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中街路景觀設計直接關系到一個城市的形象,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城市現代化水平及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街路的風格定位、城市的歷史文化,都在城市街路景觀中扮演重要角色。文中針對于長春市綠園區街路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城市道路設計中的景觀設計建議,對更好地提升城市道路設計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鑒效果。
關鍵詞:綠園區;城市街路景觀;文化元素;生態效益
中圖分類號:S73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15-0158-01
街路景觀是城市景觀的框架,也是第一要素,對城市總體景觀效果起主導作用,并受其制約。
一、城市街路綠化概念
街路景觀不僅包括植物綠化,還包括地面鋪裝、雕塑小品、水體和燈光等幾部分。它所展現給人們的,不僅是物質功能,同時也包括了精神屬性。
二、街路綠化之于城市的重要性
街路綠化作為一個城市最基本的形象,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體現,是城市現代化的標志,任何一種形式的街路景觀對于城市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三、存在的問題分析
綠園區隸屬于吉林省長春市,是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有名的森林之城、科技之城、電影之城,并享有“北國春城”的美譽。長春也在2002年被評為園林城市,但是城市街路景觀綠化在提升改造中依舊顯現出很多問題。
1.風格文化定位。在對綠園區乃至整個城市的街路景觀綠化風格定位不明確,對于所享有的“森林城市”稱號并未堅持發展。而是,盲目的尋求新的設計手法,不考慮結合綠園區每條街路的歷史文化內容去創造提升城市街路的景觀,文化定位上拋開了對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傳承去重構景觀效果。
2.綠化問題。老的街區道路兩側的綠化面積相對匱乏,設計改造者在項目初期對實際現場的考察不充分,忽略了綠地與鋪裝環境間的關系,導致鋪裝面積過大,造成綠地與鋪裝比例不協調的同時也降低了綠地的生態效益。很多位置的行道樹存在老齡化嚴重、缺苗斷檔的現象、樹種選擇不當等問題,如將銀杏樹選做行道樹種植,很難形成良好的長勢,且冬季也有凍害問題存在。選用櫻桃、海棠等作為道路中間隔離帶樹種,既存在病蟲害嚴重的問題,同時果子成熟季行人在道路中間也有危險性。也有部分街路綠化帶植物間距過T密集,生長空間不足,不利于長久長勢。整個綠化區域下層空間缺乏或顯得雜亂無章,植物缺少色彩變化。
3.交通問題。道路兩側人行道通常被大量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所侵占,道路兩側出入口過多,缺乏了系統化的組織,行人和非機動車隨時隨地可穿越道路,部分的公交站點設置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交通。
4.夜間照明問題。城市主要商業活動區、人群聚集區,沒有整體夜景亮化的氛圍,只有路燈單一照明,沒有整體的規劃,色彩雜亂。
5.市政設施問題。大多數城市道路的市政設施不齊全,缺少指示牌、座椅等。街路上的裝飾、小品、廣告等都沒有統一的規劃設計,就大大降低了城市景觀的品質。
四、提升方式
1.挖掘歷史文化,凸顯城市底蘊。街路綠化和城市建設的其他方面一樣,既要充分繼承又要不斷發展。一個城市的魅力也是源自于其歷史文化的獨特性,我們對城市街路景觀進行提升改造時,應當把歷史文化作為結合的焦點,體現出城市獨有特色,并且對于發展中的城市來說,歷史文化則是它的魂,我們要做的提升改造是要建立在魂的基礎上的創造和發展,城市街路景觀綠化更應結合城市歷史文化來創造和發展。
2.提升景觀綠化,增加城市彩化。首先,在現有綠地基礎上,將可利用之處缺苗斷檔的植物補齊。對于老城區來說,本身居住區外綠地較少,提升過程中,應避免以硬質鋪裝為主的景觀效果。街路綠地的設計必須生態優先,追求生態效益最大化,因地制宜地采用大喬、亞喬、花灌木、地被以及藤本,在平面空間有限的條件下,結合立體復層式種植形式。綠地面積較大區域,盡量采用自然式種植方式為主,相比于規則式種植,自然式種植人為干預少,養護成本低,更利于長期的生態效益。更符合生態規律。植物品種的選擇上,以鄉土樹種為主,設計過程中考慮好四個季節的景觀效果。
3.綜合統一協調,把控城區風貌。街路的綠化提升應該在尊重原有資源的條件下,對現有綠地進行充分的保護珍惜,不要輕易砍伐,更不應盲目的追求改變創新面任意的損毀原有樹木,要在尊重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充分繼承,塑造整個城市街路具有歷史文化性的深厚底蘊,注重夜晚亮化,統一照明風格。營造空間秩序,把控整體形象,完善交通和市政設施,排除安全隱患。
城市街路提升改造不僅僅是一個翻新的過程,添磚加瓦的過程,需要我們設計人思考最多的應是結合城市自身特點,綜合統籌,去提升城市街路綠化的品質。
參考文獻:
[1]周惠俠,如何在城市發展中保護歷史文化[J].卷宗,2016(12).
[2]劉宏,張崇寶,關于長春市城市街路綠化的思考[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8 (07),
作者簡介:劉磊(1988-),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碩士研究生(2011級碩士),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