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據批評性話語分析的理論,本文使用諾曼·費爾克拉夫的辯證關系方法,分析了《紐約時報》 上發表的有關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世衛組織于2月22日命其為 COVID-19)的新聞。發現此新聞報道如何引導讀者對待此事件。首先,介紹了具體的框架。結構分析揭示報告和發布會之間的關系。交互分析著眼于文章內部如何運行。
1. 介紹
自2020年開始,中國人一直與 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作斗爭,但西方媒體似乎抓住機會歪曲事實。通過分析新聞,我們可以看到西方媒體傳播散播恐慌情緒的意圖。本文選擇 2月3日報道的一條新聞。消息人士來自《紐約時報》,該報在紐約市早間日報刊登,在美國有很長的報道記錄。題目為“專家稱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成為全球流行病”。該報告選自其官方網站 nytimes.com。
2. 理論框架
本文傾向于使用 CDA 中的理論,以及 Norman Fairclough 的辯證關系方法進行研究。Fairclough (2001)提出了他的五階段分析框架。使用階段 2c 中的步驟進行分析。為了確定社會問題,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對話語進行分析:
-結構分析:話語秩序
-互動分析
-互語分析
-語言和符號分析
此處的目的是通過關注解決問題的障礙—即使問題或多或少變得棘手的原因,來理解問題的產生方式以及它如何根植于社會生活的組織方式中。結構分析涉及“話語秩序”的構建以及符號本身如何在實踐網絡中得到構建。對實際對話,訪談,書面文本,電視節目和其他形式的符號活動的分析被稱為“互動分析”。批評話語分析中的互動分析可以表示為文本的語言或符號分析和互動的互語分析和社會分析。目的是要顯示文本的符號學和語言學屬性如何與社會中的互動聯系起來。
3. 分析
3.1 結構分析
該材料屬于新聞。福勒(1991)認為“新聞中的事實不是關于世界的事實,而從廣義上來說, 是“思想”,“信仰”,“價值觀”,“主張”,“意識形態”等。”根據標準,新聞媒體選擇某些事件進行報道。新聞不只是對現實的描述,而且是對現實事件進行選擇和轉換的產物。它是一種社會實踐,是它所報道的社會和政治世界的產物。新聞可以引導我們從某些角度看事物。新聞事件總是在某些社會情景中發生,包括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和其他領域。在社會背景下,公眾根據記者選擇性地報道事件,獲得相同的背景知識。記者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將影響他直接或間接觀察事物的角度,進而影響對語言的選擇。通過新聞報道的實踐,新聞工作者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價值,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公眾的心理,間接影響了接收者的行為,從而達到控制公眾的目的。因此,新聞和話語都是社會實踐。它遠非中立地反映社會現實和經驗事實。它們是現實的社會建構。成立于 1851 年的《紐約時報》是一家總部設在紐約市的美國報紙,其新聞不完全是客觀的,它不可避免地站在美國政府和社會的角度。
我們將探討話語秩序結構中的困難。話語秩序的特征還在于我們可以將其稱為語體鏈。不同體裁之間存在規則的順序關系,因此一種類型可以由其他類型構成。如果我們以符號的方式追蹤事件的進程,則會發現一系列報告和聲明的語體鏈。示例如下:
1. 2020年1月27日 紐約預防冠狀病毒: 這是不可避免的
2. 2020年1月27日 新冠病毒暴露了中國治理的核心缺陷和不足
3. 2020年1月31日 隨著肺炎疫情傳播,反華情緒也在蔓延
4. 2020年2月5日 新冠病毒危機暴露中國治理體系的失敗
紐約時報擅長對中國為打敗這種病毒所做的努力提供陰謀論。此外,在2020年1月31日,特朗普政府宣布了關于冠狀病毒爆發的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并表示將采取特別的步驟禁止已到中國旅行的外國人進入美國。這樣做不必要地破壞了正常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并引起了全球公眾的恐慌。盡管美國有義務保護其公民的健康和安全,但美國人受到感染的風險仍然很低。盡管美國發生了流感大流行,但中國仍未向美國公民關閉大門。美國流感已經在該國奪走了約8000人的生命,并住院約100,000人。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對恐懼而不是事實做出判斷,并將這一事件視為扼殺中國發展的一種手段。 該措施將政府與媒體聯系起來,顯然是媒體類型和行政類型的結合。通過負面報道,美國人會更容易接受美國政府采取的這一行動。
