”將不再是一項職業,“設計”本身也不限于造物,就如同在疫情的整個系統中的“設計”,是由醫護人員和醫療團隊所完成的。開拓設計的思路與方法,開啟一種更全面的、健康的、和諧的、人性的思考方式。將著重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中國現代社會發展背景為主要思考對象,來挑戰狹隘的先入為主的觀念,然后提出問題,反思設計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主動地去設計,因為自下面上地讓設計思維能夠成為一種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考方式。而好的設計作品應該是主動性的、源發式的,就像好的文學作品或者影像作品一樣,在日常生活和歷史長河中慢慢沉淀,逐漸地成為一份永恒的記憶遺產,留存在人類的心中,形成一種具有傳承性的優雅與美好,因為它將會是全人類的財富。
主動地去設計,思考設計這一行為怎樣作為“催化劑”來促進我們對于跨學科的未來的想象的起點,將利用未來學觀點和第一性原理,觀察中國和全球的發展,確定所有的可行性與不可行性的范圍,并重點考慮那些切實可行的可能性,讓設計作為催化社會夢想、介入思考、運用想象力、反思現實、改變行為、提出一個合意的未來,最終實現共同的社會夢想。
參考文獻:
[l](英)安東尼·鄧恩,菲奧娜·雷比.思辨一切:設計、虛構與社會夢想[M].張黎(譯).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7.
[2]李立新.中國設計藝術史論[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馬川(1988-),女,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生,中國美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產品設計、感性工學、批判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