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中
摘要:農村基層文化建設與新生代農民工需求相差甚遠,亟待加強。文化消費偏低,活動陣地偏少,文化活動組織少,參加人員少。應當高度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業余文化生活,積極開展文體活動。加強文化投入,讓企業參與文化建設,要重視書刊圖書閱讀建設,培育文化市場,以文化人,讓新生代農民工融入鄉鎮建設的宏偉大業。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中圖分類號:F323. 6;F279. 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15-0238-02
近期,筆者在越城區馬山鎮(街道)開展了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生活現狀的調查,向集鎮街道個體工商戶,規模重點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總計發放580份,回收498份,為便于表述,相關數據統一按百分比表示。
一、關于調查對象的群體概況
本次調查對象為新生代農民工,一是在年齡上限定為“80”后與“90”后,即為1980年1月1日-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群,最大為40歲,最小為20歲,系生產勞動的生力軍;二是已經參加工作賺錢謀生,包括從事個體工商、企業勞動,但不包括在校學生;三是戶口性質為“農民”,包括“農轉非”的被征地農民。
二、新生代農民工業的余文化生活情況
1.文化消費偏低。每月用于文化消費20元以下的占48%,20-50元,占32%,50-100元占11%。100元以上僅9%。文化消費100元以上者,看電影占38%;電子游戲42%,歌舞廳11%,其他占9%,馬山鎮2015年的企業職工月工資大體在3000元以上。
2.活動陣地偏少。普遍認為附近的文化設施和場所少。迫切希望街道社區、鎮村(居)能夠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相應的文化娛樂場所:46%要求建立圖書室,43%要求建立電腦室,39%要求建立卡拉OK歌廳,33%要求建立棋牌室,19%要求建立健身房、l8%要求建立桌球室。
3.文化活動參加少。不論對文化生活是否滿意,53%的人認為沒有時間參加文化活動,因為不少企業實行12小時工作輪班制、計件工資多勞多得,“8小時雙休日、年休假、國定假”的實施,在當今農村企業、個體戶中,執行上尚有相當差距。
4.文化活動組織少。沒聽說過社區開展文化活動的占47%,沒有人來組織外來人員參加占29%。49%的新生代農民,要求向外來務工人員開放街道社區的文化娛樂場所,50%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在外來務工人員比較集中的地點,組織文藝演出、放映電影。33%的外來務工者要求政府開展電腦等實用講座培訓,要求基層文化站、社區、村廠開展健身舞等文藝輔導。
5.看電視成為主要的文化生活。其中經常看占60%,偶爾看34%,沒有看6%。他們收看電視的主要渠道:住的地方占72%,雇主的店鋪占4%,社區娛樂場所占5%,單位活動室占4%,路邊店里占4%,其他占5%。收看電視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齡人群。有線電視網絡早已于十五年前覆蓋到馬山鎮各行政村居、農戶家庭安裝入戶率在99%,就連低保貧困戶一般由民政、廣電部門免費安裝。更主要,廣電部門為拓展業務,企業為留住職工,有線電視已安裝到有關企業的職工宿舍。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農村有線廣播逐漸退出農民生活視野,被有線電視取代。而數字電視,高清電視的更新換代,使看電視成為廣大農民業余生活的首選。
6.新型的現代化的文化消費方式滿足了部分新生代需求。圖書報刊借閱的傳統模式不可缺失。電影、卡拉OK歌舞廳、健身房、桌球室、網吧、電子游戲中的浪費主體為新生代。電腦、手機成為每個年輕人必備品。有25%的手機用戶閱讀電子書,2l%的手機用戶訂閱一定的網絡流量看新聞;電腦用戶中29%在網上學習知識,55%用戶在看新聞、36%用戶在網上看電影和電視劇、35%用戶在網上聊天、3l%用戶在網上購物。是他們的文化消費需求推進了文化市場的壯大與發展。
三、應當高度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業余文化生活
新生代農民工是社會變革時代的人群,是當今和未來社會的生產生活主力軍,抓住了他們就是抓住了希望。他們是農民的后代,出生在農村,戶口性質姓“農”,但事實已遠離農業生產農田勞作,融入了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的大潮,自覺不自覺地成為產業工人工商業經營員工。與父輩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生存壓力相對較小,這使得他們的工作目標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生存與工資收入,而越來越多地關注工作環境,發展前景,文化品位,生活滋味。
根據以上調查,筆者的工作生活感受,我認為應當高度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業余文化生活。
(一)把職工作為文化服務主體對象,加強企業文化投入