3.2 互動分析
該新聞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內容,即新冠狀病毒與其他類似傳染性病毒之間的比較,當前在中國傳播情況以及對該病毒的預測。
首先,文章使用專家的話來散布恐慌:
世界上許多權威傳染病專家稱,從中國傳播開來的武漢冠狀病毒現在很可能成為全球范圍內的流行病。
“它的傳染性非常強,幾乎可以肯定會成為一種流行病,”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S·福奇說。
在歐洲歷史上,有兩次著名的大流行病,即20世紀初的西班牙流感和14世紀中葉的黑死病。在英語中,大流行病是指規模大、死亡人數多,甚至可以影響世界多個大洲的傳染病。疫情顯然沒有達到這種程度,且在暴發之后得到了迅速的控制。《紐約時報》通過所謂的專家之口抹去中國的努力。其次,該新聞引用了許多世界領先的傳染病專家和有關感染者的統計數據。例如,在英文報道的標題中,報紙稱該病毒為“武漢冠狀病毒”。世衛組織和世界各地有識之士譴責這種地域歧視。 它被廣泛稱為“武漢冠狀病毒”,該病毒被正式稱為“新型冠狀病毒”或“2019-nCoV”,其中“n”代表“新型”,而“CoV”表示“冠狀病毒”。然而,2015年,世衛組織發布了新指南,敦促科學家們避免使用可能對國家,經濟和人民造成不必要負面影響的名稱?!霸诩膊∶Q中應避免使用的術語包括地理位置(例如中東呼吸綜合癥)和引起過度恐懼的術語”。紐約時報仍然熱衷于這種表達。
最后,當提及作者的預期時,使用了表示情感形容詞。例如,“前景令人生畏”。此外,作者引用了專家的預測,這些預測占據了大部分新聞篇幅。幾乎沒有對話框完整呈現。僅截取一些對話碎片。這些評論可能脫離上下文并引起誤解。
4. 結論
本研究分析了《紐約時報》的新聞報道。本文著眼于批評性話語分析的理論,運用費爾克拉夫的框架和取向,著重研究新聞報道作為話語如何引發全球公眾的恐慌和傳播,為美國政府采取措施鋪平道路。作為美國的本地機構《紐約時報》,實際上是通過新聞做事。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新聞報道傳遞的信息在一些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對中國及其政府利益的印象。通過具體的結構分析和互動分析,揭示了新聞背后的意圖。
【參考文獻】
[1] 田海龍, 趙芃. 批評性語篇分析:經典閱讀[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2.
[2] 單勝江. 新聞語篇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 外語學刊, 2011(06): 82-85.
[3] 董穎. 政府形象的話語建構:對甲型H1N1新聞報道語篇的批評話語分析[D]. 天津商業大學, 2013.
[4] 田海龍. 病例報告:抗擊非典的話語實踐[C]. 中國社會語言學(2004年第1期).: 中國社會語言學會, 2004: 117-128.
[5] 田海龍. 語篇研究的批評視角[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8(05): 339-344.
[6] 田海龍, 丁建新. 批評話語分析:闡釋、思考、應用[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4.
[7] Fairclough, N. 2001. The Discourse of New Labou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M. Wetherell, S. Taylor, and S. Yates (eds.). 2001. Discourse as Data. London: Sage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229-266.
[8] Fairclough, N. 2009. A Dialectical-Relational Approach t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 In Ruth, Wodak & Michael Meyer (eds.). 2009.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162-186.
作者簡介:張欣(1997—),女,漢族,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碩士研究生,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