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調研各省市文化館館辦藝術團的發展現狀,了解到館辦藝術團現存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何在新形勢下將文化館館辦藝術團辦得有聲有色,切實提升館辦藝術團整體素質,是值得我們去思索和探索。
關鍵詞:館辦藝術團;全民普及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15-0243-02
一、前言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開展全民藝術普及”。2016年底頒布、2017年3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大法,全民藝術普及被納入該法律規范的內容。文化館的工作職能之一“指導群眾業余文藝團隊建設,輔導和培訓群眾文藝骨干。”館辦藝術團區別于群眾業余藝術團、行業協會、社會白發性草根文藝組織以及民辦非企業單位,是在文化館領導下的由全省優秀文藝人才和文藝愛好者組成的非牟利內設組織。文化館開展藝術培訓是新時代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個重要載體,通過對群眾進行培訓,組建館辦藝術團,繁榮群眾文藝作品創作,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實現“一人一藝”普及。
二、廣東省文化館館辦藝術團的發展現狀
2018年,為充分發揮社會文化力量,整合優質服務資源,廣東省文化館相繼成立了青年合唱團、老年合唱團、戲劇曲藝社、女子舞蹈團及老年大學藝術團等5個館辦藝術團,由團隊部負責管理。注重館辦藝術團隊伍發展,制定了《廣東省文化館藝術團章程及規章制度》,做好日常管理、團員招募、排練、補貼交通費及誤餐費發放等工作,并聘請了優秀的指揮、聲樂、舞蹈等專家老師給予專業指導和授課,提高藝術團團員業務能力,促進館辦藝術團專業化成長。其中:青年合唱團2018參賽第四屆中國民歌合唱節,榮獲第四屆中國民歌合唱節A類成人組混聲合唱金獎,參賽演唱的作品《沙灣月》榮獲優秀合唱新作品獎,2019年參與“2019活力繽紛CBD合唱大賽”,榮獲大賽銀獎第一名;老年合唱團在張彬教授的指導下,于2019年參與第三屆中國(深圳)一帶一路“筑夢杯”合唱展演之“老年合唱優秀團隊展演”,榮獲優秀展演獎;老年大學藝術團2019年參加“第五屆廣東省中老年舞蹈展演”,榮獲學習作品組“表演金獎”;戲劇曲藝社秉承“創作精品、演繹經典”的宗旨,打造了小品《偶遇》《搶座位》、話劇《胎記》、大型詩歌情景劇《英烈家書》一批優秀的舞臺精品,在廣東省文化館小劇場公益演出,收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女子舞蹈團參加了2018年由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文化館聯盟主辦的“唱響新時代”2018廣東省群眾文藝惠民巡演共計52場,足跡遍布粵東西北地區。
三、部分省市館辦藝術團的發展情況
為更好地發展和完善廣東省文化館的館辦團隊,進一步加強館辦團隊的隊伍建設,因此對各省市館辦團隊開展了問卷和電話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共收到湖南、新疆、浙江、湖北、廣西、山西、吉林、福建、貴州、青海、四川、海南等12個省文化館及山東濱州市、黑龍江穆棱市、吉林長春市、云南安寧市文化館等反饋的問卷。從反饋情況看,各省市文化館大多數均建立了館辦團隊,其中最多的吉林省文化館有17支、最少的福建省文化館僅有1支,只有廣西省文化館無自己的館辦團隊(有10支掛靠的群眾業余藝術團隊)。各省市文化館成立了館辦藝術團,也出臺了相應的管理制度。在經費投入方面,除新疆、浙江、湖北和福建等4個省(區)文化館有相對固定的經費外,其余8省市文化館無固定經費。在經費使用上,以用于比賽或演出的相關費用支出為主,湖北、青海和海南等省文化館用于聘請教師費用補助。在隊伍建設方面,各省市文化館使用本館業務干部指導或參與館辦藝術團排練演出,同時有些文化館外聘了專業指導老師(包括指揮、鋼伴等)建立起了本館的示范性團隊。
通過以上問卷和電話調研反饋情況來看,文化館館辦藝術團現存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少專業藝術人才。雖然有些文化館館辦藝術團由自己本單位的音樂專業干部參與指導和排練,但是還是缺少高層次的專業音樂人才,只有外聘專業指導老師才能提升館辦藝術團整體素質。館辦藝術團成員流動性大,留不住人才也是一個大問題,制定“進、管、出”的標準,如何優化隊伍結構,吸引到更多的優質人才加入到館辦藝術團也是一個難題。組建館辦藝術團有多種藝術門類,例如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藝術門類,團隊要發展,離不開文藝創作。通過優秀的文藝作品與館辦藝術團的有機融合,才能打造出有特色的館辦藝術團。