筆者以為企業是當前農村文化的主體,職工是群眾文化的主要對象,近年來的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我們忽略了這一主體。馬山鎮2015年有各類工業企業625家,18至60周歲的職工總數24661人。而2015年全鎮常駐人口為52860人,18至60周歲32158人。兩者有部分交叉,但又不完全相同。且職工人數為常年在鎮內企業工作的勞動生產大軍,而在冊人口中相當部分青壯勞力不在本鎮工作生活。在最需要文化滋潤的區域恰恰成為文化投入的盲點。而要以農村的文化設施惠澤企業職工,確勉為其強,難以為繼。
(二)要加強圖書室建設、培育書刊市場
長期來,報刊買賣、圖書借閱是農村青年文化生活的主陣地項目,對于傳播與學習知識,陶冶心靈,宣傳教育,提升精神,加強文明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依然不可缺失。馬山鎮現建有對外開放的公共圖書室:鎮級1個(不包括學校)2萬冊圖書,村級500至3000冊藏書10個;但沒有企業圖書室,許多企業嚴禁工作時間看報讀書,訂閱報刊雜志只留在廠部領導,因噎廢食,自然也不會配置書刊。鎮村藏書總量不少,但書冊更新增添少,管理粗放型,但公眾知曉度偏低,需求量偏小,讀者總量偏少,借閱流通偏少。如鎮文化站圖書室2015年辦證讀者僅53人,有時一整天無人借閱。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特別是新生代青年的文化需求。聯系馬山鎮現狀,筆者有以下建議。
1.做強做大鎮級圖書館。以鎮文化站圖書室為龍頭源地,實行集體會員制,各行政村的書館統一存放到鎮文化站。一定規模的企業向文化站繳納幾千元的贊助費,會員費用于鎮文化站圖書經費,在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開辟第二渠道,真正實行圖書文化資源的共享共利,實行“有價押金,缺失賠償”,無償免費借閱,超期付款。上世紀九十年代,馬山鎮曾建成紹興縣第一家藏書超萬冊的農村圖書館,高峰期,擁有辦證讀者1500本,輻射鎮內各企業、周圍鄉鎮村居。鎮文化站還以個體經營戶為依托,在海塘工業區、王家埭等中心村設立了外借點。
2.發揮圖書流通站的功能。紹興市圖書館曾在2006年在馬山鎮設立了流通站,但實踐中,這個流通站沒有發揮實質性的交互作用,其效能值得探索。市圖書館在袍江新區設立“圖書流動車”,每半月一次到管委會大樓借閱,筆者提議將這列文化公共列車,開入馬山集鎮,駛進工業企業集聚區域、開往重點骨干企業。
3.發揮民辦圖書館的公益性。2014年鮑氏后人為紀念上代前輩之業績,位于現馬山鎮東豆姜村的豆姜洋房內重新開辟了“聯合圖書館”(紹興鮑氏系鹽商世家,擁有眾多產業,于解放前夕在紹興城內辦有對外開放的圖書館,名叫“聯合圖書館”)。新辟的圖書館陣地場所面積、圖書總量、圖書品種,大體適宜當前袍江新區廣大村居與企業的讀者,但沒有相應專人管理,流通借閱量偏少。建議政府加強引導扶持,文化部門選派精兵強將把這一民間圖書館做強做大,發揮社會公益性。
(三)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豐富職工的文化生活
1.建設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設施。袍江開發吸引著眾多的外來建設者加盟,實力袍江呼喚著活力袍江,人居袍江更需文化袍江。紹興市文化館、科技館、圖書館設在距離馬山鎮三五公里的洋江西路,近水樓臺先得月,要積極爭取輻射,尋求上級支持指導。近年來袍江管委會審時度勢,在越東路世紀街口,興建了袍江文體廣場,成為附近居民休閑健身交友的好去處,每到夜晚歌舞升平人頭攢動。青年是時代的活力,文化消費的主力軍,必須與時俱進配套新穎的文化設施,以此拉動中老年的文體生活。文化陣地三分在建,七分靠管,必須發揮服務群眾、教育群眾、提高群眾的功能。
2.弘揚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傳統的不一定是淘汰的代名,相反傳統文化模式賦予相待創新手段,更能發揮其優勢,恰如紹興黃酒,越久越醇厚,越能發出清香。
馬山鎮文化站2010年成立了“群樂俱樂部”,組織農民藝術團送戲到村,由文藝骨干自編自排自演文藝節目,走村下鄉,到企業廠家慰問演出,配合黨的宣傳,歌唱社會主義新農村,全年巡回演出80余場次,深受好評。而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更是涉及鄰近4鎮23個村,每年五月都會出現“數百水手劃龍舟、八千鄉鄰隔江觀”的盛況,村村做戲、家家宴請,勝過春節。
3.加強文化市場管理,保證健康有序,活而不亂,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文化市場產業,介入文化行業,參與文化市場競爭,彌補政府財政投入之不足,鼓勵個體戶興辦售書亭、農家書屋、網吧、電子游戲、印刷等文化經營。要發揮基層文化站在文化市場管理中的生力軍、主力軍作用。凡興辦文化項目,必須由當地文化站簽具意見,對違規經營文化項目者,文化站有權處罰處置。文化站必須有職有責更有權地管好管活文化市場。
4.舉辦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要發揮文化站與群團組織的功能。在鄉鎮必須加強基層文化站建設,發揮工會婦聯共青團教育新生代、活躍新生代、服務新生代的作用,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具有時代特色、地域特征、行業特點的文化活動。可結合企業生產特點,舉辦安全生產知識競賽,消防安全演練,職工聯誼會、文藝演出、外來建設者歌詠、征文、球類、棋類等比賽活動。文化館站開展送文化、種文化活動,在企業集聚區域放映農村流動電影,舉辦舞蹈、音樂培訓,培養文藝骨干。以文化的手段融合人、造就人,讓新生代農民工和外來建設者融入馬山、融入袍江,共同創業,共譜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