2.缺少經費支持。大多數文化館沒有固定的經費支持館辦藝術團,沒有將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館辦藝術團需要采購樂器設備、服裝道具、聘請專業指導老師、外出演出、作品創作等費用支出,缺少經費的話,團員無法接受指導、輔導、培訓的業務進修和提升專業技能技巧,長期以往,館辦藝術團就很難發展和提升。
3.管理制度不完善。無規矩不成方圓,館辦藝術團成立后,管理制度相繼出臺,但根據當下國家、省級層面出臺相關文件和管理辦法需要進行修訂,不斷與時俱進,具體問題具體抓,不斷細化、完善館辦藝術團的長效機制。
四、新形勢下館辦藝術團發展前景幾點思考
(一)創新團隊管理機制,夯實人才隊伍建設
1.繼續修訂和完善《廣東省文化館藝術團章程及規章制度》,建立項目運作及扶持機制,打造志愿者藝術團演出季(暫定12月-次年1月),由本館提供演出平臺,整合資源,以項目運作方式吸引館辦藝術團參與。
2.加強隊伍建設,完善考勤考核制度,寧精勿多,立足現有隊伍,嚴進寬出,儲備人才隊伍,嚴格“進、管、出”的標準,優化人才結構。如何提升館辦藝術團整體素質,可對館辦藝術團的培訓輔導納入全民普及的工作任務,依托文化館的陣地,加強對館辦藝術團成員的技能進行“一對一”“點對面”培訓輔導,以及促進成員之間的交流學習,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綜合素質。以全民藝術普及帶動館辦藝術團發展,也可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藝術輔導,尤其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從群眾實際文化藝術需求出發,各種線上慕課、直播、錄播課提供給廣大群眾自主學習,館辦藝術團成員自主選擇參與藝術培訓。在師資方面,采取不同方式進行分別管理:一是鼓勵本館有興趣的館員根據自身業務專長,積極參與館辦藝術團建設,培養和提升本館干部的專業能力;二是館辦藝術團參加重要比賽和活動前,可根據需要外聘請專家進行指導,由藝術團排練藝術指導制定方案(包括專家人選、排練和輔導次數等)。
(二)打造團隊品牌特色,利用新媒體加大宣傳
1.優秀群眾文藝作品是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大發展的重要標志和時代特征,打磨優秀作品,樹立館辦藝術團品牌特色,一是通過引進優秀群眾文藝作品;二是建立完善群眾文藝作品創作扶持機制,鼓勵本單位的專業藝術人才創作生產出更多、更優無愧于時代的、無愧于人民的文藝精品,促進當地群眾文藝創作的繁榮。按照各館辦藝術團藝術指導的年度計劃,積極安排各館辦團隊參加本館組織的活動和國家、省市組織的相關賽事活動,提升隊伍的整體水平。
2.大多數文化館已開通館網、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宣傳渠道,通過新媒體大力宣傳,將館辦藝術團著力打造為示范性藝術團,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團隊。通過廣開招賢納才的大門,對各階層、各單位、各年齡段中考核招募到具有專業能力強、熱心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人員。
(三)多渠道籌措經費,探索團隊發展新路徑
1.吸引社會化公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相關企業贊助館辦藝術團一定經費,團隊演出宣傳企業文化形象,企業可享有冠名權,實現經濟效益與文化宣傳雙贏局面。館辦藝術團參加省市、國家賽事活動獲獎,文化館對館辦藝術團以獎代補形式給予資金扶持。
2.整合資源,創新“館辦藝術團+群眾文化項目”模式,組織館辦藝術團在元旦春節、丑一”端午、國慶、中秋、重陽等節慶期間以文藝小分隊的形式深入外來務工人員集中的社區、鄉村、廠礦企業、部隊、敬老院、殘障學校、異地務工人員子弟學校等地開展“送文化下鄉”、新時代文明實踐廣東“七個一百”精品項目下基層活動等文化惠民演出,將群眾文藝創作精品得到展示、推廣和傳播,讓人民群眾共享公共文化服務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Z].201501-14.
[2]李宏,李國新.文化館藍皮書:中國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發展報告[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
[3]戴旭鋒,淺談文化館業余藝術團隊工作機制創新——以南湖區“陽光”少兒藝術團為例[J].參花(下),2016 (07).
作者簡介:鄧蕓蕓(1987-),女,碩士研究生,館員,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學專業,現在就職廣東省文化館團隊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